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六篇】

时间:2022-04-17 09:00:02 来源:网友投稿

通过,指通行;穿过;从一端到另一端,也指同意;核准。在《西学东渐记》、《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暴风雨之夜》、《续孽海花》等作品中可见使用。反义词: 阻塞、否决、反对。合成词中的联合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6篇

【篇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后又相继出台了多个配套文件,这预示着以“1+N”政策体系为主的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当前,以“十项改革试点”为主的一批重大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这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出台和实施,是自2015年的22号文出台以来,在“1+N”的政策体系指导下,对国企改革推进这几年,所棘手的问题、所遗留的问题、所暴露的问题,围绕深化改革、综合改革和系统改革的总目标,进行改革的再出发。

在未来的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中,我们认为,应重点会考虑三方面问题:

一是要把党的十九大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和精准化,并落实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当中去。

二是要把近年来“1+N”的改革政策体系进一步落细、落实和落地,对没有落实到位的,需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并要在三年行动方案里加快务实推进,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做到目标、任务的可量化、可考核。

三是要把这几年在“十项改革试点”、“双百行动”、“区域综改试验”等改革试点和示范工程中,全国各地基层所创造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推广到下一阶段的国企改革过程和具体采取的行动中去,以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并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分类授权管理,管好管活国有企业,做到权责对等、动态调整。

.

二、三年行动方案将成为当前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行动指南

着眼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与战略性结构调整,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将会有力推动当前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对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也有所增强。

【篇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

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下称“新基建”)发展的重要部署,积极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基建”发展,构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打造全省“新基建”先行区和示范区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充分发挥“新基建”促投资、稳增长、惠民生重要作用,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站、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融合基础设施,打造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新型研究机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等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全市基础设施加快补齐短板,培育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新型引领,全面覆盖。以******加快“新基建”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着力在补齐短板、成网配套上下功夫,通过补缺、延伸、联通、加密等方式,构建牢固、畅通、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二是坚持服务产业,保障民生。以服务实体经济、满足民生需求为目的,科学规划各类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社会治理相脱节、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投资资金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实施。

四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合理安排财政性资金,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过度超前,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任务目标

实施“1310”工程,即1个目标、3大行动、10类应用场景。1个目标是:5G网络支撑有力,大数据中心资源体系完善,工业互联网普及推广,人工智能技术领先,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站、城际高铁和城市轨交保障完善,基本建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3大行动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行动、融合基础设施突破行动、创新基础设施提升行动。10类应用场景是:建设智慧农业、智慧工厂、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监测、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计划实施“新基建”项目119个,总投资1720亿元,其中信息基础设施项目64个、总投资340亿元,融合基础设施项目25个、总投资1000亿元,创新基础设施项目30个、总投资380亿元。

新基建发展指标体系

二、发展重点

(一)信息基础设施创新行动

着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演化生成,突出5G、大数据中心、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支撑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效能和综合实力。

