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体育教案完整版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2-04-15 13:35:01 来源:网友投稿

整版,邮市用语。指保持完整态的全张邮票(邮局全张),即通称的全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体育教案完整版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八年级体育教案完整版3篇

【篇1】八年级体育教案完整版

《蝉》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第19课《蝉》。说课的主题是“为你打开《昆虫记》的大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秉承这些指导思想,本课设计将《蝉》与《蟋蟀的住宅》整合学习,注重学法的迁移和语言的鉴赏,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昆虫记》的方法。

教材分析

《蝉》选自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从文体上来讲,为说明文或科普散文。 细读文本,与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蝉》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的特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继而,我又翻阅了《昆虫记》中的其他一些文章,观看了《读书》节目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发现这种特点贯穿整部《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这部著作在文学著作中同样有很高的地位。

走进法布尔其人,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一部长达十卷的著作,被誉为“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作为语文课,我们要带学生鉴赏的正是这“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进而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位科学家的可敬。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对法布尔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法布尔笔下的文章,即使有一些学生读过《昆虫记》,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得到一些知识的层面上。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蝉》的说明内容和方法。 2、学法基础:通过日常课堂训练,学生每课前做预习,熟练掌握标画重点词句和批注的学法,能够小组交流讨论,但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稍弱。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通过学法迁移,拓展阅读《蟋蟀的住宅》,体会《昆虫记》使用拟人句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补充法布尔的资料,感受到法布尔态度严谨、热爱科学和坚持不懈的人物品质,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感受到法布尔态度严谨、热爱科学和坚持不懈的人物品质,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分为以下3大环节展开教学:, 一、蝉鸣导入,复习说明内容 二、鉴赏拟人,感受作者情感 三、学法迁移,学习拓展文章

一、蝉鸣导入,复习说明内容 1、蝉鸣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播放蝉鸣的声音,继而揭示课题。 2、复习说明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蝉喜欢音乐和没有听觉的特点,以及使用了举例子、推想、观察、实验的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

创造学习《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蝉》的兴趣。

二、鉴赏拟人,感受作者情感

我分为3个环节进行: 1、 小结内容,体会严谨。 2、 对比阅读,发现特点 3、鉴赏拟人,感受情感。 4、补充资料,体会品质。

1、小结内容,体会严谨。

小结说明内容和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到法布尔思维的连续性,抓住多次实验,体会法布尔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

【设计意图】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这篇课文的说明内容,这一环节是第一课时与本节课的衔接点,保证课堂的连续性与递进性。

法布尔首先作为一名科学家,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是通过课文的说明内容充分体现的,也是学生最容易体会到的,所以安排在此让学生体会。

2、对比阅读,发现特点

出示百科类书籍中对蝉的简介,让学生自读,说一说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发现。从而揭示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大量使用拟人句,把蝉当做人来写。

【设计意图】

了解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难,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对比阅读标准的百科式的语言,是给学生搭建鉴赏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第一块

基石,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学习内容由此从内容的了解转换到语言的鉴赏。

3、鉴赏拟人,感受情感。

1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在预习单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

课文中许多地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的。用直线画出这样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下面画上△,并给句子标上序号。选择几句喜欢的抄写下来,写写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把阅读能力分为五个方面:整体感知、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层层递进。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提取到的信息,初步形成解释,作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句子和词语的标画即是提取信息的训练,写出感受即是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的训练。

2课上出示讨论提示: ○

小组交流你找到的拟人句,说说句中哪些字词最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现今语文教学的趋势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少讲已知,解决未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整体感知,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帮助,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梳理,指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和赞美,指导学生从语言的鉴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3在充分交流,感受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训练。 ○

【设计意图】

朗读与悟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在悟情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悟情,学生有感而读,读出的是真情实感。

4、补充资料,体会品质。

抓住文中“15年”一词,拓展法布尔倾尽一生研究昆虫,完成《昆虫记》这部著作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整部《昆虫记》的语言特点和法布尔的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

北京教育学院小语教研室主任张立军主任曾说:“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贵人。”所以教师的立足点不应该仅仅是《蝉》这一篇课文,应该在《昆虫记》这部著作的语言特点和法布尔这个人物上。学生在充分体会《蝉》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之后,透过法布尔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激发学生阅读这部著作的兴趣。

三、学法迁移,学习拓展文章

学生在课前对这篇文章也进行了预习,在预习单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简朴的”洞穴,作者为什么称其为“伟大的工程”? 课堂上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进行交流讨论,体会使用拟人的语言特点以及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同样贯穿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用足用活可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学法进行迁移,为学生打开阅读《昆虫记》的大门,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后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部书,把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

22 蝉

喜欢音乐

内容

语言

拟人

没有听觉

感情 喜爱、赞美 品质 严谨、热爱、坚持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读了《蝉》和《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感受?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整体阅读,因需而拓。

整体感知是阅读能力五个方面的基础,也是顺应人阅读机制的原理,本节课学生始终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一个主问题贯穿整节课。在学生兴趣最浓厚的时候进行拓展文章的学习,因需而拓,起到拓展阅读的实效作用。

2.只讲未知,提高实效。

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一定能力,对于一篇课文,基本内容和情感可以自读自悟,那么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将课堂的宝贵时间用于解决未知和提高能力。

3.找准生长点,上出“语文味儿”。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科学常识课,学生在语文上收获最大的不应该是科学知识,也不应该是做人的道理,而是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内容和情感对学生来讲并不难懂,生长点在语言表达的欣赏,在阅读兴趣的激发。所以这节课紧抓学生的生长点,力求上出“语文味儿”。

教学反思

1、缺失教学环节——学法总结 2、时间安排前松后紧,《蟋蟀的住宅》一课的学习不充分

【篇2】八年级体育教案完整版

第七单元 生命的演化

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自然发生论”。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导出】: “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产生新生命。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米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结】: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实现的。

五.课堂练习:

1、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由什么区别?

2、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生命起源的观点

地球生命来源于

生命发生的条件

自然发生论

非生命物质(非生物体)

随时自发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

生生论

最原始生命来源于未知的

宇宙生命论

生物(外星上)

在宇宙中长期演变形成的

化学进化论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等的研究基础上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法。

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那些进化的环节呢?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每段文字当中描述的动、植物贺当时所处的环境年代有什么相适应的地方。

【学生活动】:贴纸图

根据“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程表”把画的简笔画贴在相适应的地质年代当中。

《二》、简介地球上的生命史——生物进化的历程

(1)前寒武纪时期(始于约35亿年前):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

(2)古生代时期(约始于5.44亿年前):

植物:(真核)藻类→裸厥类→厥类

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有翅的昆虫

(3)中生代时期(始于2.45亿年前):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4)新生代时期(始于6640万年前):被子植物和哺乳类、鸟类占优势

说明:约400~6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即地球上的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等内容。总结一句话: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有说服力。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也就是达尔文。首先我们来看看达尔文的一些简介(阅读教材)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二》、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根据自己在环球日记中的材料、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先后写出了几卷地质学著作和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设问

(1)繁殖和变异在生物物种的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讨论

【导出】:自然选择理论

【教师总结】: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有四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总结本节的所有内容。

五.课堂练习:

(1)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下列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单细胞→多细胞 B、体型小的生物→体型大的生物

C、结构由简单→复杂 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2)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化石大部分是由生物体坚硬部分所形成的

B、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或生活痕迹

C、生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3)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厥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第3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在非洲”的观点,1925年—1960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呢?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24页。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 (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答案

(1)南方古猿:脑容量与现代人类猿相当

(2)能人:脑容量7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

(3)直立人:脑容量1088ml,能用火和工具

(4)智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

《三》现代人种

【教师活动】: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在生物学上,现代人类都属于智人。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的各地方性亚种,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1)蒙古利亚人:中国人、日本人  (2)高加索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

(3)尼格罗人:古巴人、印度人 (4)澳大利亚人:美国人

【总结】:总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五.课堂练习:

(1)在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长臂猿 D、长臂猴

(2)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最先发展的是( )

A、使用工具 B、两足行走 C、大脑发达 D、制造工具

(3)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直立人和智人 C、能人和直立人 D、智人和能人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举例说明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阅读、应用等体验对生物进行分类,并应用对生物的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命名的方法。

难点:活动一“尝试对生物的分类”,活动2“编制检索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我们知道地球最早出现的有细胞的生物是细菌,他们经过大约35亿年的漫长进化才逐渐演变成现在地球上丰富多彩、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生物界。地球上有多少种生物呢?其中植物有多少?动物有多少?(揭示本章课题)其实自然界中的生物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还没有被我们发现。

2、自然界中的生物千差万别,我们怎样才能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在你的书包、课桌或书架上,怎样放置不同的学习用品才便于寻找和使用?这样简单地进行分类有什么好处?

补充:同样道理自然界中的生物如此众多,如果我们不将他们进行分类,我们将难以区分,更不便于我们进行研究,因此,也必须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揭示本节课题)

1、聆听教师谈话,感受情景,引发思考,回答问题:已经知道的大约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大约有35万种,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2、回答:将他们分门别类的放在固定的位置寻找起来就非常方便。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分类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当你走进超市购买一种商品时,怎样才能很快找到这种商品呢?

