关于钊业宏伟延龙脉的意思(精选范文3篇)

时间:2022-04-12 13:30:01 来源:网友投稿

龙脉,是指起伏的山脉。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学将山脉比喻做龙。在中国古代传统堪舆学中,将“龙脉”视作一种特殊的地理形态。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钊业宏伟延龙脉的意思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钊业宏伟延龙脉的意思3篇

【篇一】钊业宏伟延龙脉的意思

大钊简介:

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针对很多人害羞、腼腆、不善在众人面前表达的特质,2000年,北京大钊培训中心创办,并同时创建“大钊训练”品牌,率先在国内研发“当众讲话、人际沟通”系列课程,是我国首家进行核心能力训练的专业培训机构、同时也是我国首家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核心技能专业培训机构。大钊培训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开设当众讲话班、人际沟通班、婚恋经营与危机处理班、青少年与人交流班,企业内训班、培训师实战技巧班等原创课程体系。三大特色训练有方:关注个性、个性指导;情境模拟、实战演练;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国内著名当众讲话、人际沟通训练专家黄大钊老师、曹瑞芳老师一对一、贴心指导,让学员在参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在训练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大钊训练创办十多年来,开办近595期,数以万计的学员从中受益,在受训学员中,80%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8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60%来自政府、事业单位或外资企业。参加过大钊的训练后,学员从“不敢说、说不好”到“会说、巧说”,心态变得积极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人际关系融洽了,家庭变得更和睦,很多学员在单位还获得了晋职和加薪……

 

    除了课堂训练,2000年9月大钊俱乐部同步创立,成为学员口才与沟通的演练场。在每周六晚上6点如约而至,每周一个主题,每一位学员都是主角。大钊培训还积极组织学员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增进彼此的感情,收获友谊。

 

   大钊训练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在国内打造了区别于“艺术演讲”的“职场即兴发言”——“大钊训练”品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钊培训先后承担了国家发改委、交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商银行、中石油、中石化、联想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内训;黄大钊老师还应邀前往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演讲。美国《时代周刊》、《欧洲时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方周末》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大钊进行了专题报道。

 

“口碑载道,与爱同行”十年来,大钊培训坚持“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信念,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慰问孤儿院,捐助地震灾区,建设大钊希望小学,成立北京大钊公益宣讲团……累计捐款捐物近50余万元,近千人次参与。自2009年1月1日起,每一位大钊学员每报一个单元课程,大钊训练就用一百元作为爱心奉献。

 

改变命运的途径有千条,开口讲话是其中一条!认识到讲话重要性的人很多,能立即行动的人却很少!好口才好人生,大钊伴您一路成长!

【篇二】钊业宏伟延龙脉的意思

(一)不驰空想不骛虚声

    记者在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的墙上见到两幅老照片,一张是李大钊,一张是他的妻子赵纫兰。这是李大钊牺牲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张照片:椭圆的脸,寸头,一双眯缝的眼睛,两撇下垂的八字胡。李大钊是一个不张扬的人,鲁迅先生如此评价李大钊:“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

    李大钊不重务虚,惟重务实。“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的这句至理名言,至今还时时被人们引用。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裴赞芬说,李大钊反对那种好高骛远的做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管飞腾,而不留心所据的场所,是否为实地”,那么他的期冀和企图,最后也只能是海市蜃楼,一切都将成为空想。他主张凡事都要寻求一种“可能的境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无论做学问还是做革命工作,李大钊都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去做。为了实现伟大的抱负和共产主义理想,李大钊真正做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正是这种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勇往奋进的态度,才使李大钊成为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和功勋卓著的革命者。”石家庄学院副教授宋杉岐高度赞扬李大钊的“务实”精神,为此,宋杉岐女士还选择以“踏实做事,认真做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说:“我相信只要你耐得住寂寞,只要你少些怨言,生活会给你最高的奖赏。”

