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息随笔四篇

时间:2022-03-22 00:27:19 来源:网友投稿

  烟火气息随笔四篇

  认清自己、相信自己和依赖自己。坦诚地活着,用心地活着,积极地活着,20**年途中的残缺和斑点,现在想象都值得肯定和干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烟火气息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烟火气息随笔一

  《清异录》是宋人陶谷杂采隋、唐至五代典故所写的随笔集,所记物事涵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及衣饰饮食等等,品类繁多,无所不涉。手头的复印本只截选《清异录》中的饮食部分,尽管是管中窥豹,也令人神振,慨然恨晚。内中谈吃以外,亦谈各种人,谈风俗和世风,实乃难得一见的趣书。

  这样的闲书,作者与书中人悉已作古久矣,篇幅寥寥单薄,少语而意足,道学味、经学味荡尽。不经意间,流露的是生而为人的趣味,抚抱人心。窃以为,篇篇尽可堪作同好者们每晚的把玩。一等闲书自当于内容、文字和趣味上得道,让读者多识多闻开眼界,可做读者的文字师,继而指引我们如何享受到略为高级的情趣。想要说一说《清异录》的“三好”,难免就得踵武周作人文抄公的那一面。

  蒺藜精

  江南吴协、刘宾王同省,殊不相下。时方严冽,厅后石芥丛长。协云:“可谓巉然特立。”宾王曰:“诚如公言。但恨黄发之年,变成蒺藜精耳。”协已耳顺,闻而衔之。

  《蒺藜精》之“蒺藜”,即《墙有茨》中的“茨”。心中先有蒺藜纤弱之貌,对比丛生的石芥方能通会文义,看到刘公性情里的损刻。喜欢这一篇,在于沟通我与《诗经》、植物与人性之间的想象。而精词少语又可训我克制之力,避免臃肿。

  绿耳梯

  江南后主同气宜春王从谦,尝春日与妃侍游宫中后圃。妃侍观桃花烂开,意欲折而条高,小黄门取䌽梯献。时从谦正乘骏马击毬,乃引鞚至花底,痛采芳菲。顾谓嫔妾曰:“吾之绿耳梯如何?”

  健儿郎策马扬鞭,引鞚花下,一片粉红,嫣面相递……雄姿如真,故事如画,真是好笔力。我实在稀罕富家儿身上的满股子飒爽利落,直扑眼前,不禁绝倒。

  书中谈吃五花八门,门道稀法,排场食疗,耳目时时为之一新。唐代尤精馔事的某丞相,四十余年曰百婢,独九者可嗣法。说白了,四十年间厨房里用过一百个打下手的女婢,最后只有九个通过考核。真够夸张,也真够挑剔!富家出游,运致馔具皆用髹椟,并排行列有若雁形,斯谓“雁椟”。油漆的木匣食盒,紫色碧绿色两重垂边的罩子,两排舁人雁形载道……如斯排场,令千年后的我瞠目结舌,如斯考究,也着实让讲究仪式感和视觉美的日本人败下阵吧。

  见有“和事草”,意指葱为和事佬,有和美众味之功。这个文言名儿略如土人之“生姜米”一说。吾乡称处处有熟识、个个都热络的小人物为“生姜米”,取的也正是每菜有姜之常见耳。韩愈在《送穷文》抱怨:太学四年,早齑暮盐,范仲淹也曾断齑划粥传佳话,同样的,“齑”在此书中也与穷窘打上死结,美名为“百岁羹”。不过“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却也有安贫乐道知命通达的道理,朴素的腌菜饮食连动起朴素的生命哲学,中年的我颇是承认。

  不单纯只对古代人的饮食经验发起好奇,以饮食辐射下的古人整个的社会生活对我才具有无比的吸引和冲击。《清异录》的饮食部分调动起的想象还有节气、地域、风侯等与饮食的联系。其中,最令人神伤的莫不是传统节日饮食风俗的一去不返。秋社之时,庄丁盖用猪、羊、鸡、鸭、粉面和蔬菜为羹,这羹就是“社零星”。古代的乡土社会重视社文化,“社饮食”自然归于其下,春社、秋社的活动仪式和饮食样式各有不同。可惜的是,我们已在本质上脱离乡土社会,与社文化基本决裂,春社、秋社的风俗画卷只能去书中探寻欣赏。