2、提问:当你走进书店想买一本书时,你会发现书店里的书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小结:你只要根据书店里的书的分类就很容易找到你要购买的书籍了。

3、我们在认识生物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那么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

4、指导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下面的图片呈现了不同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其中有些生物你可能未曾见过,你能对这些生物进行初步的分类吗?试一试。

(1)你认识这些生物吗?请说出他们的名称。

(2)同桌一起讨论一下怎样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在分类之前先确定分类的依据。

(3)首先可将这些生物分成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4)怎样将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5)又怎样进一步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

(6)这些植物又如何进行分类呢?

(7)由此可见,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过渡:根据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不同,分类的依据也不同。下面我们来看科学家是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1、回答:首先考虑他属于哪类商品,比如,是日用品还是副食品等。根据超市中的商品摆放规律就很容易找到我们所要买的商品。

2、文学类、教育类、医学类、哲学类、艺术类……分别摆放在一起。

3、回答:可以根据生物的某些特点将生物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的分类。

4、观察教材中图22——1(一些生物的生态图),并试着分类。

(1)回答:有金鱼、鲨鱼、斑马、鹰、公鸡、睡莲、狮子、小麦、水稻、蘑菇、海藻、松树。

(2)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

(3)回答:可以根据他们的营养方式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动物、植物和真菌。

(4)回答:根据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分为水升动物、陆生动物、飞行动物,也可以根据形态和生理特点分为鱼类、鸟类和哺乳类

(5)回答:水生动物或鱼类又根据他们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饲养的分为两类;陆生动物或哺乳类又根据食性的不同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飞行动物或鸟类也可以根据是野生的还是饲养的分两类。

(6)回答: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又能根据是否开花分为两类;陆生植物根据茎的软硬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又根据需水两的不同分为两类。

(7)回答:可以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等进行分类。

三、科学家进行生物分类的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2、陈述:生物学家们对生物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地球上的生物依次分成哪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2)在这些分类单位中最大的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单位是什么?

陈述: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的阶层系统。就好比国家的行政划分,你要在地球上找到某人,你首先要知道他在哪个国家、哪个省、市、区、乡、村、组

3、分类阶层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并阅读旁边的文字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对够进行分类的。

(1)提问:按照分类单位从小到大怎样对狗进行分类?

补充:从此图可以看出犬这个物种,在分类上隶属于犬属、食肉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界。

(2)提问:狼和狐体形都相似,为什么狼与狗归入同一个属,而狐与狗不归入同一个属呢?

(3)提问:从种到界,你认为哪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哪个最少?哪个亲缘关系最近?哪个可能最远?

(4)提问:狗与狼狗、猎狗、北京犬、狮子狗等,他们都同属于一个种吗?一个物种是不是就是一个生物?

补充:种与种之间的区别是出现生殖隔离,不同种的动物之间一般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他们的后代不能繁殖下一代。

(1)提问:生物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提问: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何意义?

补充:你知道人在动物界中界中的分类等级吗?人属于人属、人科、灵长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

1、回答:科学家是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将不同的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

2、记录。

(1)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2)最大的单位是“界”,最小的单位是“种”。

3、阅读教材中的文字,观察图片,了解狗在不同发分类单位中的分类位置。

(1)回答:犬——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2)答:这说明狗与狼相似的特征比狗与狐相似的特征还要多些。

(3)回答:“界”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生物之间的差异最大,亲缘关系可能最远;“种”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生物之间的差异最小,亲缘关系最近

(4)回答:是的,一个物种是具有共同特征最多的一类生物。

(1)回答: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进行分类。

(2)回答:更好的认识生物,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便更好地研究他们,保护他们,利用他们。

四、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生物分类的单位按从大到小分别是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关于本节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编写检索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生物学家们又是怎样对狗进行分类的?

2、引导:植物的分类方法与动物相同。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检索表。请阅读教材32页的内容,想一想编制检索表有什么要求。

举例说明:例如,绿色植物可以分为能开花结果、用种子繁殖的种子植物和不开花结果、用孢子繁殖的孢子植物两大类。种子植物又根据叶脉和根系的特点分为叶脉平行、须根系的植物和叶脉网状、直根系的植物两类,由此可确定他们分别是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孢子植物又根据根、茎、叶的特点不同继续往下分,知道确定他们是哪一类植物为止。

3、指导活动——编写检索表

引导:仔细观察教材中图33-3中的8种动物,想一想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小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34页的表格中。如果你认为表格还不够完善,各组还可以修改或重新设计,在讨论中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找一找这些动物有哪些方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从生活环境上来看,他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2)从生活习性上来看,这些动物的食性有什么不同?

(3)从形态特征上来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区别他们?

(4)从运动方式上来看,他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引导:根据以上的信息小组可以讨论编制一个简单的检索表写在一个本子上,把每一种动物都区分开(请学生将编制的检索表在班上进行交流,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

4、引导:同学们在编制检索表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小组是怎样解决的?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

1、回答: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层度不同,将生物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从的到小的分类。狗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实肉目、犬科、犬属、犬。

2、阅读检索表的要求,回答:将某一性状特征分为对立的两类,具有相似性状的生物归为一类,与该性状相异的生物归为另一类,特征相反的两类性状相对排列,然后又在每个类别中寻找另外一些特征,依据新的性状差异继续分类,相对排列,知道确定出不同种生物的分类地位为止。

3讨论,填写教材34页 的表格。

思考、回答

(1)马、蝎子、燕子、蝙蝠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而蛙、河豚、企鹅、螃蟹他们生活在水中或水陆两栖。

(2)只有马是食草动物,其他动物都是肉食的。

(3)皮肤上无覆盖物,是否长有鳍、翅膀、羽毛,体表有无甲壳,长有多少条足等方面来区别他们。

(4)蛙可以游泳和跳跃,马能行走和奔跑,河豚只能游泳,蝙蝠能飞,企鹅能游泳又能行走,家燕能飞行和行走,蝎子只能爬行,螃蟹能爬行又能游泳。

(5)讨论,编制检索表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4、提出自己在编写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如怎样区别那些动物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二、生物的命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要认识一事物,首先要给他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但是,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如甘薯,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称?

讲述:可是北京人称之为白薯,湖南人称之为红薯,江苏人称之为山芋,而山东和东北人叫他地瓜。由此可见,不同的名称也可用作同一生物。

2、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识别、研究和开发利用,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发。双名法是怎样给生物命名的?有什么要求?

3、补充:林奈的双名法至今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的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1、观察教材图22-4和图22-5,并回答:甘薯在我们这里称之为红苕。

2、阅读小资料,回答:双名法规定每一种生物只能有一个科学名称,即学名。每一种生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还规定了书写形式,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并且两个词的所有字母都要用斜体字书写。

3、思考。

三、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才36页思考与练习,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8只甲虫,并根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2、引导学生把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分为对立的两类,依次再分,编制出检索表,最后把这8种动物分开。

3、对学生编制的检索表进行评价和肯定。

1、阅读、观察、思考、回答:足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触角有的是棒形、有的是羽毛状,背部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椭圆形,背部的色斑有的有花纹、有的无花纹。

2、编制检索表,进行交流。

3、修正编制的检索表。

第二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藻类、苔藓、蕨类),以及这些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2、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认识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实物投影仪。

2、实物材料及用具:新鲜的水绵、海带、紫菜(带根状物)、葫芦藓或墙藓、肾蕨、铁钱蕨、带球果的松枝、蚕豆花及果实、放大镜、镊子。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物恐怕要算绿色植物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他们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提供了食物等。绿色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你知道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大约有多少种?他们都有那些类群?你能说出他们的生活环境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生物圈中有那些绿色植物,他们都那些特点。首先我们来讨论植物的主要类群,关于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四类植物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1、聆听老师谈话,进入情景,回答问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3万种,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的不同可将他们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暗且比较湿润的陆地上;种子植物分布非常广泛,陆地、水中都有其分布。

2、思考、回答问题。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动植物的进化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2、请观察植物进化树(出示植物进化树的挂图),从植物进化树的图片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3、从生物进化树可以看出植物进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4、通过比较这几类植物的形态特点,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1、回答:动植物进化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来进行进化的。

2、地球上的植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象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所有类群的植物都是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

3、植物进化的顺序是: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藻类植物,然后从藻类植物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被子植物。

4、他们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

三、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怎样来区别不同的植物?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比较这几类植物。(在实验桌上,教师给大家准备葫芦藓或墙藓、铁钱蕨、带球果的松枝、蚕豆花及果实、放大镜、镊子。)幻灯演示观察的方法步骤:

(1)区分这几种植物。

(2)依次仔细观察海带、紫菜(带根状物)、葫芦藓或墙藓、肾蕨的形态特征,并填写在第39页的表格中。

(3)在松枝上识别雄球果和雌球果的形态结构,从雌球果内找出松子,思考球果的哪个结构起到了保护松子的作用。

(4)提问:在蚕豆的果实内找到种子,并与松子相比,种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海带、葫芦藓、肾蕨、松枝和蚕豆分别属于哪一类植物?

(2)请描述各种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扼要的点评,并思考同学们观察探究的这几种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否正确,与植物学家们研究的是否相同。

(3)提问:松和蚕豆的种子外面的保护结构有何不同?为什么松属于裸子植物?蚕豆属于被子植物?

