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小论文【三篇】

时间:2022-04-14 08:05:01 来源:网友投稿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双减政策小论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双减政策小论文3篇

【篇1】双减政策小论文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环保

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部分新生参加了南京市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听完报告之后发了两本书,一本是《文集汇编》,一本是《论文汇编》,主题就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很多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个新鲜词,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词。其实不然,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就与国家发改委、英国大使馆联合举办了一个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时隔8年,这一项目再次启动,在半年的时间里,研讨会就已经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两次,受邀的近40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全部赴会,而且还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思考,光是自由讨论会就持续了一个上午。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在大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个机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些背景下,低碳生活、低碳办公、低碳出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也报道了关于各国高层的领单人骑自行车车或者步行上班的做法,这表面很多的其他国家也很推崇低碳经济。这种国际环境下有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很多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或者计划发展计划经济,中国可以加强这方面与国外的交流,相互交流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的高效途径。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通常一个伟大的创造需要众人的智慧,各国的合作可以加快科技的创新,从而科技创新可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方便袋的使用,一百年前塑料袋的发明现在被称作最糟糕的发明,原因在于它的不环保。中国正在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同时也研究出各种的降解塑料,这些降解塑料的出现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降解塑料的出现既解决了低碳这个问题,也不妨碍经济的发展。

就我国国内环境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正好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符合全面协调科持续的要求,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我国是个高能耗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能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低碳经济本身来说,中国就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以目前的中国国情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解决办法,发展低碳经济也是长久之选。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或者不可再生资源一旦使用了就没有了,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为当代人带来益处,也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像上海这些“高碳”城市,如果不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我想城市系统最终会走向瘫痪。

虽然现在发展低碳经济是个机遇,但是也面临者巨大的挑战。我国公民目前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接受低碳经济有一定的困难。换个说法,就是中国部分公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于长远发展的目光比较短浅,只注重于暂时的收益而不顾长远的发展,这就对大面积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低碳经济的工作就难以展开。而且宣传低碳经济收获也不是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工作就比较艰难。有些城市则是误解或者利用低碳的名号做些不合标准的事。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就算是形象工程,也比没有要强,起码说明重视这个形象了!”这些新闻标题让人忧心忡忡,这些做法也给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进入世界前列,这对发展低碳经济也有一定的阻碍。目前也就是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或城市开始逐步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比如江苏、海南等。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比较慢,收益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或者说在短期内看不到收益,所以一些急需提高经济水平的省份或城市不愿意发展低碳城市。其实这就体现出我国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成力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矛盾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挑战。

据网上数据了解,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所以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在可持续框架下结合我国出的基本国情,我个人觉得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第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科学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首先从企业说起。一步一步的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用低能耗低污染高产业的企业代替。这就需要发展科技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专业核电站集控,核电就是一种洁净资源。国家就需要大力发展核电,逐步减少火电厂,因为火电厂原料是煤,污染大,利用率低。虽然日本核电站的爆炸给各国的核电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加强核电站得保护和急救措施,发展核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低碳经济的例子。对于不同种类的企业可以相互之间加强联系,形成相互利用的结构,不仅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在生活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一:加强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二:大力推广节能灯产品,大面积的使用节能产品可以节约很多能源。3:提高高污染产品的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之后,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大幅度降低,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4:政府积极家庭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周末去郊外代替去健身房等等。

我始终坚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必选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发展低碳经济,虽然在实施的道路上有巨大的挑战,但是经过

【篇2】双减政策小论文

一.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1)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目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我国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2)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3)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

  (1)强调发展的和平性。维护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前提。(2)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特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3)强调发展的科学性。(4)强调发展的合作性。

  3.中国发展起来后也不会在世界上称霸

  “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几十年来证明也行之有效:一是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二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三是坚持以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分歧。

  4.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建立在同各国的合作基础上,追求的是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中国重视合作,也坚持原则,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于侵犯我国主权、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必须进行坚决斗争。第三,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对内求和谐、谋发展,对外求和平、谋合作,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种压力和挑战。

二.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已确立了在21 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两国间围绕着“历史认识”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不利因素,对准确判断和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主义。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

中国和日本自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地说来友好合作是主旋律。一方面,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问题与摩擦也在不断积累。简而言之,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交流不停、摩擦不断”。从政治上看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 荣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1978 年两国缔结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规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1998年11月,江泽民**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但近年来,中日关系呈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两国间的高层互访较少。从经济关系看,自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对华投资也出现活跃势头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的进口来源地。经济合作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也给日本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从文化交流看,在中日两国交往中,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自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文化交流和人员交流不仅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对未来两国社会的发展也将会带来相互融通的有利影响。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

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首先,从有利因素方面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史表明,尽管两国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对立,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其有利因素如下。一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整个亚洲出现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也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二是中日间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依然将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相互投资亦稳定增加。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日经济关系这说明,中日经济关系既是互利的关系,也是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三是历史和文化上的相通为中日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日两国历史渊源相通中国与日本都是东亚区域内的重要国家,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交往的历史,在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比较大,正是由于两国间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中日民众之间形成了无法割断的历史联系。