  可识,可趣,可供为茶余饭后的风雅谈资,亦可搬做家中稚子的小故事蓝本。建业野人,种梨者,夸其味,曰“蜜父”;种枇杷者,恃其色,曰“蜡兄”。一则“蜜父蜡兄”让两种水果跃然眼前,胜过多少废话形容呢。再等到小儿戏称甘蔗汁为“鲜汤”时,一定纠正为“功德浆”。偶尔邂逅回鲍珍,偷偷告诉她以后书上看到的“石决明”就是碗里这个了。

  烟火气息随笔二

  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在我想来,“饮食之难”一定占有巨大的比重。吃不到素常之物,肠胃不适至水土不服,实在无多心情一路赏风景。

  在x,都说纳豆营养好,却不能像他们一样每天甘之若饴。去吃著名的神户牛,师傅近距离在铁板上煎烤,滋滋冒泡,香气扑鼻,令一众食客垂涎。看师傅切刀翻身,轻炒豆芽,手法利落老到。然而,待我启齿细嚼时,心里竟冒出我常做的茄汁牛腩。两相比较,撇下口味醇香与否,我的“入口即化”还是胜出。居留冷食国家的一个礼拜,窃夺我喝热茶的习惯。拖着行李箱疲惫地回到酒店,只希望赶紧洗漱入眠,谁敢夜半三更来煮茶。

  不能说是日本菜不地道,只能说我们都有着食物的乡愁,不能适应异国的美味。仔细回味来,最好吃当数最后一晚的自由餐。一家仨走进小饭馆里点的两碗面和一碗拌饭。因语言不通,全靠着眼睛和舌头辨认浇头和汤汁,叉烧肉入色不深,轻轻咬一下,入口来肥而不腻,瞬间被一阵浓香击溃。这种口腹的快感已然久违,很像十多年前在香港街头吃到的,只是香港的叉烧看上去颇为赤浓老厚。吃面条不怠慢喝汤是老理儿,这家的面汤亦是出色,稠厚的奶状显然是下过功夫的,舌尖的层次中闪过陌生的植物香料,彼此冲犯却终于和解。先生点了这家的拌饭,牛肉成糜堆若山锥,饭匙自中心深挖到底,然后用力地小心地搅匀。他边吃边赞的时候,我不禁偷挖一勺来吃。这道元素极简的拌饭,食材限于大米和牛肉,吃起来却不能不给满分。牛肉糜细腻嫩滑,米粒儿松弹清香,而略略过淋的汤汁彻底拥抱着彼此……此间想来,异国的唇齿留香还是在心里寻找家乡味道的相似。

  早年间去陕西,回来的列车上赌誓从此不再碰面条。去西藏的翌日就受不了酥油茶的味儿,满大街地寻觅江苏菜馆。偶尔去趟无锡,饭馆里点餐时总要特地提醒服务员:请一定不要太甜。尽管是邻挨维扬,“皮包水”的系列菜肴让我油腻摇头。如此看来,饮食之习在大家实在各有禁区。大半个中国走下来,空出地带的“恶魔”仿佛就是颇不投契的当地饮食。每到暑假,想到成都火锅上的红辣油和花椒,只得默默将“蜀地游”再次延后。

  往昔总以为“食物的乡愁”是诗人的说法,最近才觉得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首先关联身体,然后才是精神。行走异乡,满目新食,听着清脂降压或祛湿健脾的吆喝努力地动筷自,动着动着就停下了。彼时的身体翻动着食物的乡愁,不好吃或不习惯一下子就完胜意识上对营养的认可。腌制的咸鱼和苋菜榾哪里能多吃,大家都知道亚硝酸盐的危害。可是三伏天里,里下河人家的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又臭又香的苋菜榾。而我,一想到幼年出痧时母亲煮的稀米粥和剔除芒刺的腌青鱼,口齿生津呀。