1、用放大镜观察海带、葫芦藓、肾蕨、松枝、蚕豆及果实。

阅读观察的方法步骤,区分、比较这几种植物,小组讨论并将各种植物的主要特征达成共识,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39页的表格中。

思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中起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什么?(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名称的由来)

2、思考、观察、回答问题:

(1)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松枝属于裸子植物,蚕豆属于被子植物。

(2)海带有叶没有茎,不开花不结果;葫芦藓有根茎叶,不开花不结果;肾蕨有根茎叶,植物长的比较高,不开花不结果;松树有根茎叶,不开花能结果;蚕豆有根茎叶花和果实。

(3)回答:松树的种子外面没有保护结构,种子裸露,因此属于裸子植物,而蚕豆的外面有果皮保护,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四、藻类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诗句描绘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

2、藻类植物也是多种多样,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3、展示各种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为什么这些藻类植物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根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你能举出几种常见的绿藻吗?说说他们都有那些特点?

(3)海带属于那一种藻类,为什么?除了海带以外还有那些藻类属于褐藻,他们都有那些共同特点?

(4)同样红藻是因为体内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而呈红色,那些藻类属于红藻?

(5)各种藻类植物具有那些共同特征?

补充:由于藻类植物大多浸没在水中,直接吸收水中的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专门的吸收、运输养料的器官,因此,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一点与我们观察记录的特点相一致吗?有不一致的地方请同学们修改。

4、想一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引导:此外,由于海水的污染会使海洋中某些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的繁殖引起海洋中的赤潮现象,对渔业生产造成危险。

1、思考后回答:春天到了,气温转暖,由于湖水、江水中微小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水变绿。

2、听教师讲述。

3、观察海带、石花菜、裙带菜、紫菜、鹿角菜、石莼、马尾藻等藻类的图片,并回答:

(1)是因为他们含有不同的色素的缘故,但是,都含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衣藻和石莼都是绿藻,因为他们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衣藻是单细胞的,生活在淡水中,有一个杯形的叶绿体,有鞭毛能游动。石莼是多细胞的,生活在海水中。

(3)海带、马尾藻、鹿角菜都属于褐藻,因为他们含有较多的藻黄素;他们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他们的下端象根的部位叫根状物,象叶的部位叫叶状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4)紫菜和石花菜等。

(5)他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修改完善观察记录表中藻类植物的特征的描述。

4、阅读教材,回答: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五、本课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有那些收获?

2、大家 有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苔藓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低等的植物,他们大都生活在水中,形态各异,他们都有那些共同特征呢?

2、引导:春天在一些阴湿的地面和墙壁上,常常密集地生长着一些矮小的绿色植物,看上去象一层绿色的地毯,这些矮小的植物往往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小墙藓、地钱)

3、引发思考,讨论:

(1)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不同?

(2)苔藓植物是什么颜色的?形态有什么特点?

(3)葫芦藓和中、小墙藓有那些共同特点?

补充: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相比已经有了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还没有真正的根,因此只能叫假根,因为假根没有吸收的作用。茎内没有疏导组织,因此长得矮小,只能贴着地面生长。这一特点与我们观察记录的特点相一致吗?有不一致地方请同学们修改。

(4)地钱的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地钱有什么特点?

(5)葫芦藓和小墙藓都长有一个长长反对柄,柄上有一个象小葫芦的结构,他有什么作用?

解释:这是苔藓植物产生孢子的结构,这就是葫芦藓名称的由来。其实地钱也能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因此又把这些能产生孢子的植物叫孢子植物。

4、提问: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5、关于苔藓植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还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1、回顾、思考、回答:他们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听老师讲述,观察葫芦藓、小墙藓和地钱的特点并与藻类植物进行比较。

3、观察、对比、思考,回答问题:

(1)苔藓植物分布很广,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表、墙壁和树干上,而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2)苔藓植物是非常矮小的绿色植物,常常丛生在潮湿的地表。

(3)他们都没有真正的根,他的假根没有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只能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茎弱小,没有疏导组织。叶片绿色,小而薄,除了进行光合作用外,还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学生修改完善观察记录表中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描述)

(4)因地钱的形状象古代的铜钱而得名,地钱没有茎和叶,只有绿色的、扁平的叶状体。

(5)不解、疑惑。

4、苔藓植物可以当作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因为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是很难找到苔藓植物的,他对空气中的SO2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苔藓植物对保持水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苔藓植物还是植物界的拓荒者,而且苔藓植物还可作为北极动物的食物之一。

5、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如苔藓植物是怎样有水生的藻类植物进化成陆生的苔藓植物的?

二、蕨类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当你到风景区旅游时,在山地阴湿的环境中往往生长着许多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叶片比较大,背面有许多褐色的斑块隆起,他们的茎大多藏在地下,这些形态优美的植物就是蕨类植物。你吃过蕨菜吗?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绿提琴头”

2、你能说出一些蕨类植物的名称吗?

3、(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的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真蕨、肾蕨、满江红等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并提问:

(1)蕨类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陈述:这些特点与我们观察记录的特点相一致吗?有不一致的地方请修改。

(3)蕨类植物大型的叶的背面的褐色隆起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

补充: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很轻,成熟后随风飘散,落到温暖的地方就会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4、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一些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形成当时地球上的原始森林。现在,地球上也残存少量的高大蕨类植物,如桫椤,为什么他们能长的那么高大呢?

5、蕨类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补充:除此之外很多蕨类植物可以做观赏用,如插花中经常用肾蕨的叶,也可以盆栽。树蕨是地球上十分稀有的蕨类,有活化石之称。我国的蕨类非常丰富,特别是云南,有蕨类的王国之称。

6、关于蕨类植物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1、观察教材42——43页的图片,聆听老师的 讲述。

2、蕨菜、铁线蕨、树蕨(桫椤树)、卷柏

3、仔细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1)生长在森林、溪沟、山野的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比苔藓植物高大,有根茎叶等器官,并且这些器官中有专门的疏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学生修改观察记录表中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描述。

(3)蕨类植物叶的背面的隆起是产生孢子的结构,叫孢子囊,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

4、回答:因为蕨类植物已有了真正的根,又有专门的疏导组织,吸水、保水能力强,又有起支持作用的机械组织,所以能长的如此高大。

5、蕨的嫩叶可以食用,卷柏、贯众 和供药用,肾蕨、盲箕和巢蕨可观赏,生长在水田、池塘中的满江红可以作为优质的绿肥和饲料。古代高大的蕨类植物的 遗体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现在的煤。

6、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

三、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总结: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2、大家有问题吗?提出来一起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问题,讨论、交流。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种子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p

< cla>

1、引言:自然界中的植物一般是靠什么繁殖后代的?

补充:其实藻类也是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所以又把这些植物称为孢子植物,而把这些靠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揭示课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种下去的是种子而收获的粮食也是种子和果实。可以说我们都是靠种子植物养活的。

2、你知道那些植物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有那些主要的特征呢?

讲述:种子植物又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怎样来区分那些是被子植物,那些是裸子植物?

(1)实物投影仪展示常见植物的种子,如:花生、板栗、瓜子、麦子、油菜籽、苹果等。

(2)我们总结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点与前面我们通过观察记录的特点是否一致,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请改正。

4、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关键是区分他们结出的是果实还是种子。如果种子的外面还有保护的结构,这样的植物结出 的就是果实而不是种子;反之,结出的就是种子。(演示桃的果实和松树种子的图片)

1、思考、回顾、回答: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不能结出种子,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2、举例,种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体内都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

3、观察、思考、回答:

(1)主要看种子的外面有无果皮包被。有果皮包被的属于被子植物,反之属于裸子植物。

(2)修改观察记录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特征的描述。

4、听教师讲述,观察桃的果实和松树种子的图片,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区别。

二、裸子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见的植物中有那些裸子植物,你能举例吗?

2、裸子植物种类不算多,全世界有800多种,我国有250多种,但是他们是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我国的大部分森林是以松树为主要树种构成的,那么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针叶林植物群落的的图片。

3、引导:有同学去过峨眉山吗?

(1)山脚下的树种和山顶的树种有什么不同?

这说明他们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4、我国为什么有“裸子植物的故乡”的美称?

补充:银杉被舆为“林海中的珍珠,植物中的熊猫”是因为银杉只有我国的部分原始森林中才有,数量十分稀少,树型十分美丽。另外,银杏、水杉也是十分古老的树种,在原始森林中也只有我国才有。

1、举例:如雪松、罗汉松、水杉、柏树、银杏、铁树。

2、大多长的比较高大,叶比较小,是一些针叶树。他们主要生活在比较高的山区,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树种。

3、积极发言:

(1)山脚下一般是一些阔叶树,山顶往往是一些针叶树。

(2)他们生活在比较寒冷的环境中。

4、我国的裸子植物种类多,而且还有一些珍稀的树种,如银杉、水杉和秃杉。

三、被子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植物。你知道为什么他叫被子植物吗?他们比其他植物高等在那些方面?

2、被子植物种子外面的果皮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3、由于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我们又可以将他们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你知道那些属于双子叶植物?那些属于单子叶植物吗?为什么?

补充:由此可见,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包括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粮食作物、经济作为、绿化树种和大量的花卉。

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出了以种子胚中的子叶片数的不同区分外,还可以根据那些特点来区分他们?