1.5G产业。优化5G基站布局,2020年全市建成5G基站4000个,实现市级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城区重点区域5G信号全覆盖;2022年全市5G基站突破13000个,实现5G信号重点区域连片优质覆盖;2023年在工业制造、城市治理、公共服务、营商环境、文化娱乐等领域开展5G试点示范,培育100项以上重点场景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全市5G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培育5G产业龙头企业10家,打造以5G产业为主导的集聚区3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大数据中心。推进市超算中心建设,优化“全市一张网”信息高速公路,提升网络承载能力,逐步完成IPV6改造,实现互联网出口带宽由1万兆扩容至1.4万兆。扩充计算、存储、软件和安全云服务等软硬件资源,增加高性能计算、AI服务器等超算单元,每年至少增加20%运算和存储能力,支撑全市上云需求。选址建设“城市大脑”超算中心,提供高性能计算、AI计算与边缘计算等算力支持,支撑产业、民生、服务等各类智慧应用运行。优化升级民意舆情大数据平台功能,开展社会风险点监测与防控,实现全面监测、系统分析、及时预警和量化评估一体化。开展“数聚赋能”专项行动,进一步归集数据资源,充实完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空间地理、公共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启动主题库、专题库、通用业务库建设,加快形成“四库一体”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全市大数据中心,促进城市运行大数据融合,实现大数据统一采集、归集、清洗、分析、开放,为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供给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3.区块链。支持基于BSN等区块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全市区块链公共平台,为政务服务、“一次办好”改革、诚信体系、工业智能化等领域提供高效部署、低成本、安全性强等区块链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4.工业互联网。推动全市制造业生产要素与资源集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以及网络众包等研发设计新模式,实施生产全流程网络化协同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等资源的集成整合。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网络化、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采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以潍柴动力、雷沃重工等骨干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的成果为基础,构建全市统一应用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和创新应用,推动工业企业“上云”,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发展。到2022年,工业上云企业突破10000家,建成数字化车间200个以上,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0家以上,智能制造与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全国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5.物联网。以华为()物联网创新中心为基础,创建省级和区域物联网创新研究中心,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功能,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孵化。以物联网产业联盟为基础,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围绕物联网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应用系统集成等环节,完善物联网产业链条,壮大园区规模,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窄带物联示范园区和智慧产业园区。以应用为突破和带动,重点开展智慧泊车、车联网、智慧消防、智慧农机、智慧河长、智慧农业、智慧楼宇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以“局部试点、重点示范”发展模式推进“物联”建设,带动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

6.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动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及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业态,打造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智能终端、VR、工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自动化控制、减速器等智能装备、智能部件的细分领域打造知名品牌,依托迈赫机器人智能化实验室与山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机器人研究院,促进机器人产业与智能制造等领域有机融合。大力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以歌尔 VR 智能硬件产业园为基础,重点发展 VR领域的头显、一体机、应用软件、智能配件等应用,形成“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国家虚拟现实产业基地。重点突破移动智能终端芯片、交互、显示等核心技术,推进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产品研发产业化,加快在智慧家居、生活娱乐、医疗保健等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智慧穿戴产业基地,刺激挖掘各类虚拟现实消费新需求,培育消费级应用市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

专栏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G产业

重点项目:5G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G数据产业园项目、诸城市全域立体多功能5G网络、寿光市5G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联通山东5G基站新建工程、山东移动5G二期无线网工程、神州数码鲁中区域智慧城市项目、5G商业应用产业化示范项目、

重点企业: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市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市分公司、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龙集团有限公司、中恒五际(北京)集团有限公司

大数据中心

重点项目:临朐县智慧化改造项目、诸城市惠发食品数据决策平台项目、诸城市互联网应急指挥体系一体化建设项目、鲁东数字科技产业城项目、鼎向滨海超算数据中心项目、寿光市大数据中心项目、寿光市智慧城市建设工程、青州华为大数据中心、寿光市东部城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滨海IDC配套项目、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分院项目、生鲜智能供应链、国家海洋大数据中心、全员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社会治理信息化项目、坊子区城市运营指挥中心项目、城市大脑项目、超算中心项目

重点企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分公司、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鼎向网络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寿光市文腾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系统研究院、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青州市供销科技有限公司、中云服(寿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区块链

重点项目:区块链分布式存储项目、农蔬区块链实验室、农产品区块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重点企业:山东银澎云计算有限公司、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工业互联网

重点项目:新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项目、思安新能源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博彦科技IDC中国离岸软件研发中心项目、诸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全价值链智能化改造项目、寿光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项目、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重点企业:新松机器人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诸城汽车厂、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智控(北京检测有限公司)

物联网

重点项目:北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科技创新园项目、诸城工业制造泛在物联全景智控平台、安丘物联网芯片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潍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万吨自动化冷库建设项目、传化智慧陆港项目、寿光高新区智慧物流建设项目、寿光蔬菜小镇物联网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普洛斯现代智慧物流园、寿光羊口化工园“智安园区”建设项目、山东寿光丰汇智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智慧昌邑视频监控改扩建项目、农业物联网智能云管理系统