    李大钊的“务实”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现在,人们经常用两句俗语‘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只听雷声,不见下雨’来讽喻一些领导干部落实政策不力、改善民生不力、反腐倡廉不力、化解社会矛盾不力;有些地方、有些干部不把落脚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而是放在追求表面政绩上,引起了社会和群众的不满。”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朱文通说,只要问问身边的群众,就知道他们满意的是领导干部狠抓落实,真抓实干;不满意的就是干部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因此,我们应该重用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发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大钊精神,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像李大钊所说的那样,“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地扫荡催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2009年5月,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同志曾经引用李大钊“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这句名言,以此引导教育年轻的党员干部不空谈,不作秀,不作假,力戒骄躁,力戒急躁,力戒浮躁,防止急功近利,防止急于求成,要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他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务实是成事之本,也是年轻干部获得成功之本。”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传统观念。李大钊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做事不是为做官。1920年春,李大钊为家乡新创办的大黑坨村小学题写了一副对联:“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李大钊所说的“人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而是改造旧社会旧中国的人才,这不仅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先进思想,而且对于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也有指导意义。“读书、做事、做官,在这三者的关系中,李大钊把做事放在首位,体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李大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原馆长刘荆山老人对记者说。

(二)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这是记者在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的墙上看到的一句话。李大钊正是以“惟知跃进,惟知雄飞”的创新进取精神,一生致力于追求革命真理,为人类谋解放、谋幸福,并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诚如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所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裴赞芬说:“李大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改变并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臻于完善。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李大钊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这也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共性品格,但李大钊显得更为突出。”她说,李大钊在很多文章中明确提出“与时俱进”、“与进俱变”、“与时俱化”的观点,还反复使用一些字眼,如“活”、“生动”、“翻新”、“时时变动”、“随时变迁”、“随时变化”等等,这些高频率使用的字眼完全可以看作李大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强调和补充。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党史专家张静如对李大钊的创新进取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综观李大钊的文章,反映出一种较强的开放意识。他无论是作为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还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都不是封闭地思考问题,而是从世界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的很多观点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比如他关于社会主义是“穷”还是“富”的观点就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1923年9月7日,李大钊在上海大学社会问题研究会上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他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对社会的意义,认为社会主义应该“依据经济的组织与方法,把资本、劳力与天然均成经济化,利用自然力开发富源,俾利国用。”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亦有相当的竞争”,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李大钊说:“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认为:“这表明李大钊已经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难题,它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土地问题。李大钊对土地与农民的看法,不仅对后来中国的土地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来说也仍然没有过时。李大钊非常重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他在《土地与农民》一文中指出,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全国人口中占主要的位置,农业尚为其国民经济基础。倘若“建立一种新土地政策,使耕地尽归农民,使小农场渐相联结而为大农场,使经营方法渐由粗放的以向集约的,则耕地自敷而效率益增,历史上久久待决的农民问题,当能谋一解决。”朱文通说:“李大钊在当时农村变革尚未进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耕地农有’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日后的农民运动指明了方向,也为以后土地革命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

    如今,李大钊用鲜血浇灌的社会主义花朵,在他故乡的土地上开得正艳,“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

    2011年5月20日,记者在李大钊故居写下一段采访日记:

    清晨,大黑坨村已是天光放亮。李大钊故居的西南墙角下,早已经坐了几位安祥的老人,有的还拄着拐杖,他们时而说几句话,时而就那么坐着,什么也不说,就晒着太阳。在故居门前的小广场上,几个骑自行车的小男孩,把车子胡乱地扔在地上,一路追逐打打闹闹。我推开门走进故居,紫藤花开得正艳。后院是李大钊小时候学习和玩耍的地方,院里种植了杏树和丁香树。我走进东厢房,爬上炕,支起窗户,窗外枝叶繁茂的杏树便在早晨的日光中透出斑斑驳驳的绿意。我仿佛看见李大钊坐在炕上的小红木方桌边,铺开纸张,提笔写下这样一句话:“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三)人格风范高山仰止