5、下面我们来观察几种植物的叶片和花(出示图片)

(1)左侧植物叫白网绞草,右侧的植物叫银线乌草凤梨。同学们注意观察他们的叶脉有什么区别?

补充:我们还可以根据植物根系特点的不同来区分,如双子叶植物一般为直根系,单子叶植物一般为须根系。

(2)我们学校的绿化树种和花卉大多是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

6、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用生物分类的方法可将植物进一步进行分类,分类的单位按照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最大的单位和最小的单位依次是什么?

补充:小麦属于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小麦属、小麦种。在植物的分类中“科”是很重要的单位。教材的小资料中给我们介绍了常见的5科被子植物: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禾本科、百合科。请阅读小资料,看他们都有那些特点。

1、这是因为他们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所以叫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较多,他们的种类是植物界中最多的约有25万种,分布也最广。

2、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减少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危害。

果实常有一写适于传播的特点,如有些果实的表面有伞状冠毛,适合随风飘扬,如蒲公英;有些表面有钩刺等,能够附着在动物的体表传播,如苍耳等;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够诱惑动物来吃种子使其随粪便排出进而传播;因此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合陆地生活,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3、举例:单子叶植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青稞、椰子、竹子、百合、兰花等,因为他们种子的胚中都只含有一片子叶;大多数水果如桃、苹果,各种蔬菜如油菜、萝卜,各种经济作物如花生,大多数花卉如牡丹、月季都属于双子叶植物,因为他们种子的胚中都含有两片子叶。

4、回答:还可以根据叶脉的不同来区分,如双子叶植物一般为网状脉,单子叶植物一般为平行脉。

花瓣数目的不同来区分,如双子叶植物的花瓣一般为3或3的倍数,单子叶植物的一般为4、5或他们的倍数。

5、观察:

(1)左侧的植物叶脉呈网状,右侧的叶脉为平行状。

(2)学校大多数植物为双子叶植物。

6、回答: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单位是门,最小的单位是种。

阅读小资料:常见的5科被子植物。

四、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总结: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2大家 有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3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2、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形态、生理特征,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不同类群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他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观察昆虫标本”和“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1、 认识动物的系统进化树。

2、 组织“观察昆虫标本”的活动。

3、认识不同类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

4、认识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教学准备:

“观察昆虫标本”的实验材料,放大的动物系统进化图片,不同动物类群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图片或录象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录象片。

2、提问:自然界中的动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形态千差万别,目前已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你知道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动物?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最小的动物是什么?最高等动物是那一类?

3、这些动物分布广泛,在海洋、陆地、空中都有其分布,他们是生物圈中的大家族,与人类有及其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识别、研究、利用和保护他们也要将他们进行分类,怎样对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呢?

1、观看录象片,感受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激发探究欲望,进入情景。

2、回答:自然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150万多种,种类最多的是昆虫,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3、聆听教师的讲述,疑惑。

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出示图),思考那些动物比较熟悉,并说出他们的主要特征。

2、提问:那些动物是你比较陌生的?他们又有那些特点?

3、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那些动物可能与你熟悉的动物属于同一个类群?

4、小组讨论:请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动物之间的异同,将他们初步分成不同的动物类群。(启发提问)

(1)能否根据生活环境合理地将这些动物分成不同类群?

(2)能否根据生活方式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3)能否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群?

(4)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或者有骨动物和无骨动物还能否进一步分类?

(5)你认为将上述动物合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6)请根据你们小组确定的分类依据将上述动物分为若干类群,填写在第48页表格中并加以说明。

(7)引导:各小组将你们的分类结果在班里交流一下。

1、观察、思考并回答:蚯蚓、蜗牛、虾、蛙、兔、丹顶鹤、海龟、北极熊等。

2、回答

3、举例说明:

4、小组讨论: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

(1)能。陆生动物、水陆两栖动物、在人体内寄生的。

(2)分为寄生动物和能自由生活的动物两类。

(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骨动物和无骨动物。

(4)有骨动物可分外内骨动物和外骨动物。

(5)可根据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来进行划分。

(6)小组讨论,填写结果。

(7)代表交流分类结果。

三、动物进化系统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以上我们对动物已经进行了分类,下面我们来看动物学家是怎样将动物进行分类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无脊椎动物又可以分成那些类群?分类的依据又是什么?

3、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那些类群?依据是什么?

4、请仔细观察49页的动物进化系统树,你从该图中能获取那些信息?

补充:动物进化系统树很形象的反映了动物的进化过程和规律。

1、动物学家是根据动物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的

2、回答:可以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和棘皮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3、也是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4、看图、分析、思考并回答:地球上的动物可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和棘皮动物等。这些动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动物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最晚出现的是哺乳动物和鸟类。

地球的动物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种类少到种类多的进化过程。

四、本课小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适当的补充。

3、大家 有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交流。

3、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生物圈中的动物种类繁多。

(1)动物学家是怎样将这些动物分类的。

(2)可以分为那些主要类群?

2、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无脊椎动物,看录象,观察各类动物有什么特点?怎样区别他们?他们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提问: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回顾、思考:

(1)动物学家就是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将其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看录象。

回答: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无脊椎骨。

二、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知道学习原生动物:

(1)原生动物是地球上最低等的、最原始的动物,他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2)原生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知道那些动物是原生动物?

(3)原生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2、指导学习腔肠动物:

(1)腔肠动物与原生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

(2)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主要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常见的种类有那些?

(3)演示丰富多彩的腔肠动物的图片,提问:谁能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些腔肠动物有什么特点?

补充:腔肠动物是有口无肛门,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食物残渣也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的。珊瑚的种类很多,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的珊瑚实际上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的骨骼,珊瑚虫就藏在骨骼内。有的海葵还与螃蟹共生~`~~~~

(4)腔肠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习扁形动物:

(1)扁形动物与腔肠动物相比形态上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扁形动物是怎样的名的吗?

(2)你知道那些动物是扁形动物?举例说明他们的生活方式?

(3)你知道什么叫“米猪肉”吗?吃了“米猪肉”会有什么后果?

补充:血吸虫也属于扁形动物,能寄生在人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体内,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曾经在我国流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病基本消灭了,但是最近一年又有所“抬头”。教材51页的小资料中有介绍,请阅读。

4、知道学习环节动物:

(1)你知道那些是环节动物?这些动物与扁形动物相比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环节动物是怎样的名的?(演示环节动物的图片)

(2)你能说出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

(3)环节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补充:蚯蚓体内蛋白质的含量高达干重的70%,可用来饲养家禽、家畜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因此,养蚯蚓是一条致富之路。教材中的小资料中有介绍,请阅读。此外,沙蚕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蚂蝗可以做药等。

5、指导学习软体动物:

(1)请举出你知道的软体动物的名称?这些软体动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软体动物?(演示图片)

(2)谁来介绍一下你知道的软体动物?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生活的?

补充:乌贼、鱿鱼、章鱼都没有贝壳,因其退化为内壳。我们吃的海鲜中的鲍鱼不是鱼而是一种贝类。

(3)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补充:在我国沿海,贝类的养殖已成为海洋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海产珍珠在世界都是有名的。

1、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结构简单,所有的生理活动都在一个细胞中完成。

(2)多数生活在水中,部分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少数寄生在动植物体内,如: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

(3)阅读教材回答:有些原生动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起到进化污水的作用,也有些原生动物大量繁殖会引起海洋中的赤潮,还有的会引起人体疾病。

2、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腔肠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身体由两层细胞围成消化腔。

(2)绝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中,有一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常见的有水螅、水母、珊瑚虫等。

(3)观察图片,阅读并回答: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只有几厘米长,一端附着在水草上或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游离,口的周围有触手,用触手捕捉小动物;水母的身体呈伞形 ,适合在水中漂浮生活;海蛰的口的周围有8枚口腕。

(4)海蛰皮可以食用;珊瑚颜色鲜艳,造型奇特,可作为装饰品。

3、 3、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扁形动物是左右对称的,身体扁平因此的名。

(2)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都是扁形动物。涡虫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能自由生活,而血吸虫和猪肉绦虫都是寄生生活的。

(3)猪肉绦虫的卵随食物进入猪体内,发育成幼虫(囊尾蝣)如黄豆大小,含有这种幼虫的猪肉叫“米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就可能患绦虫病危害人体健康。

4、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常见的有蚯蚓、沙蚕、蚂蝗等。环节动物细长而柔软,身体有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

(2)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打洞穴居,以落叶、生活垃圾、粪便等为食。

(3)例如: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分解有机物促进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此外,蚯蚓可以药用;可以当作蛋白质饲料,甚至可以加工成蛋白质的食品。

5、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举例:如蜗牛、田螺、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壳。

(2)举例:如蜗牛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以植物的叶为食,身体柔软,有两对触角,背上有一个螺旋状的硬壳,遇到危险时把柔软的身体缩到螺壳内,靠柔软的身体做缓慢运动。

(3)阅读并回答:很多软体动物可以食用,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著名的海鲜,如鲍鱼、牡蛎等。有的软体动物可以培育出名贵的珍珠;有的是鱼类天然的饵料;也有的对人类有害,如蜗牛、田螺等。

三、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请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3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

(1)无脊椎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主要包括那些类群?请举出其中的1——2种代表动物。

(2)在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最高等的是那一类。

1、回顾、思考、回答:

(1)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腔肠动物如水螅、水母,扁形动物~~~棘皮动物如海星、海参。

(2)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二、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陈述:节肢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又分为昆虫纲、甲克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昆虫纲的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的主要成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约占节肢动物的70%。节肢动物为什么如此众多呢?他们有那些共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2、(演示几种昆虫标本)指导学生观察昆虫标本,按照观察的方法步骤认识昆虫身体的组成和不同形态的足,比较不同形态足的异同,并提问:

(1)绝大多数昆虫都生活在陆地,他们有那些适合在陆地上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昆虫有那些共同特征?我们一般可以通过那些特征判断一种小动物是不是昆虫?