重点企业:山东铂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潍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传化物流有限公司、图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诸城)、寿光蔬菜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普青()仓储服务有限公司、寿光市丰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北斗院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

重点项目:智能声学科创园、SVAC国家标准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基地项目、亿达创智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基于智能声纹识别和智能语音交互的高性能MEMS声学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智能传输研制中心、诸城大业10万吨子午线钢帘线智能化改造项目、诸城市电子封装产业园、诸城中寰高科技航空航天产业园项目、寿光人工智能无人机展销中心

重点企业: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中星微电子集团、潍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亿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凯瑞电子诸城有限公司、寿光合达极地海洋世界有限公司

(二)融合基础设施突破行动

着眼于提升传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突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设施、智能电网及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等智能升级,努力构建数字化提升、智能化调控的能源、交通网络体系。

7.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快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充电服务运营企业将充电基础设施数据信息接入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充电设施在线监控、数据实时交换、充电服务互联互通共享,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服务,不断拓展平台增值业务,逐步形成统一开放、标准规范、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到2022年,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实时在线率不低于90%,保有量达到8500个以上,基本建成“车桩相随、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保障有力”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8.加氢设施。开展氢能基础设施、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测试服务平台等共性设施建设,突破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培育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和产业基金,建成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链与产业链,推进商业化发展。打造包含关键零部件、电堆、系统集成、测试认证服务、整车开发等环节的产业集群,聚集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创新中心和新能源测试中心。到2021年,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建设加氢站4座以上,燃料电池公交、物流、乘用车、叉车等车辆示范运营规模达到500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局)

9.智能电网及特高压。推进配电自动化和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接纳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并网,支持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围绕供冷供热、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电能替代,打造一批有特色、可推广的精品示范项目。积极推进跨行业能源运行动态数据集成平台构建,实现电、水、气、热“多表”一体化采集,实现能源与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复用,打造新型用能服务模式。推动远距离输电,积极开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交流输电装备技术研究,将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大幅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水平。计划建成高密官亭、昌乐乔官,开工寿光清河3个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扩建寿光、益都、密州3个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新增主变容量475万千伏安。开展500千伏昌邑柳疃输变电工程及临朐站、官亭站扩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国网公司)

10.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构建高速铁路交通网络。建设完成潍莱高铁项目,加快京沪高铁二通道、潍烟高铁、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项目规划实施,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高铁枢纽城市。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工作,有序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和2号线建设。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本地配套率,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专栏2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能源

重点项目:(滨海)海上核电项目、滨海地热综合利用项目、滨海650MW光伏开发项目、滨海氢能产业园项目、滨海生物质热电项目、寿光大地盐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诸城市绿色新基建综合体、诸城中机恒辉200兆瓦光伏发电站项目、侯镇镇区污水管道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寿光城市能源综合示范站项目、公路客运配套服务场站一期项目、安丘市智慧供热系统项目、市明亮电力科技智能电网项目

重点企业:中核建设集团、五新一魂()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制氢与环保技术研究所、滨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寿光电投昊邦新能源有限公司、星电智通(诸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诸城中机恒辉新能源有限公司、寿光金盛投资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联运有限责任公司、市明亮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国信