  赴宴时饫甘餍肥,敌不过夜间回来的小粥咸菜,这也是很多人的经历吧。跨出国门后,就深感是中国人中国胃。往北方行走,时刻知道自己是南方人稻谷胃。惠山脚下,终于很烦到处的“甜”。甚至做客友人的家席间,开始暗暗审视排骨汤的清晰度……

  试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打开手机的谷歌地图,我那食物的乡愁最先停留在东亚的大陆板块上,拉开,继锁定于雄鸡的前腹,继续拉,落点在苏中区,再凑近,就看到了姜堰……最终一定停留在城南地段的某个厨房。

  烟火气息随笔三

  对光鲜衣物丧失兴趣,对喧嚣碰撞开始逃避,抑或个人倾吐欲的戛然而止,于我看来,都人生路上的各种“转身”,或称为“别离”更为妥帖。别离鲜衣怒马,别离杯盏欢谈,也别离各式的叙阔和亲近。这似跟戒烟戒酒有很大的不同,心里不着一丝刻意,只跟随命运亦步亦趋,冥冥然,就变成今天的自己。

  兴趣的挪移,情性的大变,不敢统统归功于年齿的渐增,每天的日常生活也一定暗暗摇撼着自己。同样的,也说不好所历经的种种别离是好是坏?我既不想否定往昔爱时髦的自己,也不愿肯定如今愈发朴素的自己。爱闹爱笑的20岁与好静好思的40岁之间,没有优劣之别吧。我渐渐的态度竟然是:且安自在,随它去吧。不想去逛街就不去,不想叙旧就不叙了,甚至发现没什么堪可为之觊觎的事物了。

  去年,写了近三十篇小文章,自然地受着每月至少动笔两次的内心驱动。今年的光景已然不复,似乎开始遭遇人生路上新的“码字的别离”。越来越不想写,然后就越写越少,背后诚是生命触角的渐次磨损,紧接写作欲的持续降温。不想做一件事可以找一万个借口,而想做一件事就连一个借口也找不到。即便如此,我也不承认懒散就是码字的绊脚石,勤劳一直是生存的纲领。就如同某个下午你就再不想去衣服店一样的,心里头码字的那根弦儿蓦地在某个时候断开。往前推几年,我是无法想象不久后变成整月下来也没有坐下来要写点东西的那个人。然而,如今真的成了这样的人,尽管每个月每一天总还有点事情发生,所谓情感的起伏,或者是境遇的波折,都难再激发我动笔的念头。

  看身边的一些同龄人为新衣、新发型或新院落开心欢颜,自是深知已在岁月的重重别离中丧失许多的快乐。未曾有敌视物质或世俗快乐的半点意思,我太熟悉多年前那个穿上花衣裳能高兴好一阵的女人。对于曾经能带给我快乐如今却不能够的那些事物,实在说不好心间泛起的涟漪,尽可美名其曰为“成熟”,却倏忽间笼罩确实的小丧气。如此推演,码字于我而言,也真不能带来从前那真实不虚的快乐。

  数月以来的夜晚,时不时就回到“为何就不再想码字”的反思中。表面上一直纠结于怎么会变成如此,本质上却是想要探究自我人生路上种种别离背后的神秘奥义。我发现,写字的兴趣就是在这几个月中降至零点的,其间,亦未曾发现有新的兴趣于日常生活中诞生,要知道写字这一兴趣和阅读一起陪伴已是数十载光阴。

  绕很大的圈子也追不到原因所在,因果不确之下,姑且只能稍微怨怨无奈的命运之乖。也只能小小地怨一下就好,扪心来也没有原以为的焦虑辗转,正如刹那转身笃诚修静的某一瞬。真不知道啥时候修到大释然附体,可喜可哀之间,依然是彼时的态度:码字的乐子既已不再,也罢。不想写就不写,写不出便写不出,且是自安要紧。

  漫漫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场别离,与某些情感,某些爱好,某些别人,抑或某些原以为一辈子不会与之别离的事物。如斯桩桩件件,令我等时有窃喜不已,时有懊恼跺足……我只愿每个人都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要释然。