(3)你能描述一下这些昆虫的足有什么特点,适合怎样的运动方式?

昆虫不同形态的足在结构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4)请说出蝗虫、蝴蝶、蜜蜂、金龟子这几种昆虫的翅膀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昆虫学家是根据昆虫的什么特点将他们进行分类的?

补充:昆虫学家根据昆虫翅膀的特点的不同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类群,如蝗虫属于直翅目,蝴蝶属于鳞翅目等。

3、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怎样?从那些方面可以说明昆虫与人类非常密切?举例说明。

1、聆听老师的介绍,观看录象,边观察边总结昆虫的特点。

2、观察昆虫标本,小组讨论:认识昆虫的身体组成,画出不同形态的足,对比昆虫不同形态的足,找出他们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点,回答:

( (1)昆虫的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有保护作用和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的作用;昆虫的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都有附肢,运动灵活而有力;昆虫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

( (2)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6条腿),一般有两对翅。

( (3)描述:例如,蝗虫的后足长大、粗壮,适合跳跃;前足和中足比较弱小,只能适合爬行。昆虫不同形态的足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分节的。

(4)蝗虫有两对翅膀,外面一对狭长较厚,里面一对薄而宽大;蝴蝶的两对翅膀,宽大、较厚、有花纹和粉末状的物质;蜜蜂只有一对翅膀,很薄、透明;金龟子的翅膀外面有很厚的翅鞘,里面的一队翅膀很薄、宽大,能飞行。

3、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于人类也有的有害于人类。例如,海洋中的许多小型的节肢动物或大型的节肢动物的幼体和成体,是鱼类的天然食物;一些昆虫如蜜蜂能传播花粉,大大促进植物发展。

三、棘皮动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识棘皮动物吗?你知道那些动物是棘皮动物?为什么他们叫棘皮动物?他们有那些共同特点?(演示棘皮动物的图片)

2、棘皮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海星、海参和海胆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补充:海参以海底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物为食。海参还有一个逃生的绝招,当海参受到强烈的刺激时,能把大部分内脏从肛门排出转移敌害的视线,他趁机逃生,这一段时间又能长出内脏来。

3、棘皮动物的共同特点上体表都长有棘刺,举例说明他与人类的关系。

1、回答:棘皮动物有海星、海胆、海参等,因他们身体表面长有肉刺而的名。

2、回答:棘皮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中。海星的身体扁平呈五角星形,海参呈蠕虫状,海胆呈球状;海星喜欢吃贝类,危害贝类的养殖,海胆喜欢吃海藻,危害藻类的养殖。

3、棘皮动物既对人类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如海星、海胆对海产养殖业有害,但海参是美味佳肴,可食用或药用,有很高的人工养殖价值。

四、活动:讨论无脊椎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以上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各个类群,这些无脊椎动物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2、举例说明人类与无脊椎动物的关系?引导:关于人类与无脊椎动物的关系,下来大家还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写一篇短文《无脊椎动物的公与过》

1、回答:可以说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紧密,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2、首先他们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的“最大家族”。从他们对人类有益的一面来看,有些原生动物能起到进化污水的作用,有的可以食用,有的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的能为植物传花受粉。

五、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无脊椎动物有了那些更深刻的认识?有什么收获?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

1、回顾、总结、思考、回答。

2、提出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四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

(1)自然界中的动物可以分为那两大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脊椎动物又可分为那些类群?

2、请观察教材55页图22——30,想一想五类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差异。

1、回答:

(1)自然界中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观察图片,回答: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两栖类水陆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绝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

二、学习各类脊椎动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56——60页,想一想每一类脊椎动物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那些,请在书上标出来。

2、指导学习鱼类(演示各种鱼类的图片)

(1)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类,大约有2200多种,终身生活在水中,他们有那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鱼类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也有不少种类,你能说出几种淡水鱼类的名称吗?你是怎样区别这些鱼类的?

(3)淡水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就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混合放养的方法。你知道什么叫混合放养吗?混合放养有什么好处?阅读教材56页小资料。

(4)鱼类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表现在那些方面?

3、知道学习两栖类(演示各种两栖类的图片)

(1)你知道那些动物属于两栖类?为什么他们叫两栖动物?他们有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为什么说两栖动物还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而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

(3)你见过青蛙的幼体——蝌蚪?青蛙的发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建议学生利用便利的时候到稻田、水沟或池塘边采集青蛙的受精卵,进行培养和观察蛙的发育过程,并作好记录。培养的方法见教材57页,观察完后将青蛙放回原处。

(4)两栖动物与人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举例说明。

补充: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惜两栖动物,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4、指导学习爬行类(演示各种爬行类的图片)

(1)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爬行动物并不多,只有6千多种,但是根据对古代动物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有一类爬行动物曾经在地球上繁盛一时,称霸全球达1亿多年之久。你知道是那一类爬行动物吗?恐龙原意是“恐怖的蜥蜴”你知道那些恐龙能描述一下吗?

(2)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鼎盛时代,在海洋、陆地、空中都有恐龙分布,但是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关于恐龙的灭绝至今是个迷,有多种说法。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爬行动物有那些》他们有那些适合陆地生活的特征?

(3)怎样评价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补充: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为了保护扬子鳄于1986年在安徽建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资料中有介绍,阅读。

5、指导学习鸟类(演示鸟类的图片)

(1)你知道地球上最大的鸟是什么?最小的鸟是什么吗?没有翅膀的鸟是什么?

(2)鸟类是脊椎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全世界约有9700种,我国有1319种,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鸟类都能飞行,他们有那些适合飞行生活的特征?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与人类的生活也尤为密切。可以说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举例说明。

补充:正因为鸟类是对人类益处极大而害处很小的类群,所以“观鸟”、“爱鸟”、和“护鸟”早已成为先进文明国家的一种时尚。

(4)护鸟类,我国规定:每年的3月至5月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段时间确定为爱鸟周吗?我们应该怎样爱鸟、护鸟?

引导:希望同学们把你们的想法设计成一个爱鸟周的活动方案,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实施你设计的方案。

6、指导学习哺乳动物(演示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

(1)哺乳动物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我们人类也是哺乳动物。你知道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会飞的、奔跑最快的分别是那一种?

(2)全世界的哺乳动物约有4000种,种类不算多,但他们适应能力强,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他们有那些共同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3)从那些方面可以说明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

(4)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哺乳动物对生物圈,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讲述: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杀,使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生态失恒,使鼠类等有害动物大量增加,对森林、草原、农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因此,保护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1、阅读教材,找出各类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1)体表覆盖黏滑的鳞片,身体一般呈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2)鲫鱼、草鱼、俚语等等。鲫鱼比较小,身体较宽,颜色较浅;草鱼比较大,身体狭长,颜色较深~~~~~~

(3)回答:根据一些鱼:如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的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特点,将他们混合放养在一个水域内。混合放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的饵料,从而增加鱼的产量。

(4)回答:鱼类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鱼类还可以制成药品、饮料、皮革制品等;有些鱼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金鱼、热带鱼等。

3、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1)蜍、大鲵、蝾螈等,他们大多数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两栖动物的受精作用必须在水中完成,而且幼体也必须生活在水中,在水中发育,如果离开了水将无法繁殖后代。

(3)青蛙的发育要经过变态,因为蝌蚪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与成体有叫大的差异。

(4)青蛙和蟾蜍都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农业害虫的天敌,此外,养殖的牛蛙可供实用。许多两栖动物是多种药物的来源,如蟾酥、哈土蟆油等。

4、观察、阅读、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1)恐龙!如霸王龙,是陆地上在凶猛的动物,全长约15米,重约6吨左右,长有长达15厘米的利齿,对陆地上的其他动物威胁很大。翼龙两翼展开达8米多宽,尾很短,飞行能力弱,只能在海边或湖边滑翔,能捕捉鱼类。

(2)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爬行动物有蜥蜴、乌龟、蛇、鳄鱼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体表都覆盖有鳞片,鳞片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生殖都是体内受精,卵外有卵壳保护,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3)有很多爬行动物对农业生产有益,如蛇类能消灭大量鼠类,蜥蜴类以大量害虫为食;有些爬行动物能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和皮革制品等。

5、观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

(1)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最小的鸟是蜂鸟,没有翅膀的鸟是企鹅。

(2)鸟类的身体一般呈流线型,可以减小飞行阻力,身体表面被有羽毛,前肢变为翼,骨轻而薄,长骨中空,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系统发达,呼吸效率高,适合飞行生活,且体温恒定。