智能交通

重点项目:济南至高速公路、至青岛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和2号线、

重点企业:齐鲁交通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市轨道交通公司、寿光市文腾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安丘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三)创新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着眼于构建新时代创新体系,突出强化对重大原创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力支撑,加快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重点在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11.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围绕绿色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主动对接知名高校院所,全面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桥梁。组织科技人员、院校专家到企业“把脉会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辅导、技术诊断和规划指导等服务。探索实行“互联网+”合作对接模式,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推动1000家企业对接10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吸引更多先进成熟的应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硅谷高科技孵化器、中以科技转移平台等高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作用,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强化引进外国高端专家和先进成熟技术,支持兴瑞生物、天瑞重工等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全方位提升科技国际化水平,每年新建海外研发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高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4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12.新型研发机构。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专业技术研究分院建设,到2021年建成山东成体细胞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以康联()粒子束产业技术研究院、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基础,整合已有和新引进院所的力量,每年推出40项创新成果。加大对中科院、工程院、北大、清华等“国字号”大院大所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拓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合作渠道。以整建制引进、建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推动中科院化学所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引进共建工作,每年新引进研究院或分支机构5家以上,提升全市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转化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13.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潍柴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盛瑞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平台在全市应用技术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中的功能水平,推动建成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以企业为主体,瞄准国内外创新发展前沿,每年新建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平台、项目一体化,健全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重点推荐有高端研发平台的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力争每年有50个项目列入国家、省计划盘子,争取上级资金2亿元以上。完善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体系,促进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支持5G、自动驾驶、物联网技术等研发和应用。到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50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专栏3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重点项目:水动力系统实验室建设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项目、高端农业装备项目(年产6万台农用机械项目)、新兴电源智能传感器项目、智能机器专业装备制造项目、机械工艺及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诸城中国北方汽车综合试验场

科教基础设施

重点项目:海洋科技职业学院(企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新旧动能转换智慧农牧示范园、诸城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诸城市中奥云景运动城项目、寿光侯镇化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寿光侯镇化工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山东省示范创客中心二期工程、

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重点项目: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滨海化工产业园智慧化园区项目、县域智慧产城创新实践基地、诸城市超然首新空间、诸城市半岛慧谷、寿光制造业公共研发平台、激光雷达产业园一期项目、绿色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及中试基地项目、中国蔬菜种子种苗创新中心、滨海·中关村智酷人才与科技产业创新平台、

三、应用场景

(一)智慧农业专题应用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智慧化为支撑,加快推动农业装备设施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精准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程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打造国内一流的农业现代化基地。持续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创新应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保障农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现代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政府涉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农业大数据整合利用,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进行涉农数据监测预测和分析研判。开展“物联”智慧农业试点示范,构建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推广智能大棚、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网络扶贫,建设一批农业电商品牌,形成一批特色电商镇、村,促进“新六产”发展。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中国食品谷食品安全认证,打造高端化农业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农综区推进办)

(二)智慧工厂专题应用

支持企业运用5G 技术对装备和管理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基于5G 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鼓励全市企业重点发展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远程诊断服务等物联网应用,提升企业精准、柔性、高效制造能力。鼓励引导全市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石化盐化等重点传统行业企业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深耕“两化融合”,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广通过 NB-IoT 等新一代物联网技术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监控和控制,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打造数字化车间,提升制造过程和制造模式全业务全流程智能化能力,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三)智慧生活专题应用

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生活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在居民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民生服务大数据开发利用,培育分享经济、新零售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慧生活发展新生态。构建基于数字化的新型生活方式,推进消费大数据全流程融合应用,引导分时租赁、共享出行、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有序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面向服务对象的一体化、融合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覆盖度、渗透度和服务体验。(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大数据局)

(四)智慧医疗专题应用

加强基础电信企业和市重点医疗机构深化合作,推动5G 技术在疫情预警、院前急救、移动急救、移动查房、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护理等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选择1—2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与对口协作的县级医疗机构合作,利用5G 技术开展远程手术医疗服务应用示范。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市互联网医疗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探索智慧健康管理新模式,提高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综合展现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态势,分析研判问题,明晰工作方向。(责任单位:市卫健委)

(五)智慧教育专题应用

发挥教育强市优势,融合5G、AI、大数据、超高清视频等技术,探索教育领域应用与创新,推动智能教育在全息远程互动教学、沉浸式教学、生动MR 课堂、远程督导、校园智能化管理等领域应用,缓解城乡、区域师资力量配比不平衡问题,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合教育数据资源,构建“教育云+智慧校园”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和教育专题数据库,全景展示分析全市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情况,提供决策支撑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六)智慧旅游专题应用