其次,从不利因素方面看,由于近年来日本内部政局的变化,特别是其政治上呈现出右翼化的态势,使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和摩擦日趋表面化,如对日本侵华历史的认识问题,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上的分歧。这些问题对中日关系在新世纪能否健康、稳定地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1.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困扰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的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国内少数人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越演越烈,使历史问题在今天仍然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二是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对于这两个问题,日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抚平中国人民乃至亚洲各国人民的创伤,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中日两国互相信赖的关系。

2.是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这是影响中日系发展的又一个不利因素,自 70 年代以来,中国与日本围绕着钓 鱼 岛主权归属的争端时起时伏,近年来的分歧和摩擦更加表面化。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上看,中国对钓鱼岛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因此,1972 年两国关系正常化时,双方政府都表示愿意从中日友好这个大局出发,将领土问题暂时搁置,待日后解决,这是两国政府的明智之举。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两国领导人又达成了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共识。实践证明,以上述方式处理这个敏感问题是正确的,这样做不仅为钓 鱼 岛周边海域带来了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且,也为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之间过去虽然有过不幸的历史,但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是短暂的瞬间,持久的友好合作是主流;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存在,使得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中日关系将在曲折中发展、前进。

1.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发展,但分歧是以不破裂两国关系为限度。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众所周知的,分歧和摩擦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日两个民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早已被两国历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21 世纪亚太经济仍将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两国需要利用优势互补来加强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与协调。但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日本加大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还可能会升温,但矛盾和摩擦不会导致破裂中日两国关系。

2.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历史和现实形势来看,在亚太地区的中、日、美关系中,中美关系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中美关系一旦出现动荡,中日关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说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的解冻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70 年代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友好时期的到来,而近年来,中美关系则的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呈现了错综复杂性。但无论是对抗还是合作,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重要。因此,未来的中日关系发展不仅与国际环境、国内背景相关,而且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更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其发展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

三.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主线,形象地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思想内涵(具体表现)

国家富强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复兴 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先进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四.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于是生态文明观念应运而生。。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虽堪称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然而人口众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篇3】双减政策小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中美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

院系:XXXX

班级:XXXX

学号:XXXX

姓名:XXXX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呈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势,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不仅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像中国、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慢慢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就中美两国而言,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中美两国的经贸摩擦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在中美贸易中,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压力,使美国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对美国巨额的贸易顺差,自然成为中美之间最为敏感的神经。在美国经济遭遇巨大困境,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今天,美国政府正在竭力减少国内财富的流失。中国,在这场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较量中自然是首当其冲。美国政府不断针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是不顾全球经济发展大局,谋求一己私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丧失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另外,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中国虽然保持着对美国较大的贸易顺差,但这是建立在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的基础之上,中国出口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进行贴牌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在抢子孙后代的饭碗,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且造成了中国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正如温总理曾经说过的,中国的八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中国的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中国却并不是最终的赢家。

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出口产品“注重数量轻视质量”所带来的后果,同时也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刚刚度过了新世纪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新年伊始,美国部分别有用心的政客又将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摆上了席面,公然指责中国的汇率制度,并四处游说,妄图借助国际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目前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还停留在依靠低廉的价格来占据市场的层次上,“中国制造”普遍缺乏核心技术。 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将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进而影响中国的外贸收益 ,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来说 ,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大量的外贸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是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没有为人民币升值高定“时间表”。可见,中美双方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美国资本家的贪婪酿成了经济危机,拖累了全球经济。美国政府不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而将经济下滑归结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妄图拖累中国经济发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势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
知识产权保护,是夹在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中国确实做到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我们加强了打击盗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动,并加强了对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美中知识产权争端的问题的焦点在于下几点:首先,这次争端的特点是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争端的背后有复杂的政治动机,也是为了解决美国国内的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其次,它有根据不实的嫌疑;第三,美国的行为不妥当,美国诉诸争端处理,实质是要求中国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问题。

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中美双方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加强对话,加强监督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的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美国政府把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提到多边层面,使两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化,这无助于中美两国之间问题的解决。美国政府应该完全知道中国政府在加强知识产权方面做出的坚定、持续的努力,也完全应该知道近些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不实过低,而是过高。从原则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要高于某些发达国家;我们所做的超过WTO标准的努力被美国忽视了。实际情况是,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自觉的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而这些关键的努力却被美方严重忽略.但是,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实际,一意孤行,不禁令人怀疑其动机。美国政府近年来在经济、贸易、军事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在美国国内已不得民心。美国政府选择这个时候向WTO起诉中国,是妄图转移公众视线,妄图通过起诉摆脱其在国内支持率不断下降的困境。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美关系并不一定一直是完好无损的,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变数,到底中美两国的关系会朝向何方向发展,这就要看两国政府高层在未来的时间内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毕竟,很多事情是没有定数的,国际关系也是如此。但是,从长远看,中美关系在许多领域是能够找到共同点的,国际关系要两国从全球和亚太地区的战略高度,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待中美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分歧。”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就会得到充分维护的发展,分歧通过平等的,富有诚意的对话和协商得到逐步解决,中美关系就能健康,顺利的向前发展。

推荐访问:三篇 政策 小论文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