(3)如人类饲养的鸡鸭鹅是人类重要 的蛋白质食品来源;很多鸟类羽毛鲜艳,姿态优美,鸣声悦耳,能给人类的生活增添情趣;很多鸟类以鼠类和昆虫为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4)因为,此时是大多数鸟进行繁殖的季节。不打鸟,不干扰鸟类的生活,向社会宣传保护鸟类的重要性,还可以为鸟类悬挂人工巢箱等。

6、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1)最大的哺乳动物是鲸,会飞的是蝙蝠,奔跑的最快的是猎豹。

(2)他们大多数体表有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大脑和感觉器官发达。

(3)哺乳动物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是动物界中最发达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因此,他们分布很广,几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4)哺乳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对维持生物圈中是生态平衡起重要的作用。哺乳动物能为人类提供主要的肉食、皮毛以及成为运输和劳动物的工具,提供优质的药材,如鹿茸、麝香等。各种野生动物是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

三、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脊椎动物有了那些更深刻的认识?有什么收获?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

问题,讨论、交流。

第4节 细菌、真菌和病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3.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细菌

《二》、细菌

【教授新课】: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

(二)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有: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三)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细菌的生殖方式

(一)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生殖。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这么快的繁殖。

(二)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

(1)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

——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沤肥中起重要作用。

(2)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

——例如:结核杆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四.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1)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植物被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

(2)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

——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3)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例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结】: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细菌是单细胞个体,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细菌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细菌,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细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掌握了细菌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细菌为人类服务,并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进入新课

【引入】:在自然界微生物中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而我们今天学

习的真菌,肉眼就能够看到,但也有少数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真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一类生

物,像细菌一佯,对自然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在学习真菌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细菌的

形态结构。

【提问】: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还是多细胞个体?——(单细胞个体)

那真菌呢?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酵母菌。

《二》、酵母菌

【教授新课】:

一.酵母菌

我们每位同学的小烧杯内都有一小杯酵母菌培养液。在两天前我们在糖水中加入了一点“发面”,并且放在温暖的地方。现在发面中的酵母菌在糖水中繁殖起来了。我们现在把培养液制成装片来观察。观察时用碘液染色。

——观察提纲:有无细胞核;有无液泡;是否看到有连在一起的酵母菌。

(同学制片、观察,教师分别指导。)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观察结果,并进一步学习有关酵母菌的其他知识。

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可能有的同学看到了连在一起的酵母菌,但他们还是独立生活的。

(一)形态

卵形,单细胞。

(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讲酵母菌的结构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酵母菌的简图,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与细菌明显不同的是酵母菌有细胞核。

讲解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三)营养方式

——腐生:酵母菌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必须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以维持生活,这一点与细菌相似。

有氧气时,把萄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提问】:利用酵母菌的这一特性,可以让酵母菌为我们做什么?(答案:造酒。)

【提问】:在造酒时应当把酵母菌放在什么环境中?(答案:没有氧气的环境中。)

——讲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四)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成熟的酵母菌,向外生出的突起,叫芽体,芽体脱落后,成为新的酵母菌。

(在刚才画的酵母菌的图上画一个芽体并注上名称。)

当酵母菌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时,一个酵母菌会产生几个孢子,每个孢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这叫做孢子生殖。

【小结】: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营腐生生活,有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而酵母菌可以用来造酒。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三》、霉菌

刚才我们学习了酵母菌,它是单细胞的真菌。除单细胞的真菌外,还有多细胞的真菌,霉菌和蘑菇是多细胞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霉菌。

二、霉菌

霉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活动】:同学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看形态和颜色。

讲解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的多细胞个体,有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

出示青霉和曲霉的结构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二)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某些种类的青霉可以产生青霉素,用来制药;有些种类的曲霉用来制酱油和酿酒。生长在花生和玉米上的某些种类的黄曲霉有致癌作用,故发霉的花生等不能食用。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四》、蘑菇

蘑菇是大型的真菌,许多的种类都可以食用,也有一些的种类有毒,误食后使人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蘑菇往往生长在潮湿的草地、树桩等处。

蘑菇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示蘑菇的形态(挂图)。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包括菌柄和菌盖。

(二)营养方式

营腐生生活,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在菌盖的下面有放射状排列的片状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孢子。孢子是生殖细胞,当它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孢子萌发长出菌丝,以后可以形成子实体。

(三)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口蘑、双孢蘑菇、香菇、侧耳(平菇)等都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香菇等蘑菇含有的香菇多糖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所以蘑菇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二》、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教授新课】: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五、课堂练习:

1、大多数细菌通过腐生或寄生利用______________生存,细菌主要以_____________方式进行生殖,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

2、霉菌和蘑菇都是依靠________来繁殖的,除此以外,酵母菌还可以进行________生殖。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只有_______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组成。病毒必须在 _______中,离开之后则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4、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 )

A、水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酒精 C、水和酒精 D、二氧化碳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二》、分析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凯巴森林这一具体生态系统的介绍,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生态系统的类型;通过分析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并在活动中认识到各成分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

五、课堂练习:教材P73页 思考与练习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进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 1、认真思考,回答提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最大的生 (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

态系统是什么?它的范围有多大? 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圈。包括地球所有的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哪两部分? (2)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组

它们各自包括了哪些? 成。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等。

2、引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 2、进入新课学习。

分解者具有各自的生态功能,它们的关系

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讨论的

问题: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草原生态系统图,指导学生观察。 1、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观察图。

2、将讨论的问题提出,组织学生讨论: 2、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讨论并回答:

(1)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1)草原生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与植物有 (2)吃与被吃的关系。

什么关系?

(3)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之间有什么 (3)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

关系?

(4)通过上面几个问题,你认识了草原生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

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能否举例 或间接吃与被吃的关系。

加以说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 3、认真听讲,在书上找问题答案:

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食物关系。

(1)什么叫食物链? (1)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

链条式关系。

(2)连接方式:箭头的指向。 (2)连接书上内容,前头指向捕食者。

4、应用所学知识,连接食物链。 4、讨论:连接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

请同学们将草原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 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之间是有联系的。

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在生态

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5、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它们相 5、明确食物网的概念: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

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 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比较所画的食物网。

6、小结: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 6、认识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 与地位。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

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7、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的小资料,认 7、阅读。

识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基础,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提问开始导入新课: 1、思考,回答问题:

(1)食物链的概念? (1)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2)食物网的概念? (2)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意义? (3)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2、过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2、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和能量是怎样传递的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三》课堂总结

对本章节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让学生知道这一章节在正本书中的位置,要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本章节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

1、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_____

2、食物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的___________关系。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近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1)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引入]: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进而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此教学中,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

五、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生态平衡的原理”是“理”很浓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问题。

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平衡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意义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此观点。

第24章:人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在讨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引入。生态系统中由于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达到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失去了自动调整的能力而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位置,是生态系统中最有智慧、最能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对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带来什么影响?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请学生分析人类对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正确认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地球是它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各种生物在地球上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和可能性,人类应该很好地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人类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人类必须考虑自己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必将影响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近年来,中外电影界拍摄了一些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电影,如《侏罗纪公园》、《与狼共舞》、《横冲直撞》等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类如何与其它生物共存,告诉我们人类在采取一些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电影资料于教学过程中。

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通过多年广泛的宣传教育,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的政策。但是,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意义是什么,需要在本小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物学角度,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这一方面在前面已经说明;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者资料查询,了解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在国家目前的经济水平上,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对人口质量带来什么影响。通过以上学习,正确认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包括有关的数字、挂图、录像等供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查询方法】:

(1)到有关单位,如国家、市、区计生委了解情况。

(2)查找有关书刊、报纸、环境公报、人口公报。

(3)计算机检索,输入关键词,可获得相应的资料。

【查询内容】:

(1)中国人口数量的有关资料以及世界人口状况。

(2)中国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以及世界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

(3)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4)人口数量与住房、交通、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关系。

2.复习上一节课,引入新课:

利用池塘生态系统教学挂图提问:在这个池塘中,若饲养的鱼过多,池塘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若鱼类过多,鱼呼吸消耗水中的氧气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最终危及鱼类自身的生存。所以,鱼类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生物相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小节讨论的主题就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的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这个示意图只记录到1989年,1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是多少?

(3)结合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看这张表,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年来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1760年-1995年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的时间

时间

人口

人口增加2亿需要的时间

1760-1900

2亿-4亿

1400年

1900-1954

4亿-6亿

54年

1954-1969

6亿-8亿

15年

1969-1982

8亿-10亿

13年

1982-1995

10亿-12亿

13年

(4)在查询资料中,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何?

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要的时间

人口(亿)

增加数(亿)

时间数(年)

1830

10

 

 

1930

20

10

约100

1962

30

10

32

1975

40

10

13

1985

50

10

10

1999

60(估计)

10

14

  【小结】: 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 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千万以上。

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

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

【提问】: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6.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讨论】:(1)人口数量与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升学、就业等关系。

  (2)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的无限制的增加会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7.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1)怎样解决人口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3)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4)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是什么?