  烟火气息随笔四

  庸庸碌碌又一年,回头看实在没发生有意义的事,所以就不总结了。真是戏谑中有幽默,潦草中见残忍。诚如斯言,即将过去的20**年亦是普通无奇,乏善可陈。

  然而,每当到了岁末,不管回头看去是否有意义,也不能假装无视地跨进新的一年。这个时间点上,总会惯性地沿时间线回溯过去的一年,那些记得的日常和瞬间,有时高光,有时至暗,抑或某一时段所感受的平静温暖,都被藏进个人史的百宝箱。

  四十岁后渐渐慢下来,阅读慢下来,写作慢下来,交往也慢下里来,甚至每天的夜跑速度也慢下来……外在节奏越来越快,事情越攒越多的时候,心里就会响起告警“不要慌,试着慢下来”。如果不能步履从容,“慢慢来”就会上升为自我要求或心理暗示。天生的急性子与此形成的巨大张力,最后就直接演化为焦虑,实实地打压过来。也许就像一根橡皮筋,抻久了就会失掉弹性,不再是一根橡皮筋。头疼,失眠和种种不适就是那个“弹性”,屡屡造访后的某天忽地就抻开了,不再作用于我。感受不到头疼,焦虑感也消失了,或者说,半夜失眠的这个人正心如止水地与黑暗对视。黑夜,你且慢慢过去吧,黎明,也请慢慢过来吧。

  真相一旦戳穿,这样年纪的女人,哪有什么目标去赶超?略是捋一捋曾经的目标,于今看起来要么无趣至极,要么可笑无比,或者干脆就是梦中说梦。人活着活着是不是活成道理了?如果生命的真谛不再寄望所谓的浪漫与理想,那么我就越是现实主义先行,甘愿栖身于柴米油盐的烟火中。不过,我仍旧希望早一点抵达简单、朴素和诚实,如此般活在天地之一隅。厨房里的,旅途上的,孩子身边的,或者翻书拿笔的,不管上苍赋予我的是何种身份,都愿为此不懈地努力。

  蝇营狗苟,一地鸡毛,日日如是,是吗?当然也不是。家庭的内务和琐事磨损身心的同时,竟也能催生出踏实、纯粹和定力的心灵经验。砍柴想着担水,担水念着做饭,做饭又叨着砍柴……这原来就是不能凝神一事,屡屡焦虑的原因。明天不是把今天的事重做一遍,在看上去雷同的桩桩件件大大小小之间,若是抱着真诚生活的信念,外在的手艺和内在的见知其实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被各种事情“切割”开的自己,时时提醒专注于当下手边,不做第二事想。如此到晚间回忆一天的所做就整齐地码在一条时间线上,事事并不叠身互搅,事虽多却不至于乱了方阵,慌了手脚。也许是真的有些忙,反让我更加珍视难得的闲,这一点点闲,拿来做读书用,做逛园子用,甚至做赖床睡觉用,都是倍觉有意思。

  那年那月,心中还是戚戚,为虚度无成而耿耿吗?一年又匆匆,此刻的心里可谓无雨亦无晴。20**年,过得相当忙碌和充实,照顾家人以外学得些新知识,看到些好电影,走过一些地方,写了很少的文章。焦虑还有,失眠还有,所幸的是因失眠而起的焦虑没了,因焦虑后起的焦虑也没了。

  这一年,书还在继续读,眼界、心识和领域渐呈开阔。文章真是越写越少,渐而丧失以往码字的兴趣。这一变化,连自己也难以想象,然而更想不到的是心里风平浪静,毫无波澜。当然,这一年弥足珍贵的是获得笃实顺受的生命力量,困境逆流中越来越接纳自己、认清自己、相信自己和依赖自己。坦诚地活着,用心地活着,积极地活着,20**年途中的残缺和斑点,现在想象都值得肯定和干杯。

  翻过今晚,迎面新岁,想对自己说:好好努力,愿你早日抵达简单、朴素和真诚。

 

推荐访问:烟火 随笔 气息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