    在昌黎县五峰山界石岭上,巍然屹立着一尊高达4米的李大钊雕像。在蓝天白云下,李大钊伟岸的身躯背靠青山,脚踩大地。他身着长袍,倒背双手,头微微抬起,凝视着远方。站在这尊圣洁的汉白玉雕像前,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人们的心目中,李大钊不仅是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党的创始人,他高尚的品格和情怀更使其成为一座令人仰望的高山。胡乔木同志在谈到李大钊时说:“他确实处处可以为人之楷模。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同志、朋友还是敌人,对他的人品,没有不佩服的。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一些同时代人也说他是‘宅心长厚之良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不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

    素有“夷齐故里”之美誉的卢龙县,是古代孤竹国旧地,李大钊到永平府上学后,发现古城内外几乎到处都有孤竹国的遗迹和传说。城里有一个胡同叫“夷齐里”,城北有一眼古井叫“夷齐井”,城外远远近近的一些大山里还有“首阳山”和“夷齐读书处”等。“除祖父李如珍老人对李大钊的严格管教外,先贤夷齐的高风亮节对李大钊在人格和道德的培养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刘荆山老人对记者说。“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这是人们对李大钊朴素生活形象的描写。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女儿身穿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据曾在北京朝阳大学求学的张尔岩先生回忆,他曾劝李先生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但时下国难当头,众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李大钊每月有二百八十块大洋的工资,自己却把节省下来的钱为党提供经费和资助救济贫寒的青年,每月月底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北大校长蔡元培知道李大钊入不敷出的情况后,特别关照学校会计科每月发工资时,先为李大钊扣下家庭生活费,直接交给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免得李夫人难为无米之炊。李大钊牺牲后,家里仅剩下一元钱,他的灵柩在北京一处寺庙保存了六年之久,最后通过朋友的捐款才得以入土为安。

    李大钊一生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他说:“吾人之躯干,块然五尺耳,一榻之域足以安息之而有余,安用此华楼广厦也?吾人之口腹,所求者瞬间一饱耳,箪食瓢饮足以飨应之而有余,安用此甘旨珍错也?吾人之家族,纯实之爱即足以慰安之,安用此无谓之虚荣也?吾人之戚友,淡泊之情即足以结纳之,安用此不当之酬赠也?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李大钊身为北京大学的教授,生活水平应该算得上是当时的小康之家,但是面对需要帮助的青年学生,他会慷慨解囊;面对党组织活动经费的缺乏,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拿出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二资助。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毫无疑问,是共产主义理想,是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为了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全中国人民都能过上独立、自由、民主、富强、文明的新生活。可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李大钊已经达到了无私奉献的至高无上的境界。”裴赞芬这样评价李大钊的高风亮节。

    李大钊的人格风范,一方面受到了朋友的敬重,一方面也征服了自己的对手和敌人。不用去说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人对李大钊的赞誉,与李大钊政见相左,甚至曾经展开过公开论战的人士对李大钊的评价,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李大钊曾经与胡适展开过有关“问题与主义”的公开论战,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二人是为“论敌”,但是他们在日常交往中却一直是以“兄弟”相称,胡适称李大钊为一生挚友。1930年《胡适文存》出版,胡适在书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以此书纪念四位最近失掉的朋友,李大钊排在第一位,其余三位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和单不庵。

    1933年,李大钊在香山万安公墓下葬时,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为李大钊墓碑撰写了墓志铭,碑文称李大钊“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重,名满域中”。虽然这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汉字,但是李大钊却用自己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点燃了这些汉字沉淀了两千多年的内质,它们开始闪烁出熠熠的光芒,穿透历史的尘埃和岁月的风云,在中国大地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篇三】钊业宏伟延龙脉的意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的意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使至塞上》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
  5、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赏析】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c/2046htm,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宏伟 精选 延龙脉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