      (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结】:当今有四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无法解决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增长对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应该、同时也能做到控制中国的人口增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技能目标: 学会分析资料,利用资料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认同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农村环境的变化、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是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如何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 8单元第24章人与环境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教学程序:激趣导入 ----讨论思考----分析综合----归纳小结

四、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乡镇中学,学生们看得到周边的环境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全国其它地方的环境状况,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对有关人与环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特点,以他们感性认识为背景,引导关注身边常见的环境问题,在教学中讨论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五、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作调查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查图文资料,多媒体,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2、请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复习旧知,情景再现,尽快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激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家乡环境的变化

探究思考,获取新知

调查活动: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

活动方法与步骤(课前完成调查):

1、全班同学分成4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乡的环境变化。

2、各小组的同学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查。

3、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 1)调查人:调查对象:

( 2)调查时间:

( 3)调查地点:

( 4)调查目的:

( 5)采访时的谈话提纲

4、调查结果:

5、理论分析:

6、提出意见和措施:

7、写出调查报告:

8、交流讨论:

引导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认真阅读课外读“加强农药的环境监督刻不容缓”。

各小组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及自己的实际选题,课前完成调查。认真交流课前的调查,分析讨论,积极思考。组长组织同学分工合作,制定调查方案;把调查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参加课堂讨论并作答。

引导同学们分析讨论他们课前准备的调查报告,然后交流回答问题,分析讨论是人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讨论。这种设置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采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认识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二、发展生态农业

(一)、农村环境: 概念

农村环境问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必由之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但在农药的施用过程中,农药中毒引起的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量超标时也往往造成食用者发生事故。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注意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看书P99页,思考: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村环境?

(答: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聚居的地

方就形成了农业村落,即农村。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地区范

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

赖的关系。)很好,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将调查的家乡环境变化的情况汇报

一下。(过程略)

总结:经过同学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农村的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个变化

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但也有可能向不利的方面转化。请大家大家讨论:

1、“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发展经济同时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保护环境,否则得不偿失,先污染再治理是一种落后的观念。)

2、为进一步美化家乡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答:略。点评: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且都不会相同,关键是切实可行。)

讲述:那什么样的农业既能够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

农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对,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那么生态农业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看书P102页,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讨论: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答:太阳能。)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答:沼气里。)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

(答:优点是利用农作物和秸秆中的能量,杀灭粪便中的病菌,减少燃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等。)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下脚料?

(答: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也含有很多没有被利用的能量,可将它们放入沼气池发酵后,剩余的渣水再为农作物施肥。)

讲述:生态农业又称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优化农业结构——不仅有传统的种植业,还有养殖业、食品加工厂等。这样可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二是保护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再循环利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美好的农村环境的必由出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101)  

练习:P103页思考与练习1——3题。

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生态农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了生

态农业的优势,认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美好的

农村环境的必由出路。同时明确了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分析讨论: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答:农作物、生产者)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答:沼气池)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 (答:清洁、环保、高效)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下脚料?

(答:用来作饲料,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某生态农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中各项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回答问题。 从活动开始,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身边的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做到在利用环境的同时要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向学生渗透 STS教育。

三、小结 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需要关注的农村问题有哪些?如何发展生态农业,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作业

课后巩固

1、完成教材第102页第1、2、3题。

2、请你与其他同学合作,收集有关人类改善环境的例子,以你身边的例子作素材,写一篇提醒人们关注环境的倡议书。

学生课堂完成一部分,其余下课后完成。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第三节  关注城市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列举城市社区环境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设计并实施调查社区环境变化的活动,并得出初步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并做到保护身边的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二、教学重点:组织好调查。

三、教学方法:交流、汇报、观察、讨论。

四、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从中可以看出人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它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更为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P103页和P105页,思考

1、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答: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不仅有生物和非生物,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起主导作用。)

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一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功能不强。二是高度开放: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三是易造成环境污染: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

3、目前我国城市的污染主要有哪些?(答:从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还不到1%。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始终是以烟尘、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而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下面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一下调查社区环境的变化的情况。 (过程略)

讨论:

1、“城市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一定比乡村差”,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一般来说,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护、各种污染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但是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是可以实现的。)

2、为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答案不同,只要是美化社区的、力所能及的即可。)

讲述: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间,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我们的责任。讨论:

1、你知道废弃的塑料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危害吗?防止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文明消费行为呢?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怎样做才能为这些小动物提供一个方便的生存条件呢?

讲述: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加强对污染物的回收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2、大力促进城市的绿化和美化,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并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3、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居民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课后作业:

“给你的家居打分”,按书P109页的评价内容给自己的家居打分,根据得分找出自己家居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问题。下节课进行汇报。

第4节家居环境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1、评价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

2、举例说明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

3、讨论制定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对策。

4、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家居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5、引导学生认同绿色消费和绿色文明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举例说出家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2、活动:“讨论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关措施。

难点:

讨论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关措施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活动:给你的家居环境打分: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9页评分表:

提问:评价我们的家居环境的表中所设计的项目是否合理?好友补充吗?

2、给你的家居环境打分。

3、引导学生讨论:

(1)通过调查,你们发现家居环境中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2)你希望的家居环境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第25章 生物技术

第一节 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 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等实践活动。

难点:米酒和泡菜的制作等到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分组查阅、整理资料,有助于他们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亲自动手制作酸奶、制作米酒、泡菜、馒头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学汇报结果,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小组竞赛,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整个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与探究、其他小组提问汇报小组回答的竞赛法。

五、课前准备

老师: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准备的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等。

学生:自制的米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与其相配的PowerPoint课件。提前两周

开始准备。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从有盖的瓶子中变出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酱油、米酒、米醋、甜面酱等。这些你们吃过吗?它们的生产与哪一类生物技术有关?

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板书题目第1节,发酵技术)

倾听问题,齐声回答。

过渡句: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些食品的制作与微生物的发酵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身边的发酵技术(板书)

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

现在请各组代表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说说你们的体验。

各组同学跃跃跃欲试

(一)制作酸奶(板书)

请第一组的代表上前展示。

 

1. 提问:为什么要将鲜奶煮沸呢?

 2. 提问:人类在把细菌和真菌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时,应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条件呢?

3.乳酸菌的发酵原理是什么?(用PowerPoint展示)

4. 评价、鼓励。

 

制酸奶利用的是细菌中的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牛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5、请例举一种利用同样原理制作的食品

用PowerPoin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课下自制的酸奶,邀请同学课下来品尝。

是为了消毒,以免其他的细菌和真菌使酸奶腐败。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适宜的温度、现成的有机物、潮湿的环境。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回答:利用乳酸菌将牛奶中的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乳酸,因此酸奶酸溜溜的。

 第二小组抢先回答:四川泡菜、韩国泡菜还有我们自己制的泡菜。

(二)制作泡菜(板书)

第二小组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泡菜,大家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亲自品尝一口并充分肯定。

1、提问:为什么要用一圈水来封坛口?

2、提问:微生物从哪里来?

3、提问:在配料中为什么要加入白砂糖?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泡菜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课下自制的泡菜,邀请同学课下品尝泡菜。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造成无氧环境,因为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微生物从菜坛子或配料中来。

白砂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

过渡句:我们南方有着悠久的自制米酒的历史,米酒的制作与哪些微生物有关?

第三小组的同学举起他们的酒瓶子,并回答问题。

(三)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板书)

课前,第三小组已经为我们精心制作了味美醇香的米酒,下面请他们组给我们介绍一下。

1.  让一个同学品尝,提出问题:你的制作 成功吗?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2.加入的酒药对酿制米酒起什么作用?

3.米饭表面的绒毛是什么?酿制的时间拖长,酒味会发生变化吗?

 

4、用课件展示发酵原理反应式:

教育:其他同学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尽你的一份孝心,给家人制作出美味的米酒和可口的泡菜。不过要记得提醒家人,饮酒过量对身体是有害的,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喝酒。

用PowerPoint展示制作甜酒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并出示课下自制的甜酒,邀请其他同学课下来品尝。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酒药中含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可以米饭为原料进行进行酒精发酵。

米饭表面的绒毛是霉菌的菌丝。酿制的时间过长,米酒的甜度会减小,酒味变浓。

过度句:第四小组到农村参观了沼气池,请他们说说农村是怎样利用微生物发酵的。

 

(四)沼气发酵(板书)

提问: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加入的池塘污泥起什么作用?

3、加入的植物秸秆、人畜粪起什么作用?

用PowerPoint展示沼气池结构示意图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主要成分是甲烷

提供沼气发酵所需的微生物,尤其是产甲烷细菌。

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有机物和养料。

情感升华

请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感受。

评价:优胜小组是第一和第三小组。

谈感受,主要体现出合作、探究的快感,同时体验到了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产生热爱生物学科的热情。

课下作业尝试其他几种发酵产品的制作,与家人共同分享。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教学难点: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交流、观察、归纳

教学过程:

观察:p125 转基因技术示意图

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工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思考:

1、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什么?

2、转基因技术的任务?

3、转基因细菌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人胰岛素?

讲述:

从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看成,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的生物技术,科学家将一个人的胰岛素基因插入到细菌质粒中,一旦这个质粒进入某个细菌体内,细菌细胞及其后代都会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结果,细菌就开始生产人胰岛素,由于细菌繁殖速度很快,且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人胰岛素。

交流:

哪位同学来谈一谈现阶段利用转基因技术取得的成就。(略)

阅读;:

p125-----129

提问:

1、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转基因技术在制药上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3、转基因技术在遗传病的诊治上开发和利用如何?

4、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5、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交流:

上述题。(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克隆技术的应用。

2、 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活动:寻找科学家培育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奥秘。

2、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表演、观察、讨论、交流、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后代是由什么器官进行的?是否其它器官也能进行繁殖后代?

2、这种不是由生殖器官来进行繁殖后代的方法叫什么?

3、在动物体上能否进行这样的繁殖方法?

引言:

在动物体上进行的无性繁殖的技术叫克隆技术,其原理是怎样的我们下面来学习。

活动:

学生表演“多莉羊”找妈妈的小品节目。

阅读:

P129----131

讨论:

1、“多莉”好像有三个母亲,到底哪一只羊是它的母亲呢?

2、为什么说“多莉”是一只克隆羊呢?

3、你认为科学家录音带哪些生物技术说取得动物克隆成功的秘诀?

4、你认为克隆技术的成功有哪些意义?

交流 上述题。

提问 什么是克隆技术?

交流 上述题。

 

讲述:

从遗传学看,“多莉“与母羊B的性状表现相同,这是因为重组卵细胞的细胞核来自于母羊Bd乳腺细胞,它们的核基因完全相同,所以说“多莉”是一只克隆羊,在克隆“多莉”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采用了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克隆技术对拯救濒危动物,防止家禽和家畜良种的退化,以及医疗上的器官移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

P131―――132

观察:

转基因食品的图片。

讨论:

1、为什么图片中的食品都标明是转基因食品?

2、你曾剪刀哪些食品中含有产品?请举例。

3、转基因产品为人类带来的益处是什么?潜在的危险又有哪些?

交流:

上述题。

归纳:

转基因技术是科学进步和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解决好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将是人类奉献给21世纪的珍贵礼物。

讨论:

如果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支持克隆技术研究,我们可能面临哪些生活问题?你赞同克隆人吗?为什么?

交流:

上述题。

小结:

现代生物技术正在逐渐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我们要关注并设法解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合理研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人类的未来更美好。

教学反思:

【篇3】八年级体育教案完整版

八年级管理具体措施

一、养成习惯再教育

开学初进行安全文明纪律卫生教育月活动。每班前三天不准讲新课,进行养成习惯的强化训练。要求各班认真组织学习安全文明教育材料,学生写出学习心得、定出保证,年级组织学生会抽查各班学习情况,给予量化评价。坚决在一个周内使班级稳定,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记笔记、养成良好的班级班风学风。年级学生会按照《一日常规》等规定进行量化检查,纳入班级评比。

二、严格教师办公室纪律

1、年级依据学校教师考勤制度,对办公室纪律进行检查

2、年级每天检查或抽查1次,发现不按时到岗,中途退岗,不坐班者,以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评估细则进行扣分,并上报学校进行量化。

3、针对消极怠工,散布落后言论,影响学校工作开展者,年级直接与其谈话,严重者直接上报学校处理。

三、年级深入教师课堂

1、严格执行学校关于教师课堂制度。

2、对于课堂组织不力,不讲普通话,不写规范字,不按照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学者,当即指出,督促改进,并视其课堂不规范程度,扣1-3分。

3、对年级多次指出课堂不规范,不理不睬,不积极改进者,上报学校处理。

四、教学教研制度

1.严格执行学校教学教研制度,各备课组长要在学校、教务处、年级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各学科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各学科教师必须服从备课组长的管理要求。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制度认真搞好备、教、辅、批、改、听等各个教学环节。备课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撰写教学进度计划,要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制作章节练习题,负责周清的组织出题改卷登分公示总结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通过备课组管理,各课教学任务得到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得到加强。具体按照学校、教研、作业批改等制度执行。

2、年级不定期对教学教研工作进行抽查。

3、对于教案、作业完成缺或不合格的依据教师工作量化细则给予量化扣分。

五、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1、严格落实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2、楼梯值班。不按时值班的班级(班主任有事找人替代)扣1分,缺席者扣3分,并纳入班级量化评比。

3、各楼层楼采取分时段放学的方案

二楼、以学校放学铃声信号为准

三楼、推迟2分钟

四楼、推迟4分钟

五楼、推迟5分钟

六、师德教育

根据学校师德教育相关细则严格落实,对于乱收费,乱罚款,推销资料,代买作业本等行为坚决制止,并鼓励学生举报。一经查实上报学校严肃处理。

七、教学成绩管理

1、夯实基础,年级亲自组织抓实周清,督促各班周清人人过关。

2、严格执行学校教学奖励方案。

3、对于教学成绩在考试中后两名的学科教师,第一次由教研组长谈话,做出有关整改措施,连续第二次由年级谈话,督促改进并汇报学校,第三次倒数者直接上报学校处理。

八、保生工作

年级会和各班站在统一战线,积极防辍。对于班主任不关心学生,因教学知识错误,造成学生流失,班主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并接受一定的经济处罚。

九、班主任工作量化

1、严格执行学校关于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估细则。

2、年级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并依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估细则进行量化积分。

3、年级检查扣分纳入学校班级量化评比积分。

4、对学生的安全纪律文明行为,采取年级与年级学生会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违纪的学生扣除相应积分,并纳入班级量化评比。

十、学生管理

(一)、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违纪处理细则。

为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肃学校纪律,加强学生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特制定本条例。

1.有下列行为者,给予通报批评


(1)不按指定位置停放自行车

(2)出入校门不下车

(3)无故迟到早退

(4)在校内追逐打闹

(5)在校内骑自行车

(6)不带学生证

(7)无故不交作业


2.有下列行为者,给予警告处分


(1)无故旷课

(2)看课外书

(3)乱扔饭菜、垃圾

(4)携带零食、饮料进教学区

(5)男生留长发、染发

(6)女生烫发、化妆、佩戴首饰


3.有下列行为者给予记过处分


(1)考试作弊

(2)伪造、转借学生证

(3)无故旷课两次

(4)损坏公物


4.有下列行为者,给予开除学籍留校察看处分


(1)吸烟、喝酒

(2)携带手机入校

(3)在教室寝室下棋、打扑克

(4)无故旷课两次以上


5.有下列行为者,给予勒令退学处

(1)顶撞教职工 (2) 谈情说爱

(3)打架 (4) 盗窃公物或他人财物

(5)逃学上网者 (6)有违纪记录又违反者

(二)、为强化纪律,提升素质,特制定十大铁律:

(1)吸烟者一经发现,立即劝退,不退学费。

(2)喝酒者一经发现,立即劝退,不退学费。

(3)因相互找事导致打架者以及参与打架者一经发现,立即劝退,不退学费。

(4)上学期间溜出学校上网者,立即劝退,不退学费。

(5)在校期间偷窃别人财物者,立即劝退,不退学费。

(6)在校期间如有带刀、棍棒、打火机等学校明令禁止的违禁品者,立即劝退,不退学费。

(7)伪造假学生证、请假条者,留校察看,情节严重者劝退,不退学费。

(8)闯门岗者,留校察看,情节严重者劝退,不退学费。

(9)在校期间如有带手机者,立即没收,不再返还。

(10)课上课下故意顶撞老师,影响班级整体管理者,留校察看,情节严重者劝退,不退学费。

对于违反十大铁律任何一条者,年级一律备案,连续二次违纪者,劝退处理。

十一、年级学生会

1. 年级每个班级挑选一名优秀生参加年级学生会,年级学生会设学生会**和副**各一名。

2. 年级学生会主要负责对八年级的日常政务进行检查、量化、评比。

3.检查时间共分三个时段:

早读预备前10分钟

午自习预备前10分钟

晚自习预备前10分钟

4.检查内容:自行车摆放、卫生、课前纪律、老师进班情况等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立即通报给该班班长,并适当扣分2—3分。

5.课间检查:大课间在楼层间巡视,重点检查大课间学生追逐打闹、带零食、在走廊乱、窜班、扎堆、不戴学生证、在护栏旁做危险动作,玩手机等违纪情况。检查时可视违纪情况扣除2-3分。

6.检查结果每天晚自习前放在七(4)班班主任办公桌上。每周量化总结,通报结果。

7.学生会纪律要求:文明检查,不打人、不骂人,不与学生发生矛盾,有事第一时间找老师解决。年级学生会的检查不与校学生会检查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抵触。

A、B组每班学生会成员互查。每天值日人员分别取AB两组组长那汇报检查信息,一周一总结。

2017.8.20


班级承包责任制分工名单

一、班级财产负责名单

前门: 后门:

北前窗: 北中窗:

北后窗: 南前窗:

南中窗: 南后窗:

前黑板: 后黑板:

前排风扇: 中排风扇:

后排风扇: 扫帚:

拖把: 垃圾斗:

垃圾筐: 门口标语牌:

楼道标语牌: 卫生区窗户:

前排灯泡: 中排灯泡:

后排灯泡: 楼道灯泡:

二、班级管理负责名单

擦黑板负责人: 叫人小组负责人:

卫生工具负责人: 讲桌卫生负责人:

讲台卫生负责人: 桌椅损坏负责人:

零食负责人: 手机负责人:

接话茬负责人: 卖水瓶负责人:

擦风扇负责人: 班内唱歌负责人:

擦玻璃负责人: 班内打闹负责人:

楼道打闹负责人: 宿舍吸烟负责人:

星期后卫生负责人:

三、班级机构负责人

班级医院负责人: 班级更新卫生工具负责人:

班级侦探: 班级成员关系协调负责人:


推荐访问:完整版 八年级 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