利用5G新技术,开发文体旅游产品,推进智慧旅游、智慧景区建设。推动食、住、行、游、娱、购等相关数据综合集成,搭建全市文化和旅游重点区域监测平台,推动旅游大数据应用,推进旅游精准营销和智能化管理,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利用AR、VR等技术,开发虚拟旅游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功能,全面提升旅游业智慧体验水平。(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七)智慧交通专题应用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智能交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开展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场景下的5G车联网应用。推进车辆、电子、信息通信与交通运输的行业跨界融合,助推相关行业间的智能交通规模化、商业化应用。配合开展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交通管理数据资源整合,搭建协同交互的“大交通”综合管理调度平台,推动交通要素全面感知、精细化管控、科学化规划与决策,构建车、路、人等交通要素无缝连接的智能化城市交通体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市民满意度。(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

(八)智慧监测专题应用

基于 NB-IoT 传感设备及“物联”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事故处理、监测预警、统计分析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深化智能感知与分析技术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场景的部署应用,实现智能预测预警,实时精准推送灾害信息、处置建议、资源调度方案,形成联动机制,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实战效能。(责任单位:市应急局)

(九)智慧社区专题应用

在城市大脑中搭建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发展智能家居、社区电商、养老助残等智慧社区生活应用,形成便民服务新业态。发展O2O服务新模式,在餐饮、家政、物流、旅游、酒店、停车等多领域合作形成智慧解决方案,扩大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消费,拓展社区生活新领域。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支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大数据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

(十)智慧政务专题应用

依托市云计算中心,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丰富各类基础信息库和专题数据库,充实政务大数据资源。完善市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电子证照库,健全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联通各部门网上办事渠道,形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破除部门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汇聚日常履职、行政管理、政务服务等数据,建设部门数据仓库,完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梳理企业群众办事高频证照,推动电子证照应用,建设全市电子印章系统,深化统一身份认证应用。分批次开展“一次办好”事项数据对接支撑工作,进一步扩大“一次办好”事项办理范围,以系统互联、数据互通支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行政审批局)

四、支持政策

1.支持技术改造攻关。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负责、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企业技术改造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市政府设立1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环保节能改造等领域。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新增设备,按照设备购置款的10%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企业实施以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对自产、购买机器人的企业,按购置款的20%给予后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租赁机器人的企业,按租赁款的5%给予后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企业实施的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具体按照《关于加快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潍政字[2020]8号)执行。(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2.支持产业生态培育。对企业实施的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奖励政策所需资金,市、县(市、区)按现行政策确定的方式分担。支持企业争取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对列入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项目,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以上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给予100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给予1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3.支持优质项目招引。对落地实际投资2亿元以上、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基建”招商项目(包括市外新引进项目、现有企业增加投资项目),世界500强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额不设下限),按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对新设立(包括市外新引进设立、现有企业在市内新投资设立)且年纳税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年内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前3年给予100%奖励,后2年给予50%奖励。对同时符合投资额奖励和税收奖励的招商项目,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财政局)

4.支持金融信贷优化。通过分行直贷、新增信贷规模、对重点项目单列信贷计划等方式,加大对“新基建”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基建”领域企业特点设立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优化信贷审批流程,适度提升风险容忍度,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商标专用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和银税互动贷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对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人才贷”业务条件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或其长期所在企业,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由试点银行最高给予10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额度,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鼓励融资担保公司降低“新基建”领域企业担保费收取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公司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

5.支持降低用电成本。对符合条件的数据中心、超算中心、通信基站等,执行工商业及其他电价中的两部制电价。对符合规划布局,服务全市乃至全省的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用电价格在每千瓦时0.65元的基础上减半,通过各级财政奖补等方式降至每千瓦时0.33元左右。对于采用蓄能设备的5G基站,进一步降低低谷时段用电价格。对具备转供电条件的基站,纳入直接供电改造计划优先改造。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基建”电力用户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不受电压等级和用电量限制。开通“新基建”领域企业电力接入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新基建”领域园区、企业和各类基础设施的电力接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国网供电公司)

6.支持要素资源供给。对“新基建”企业所需土地、厂房、人才等要素予以充分保障,支持利用闲置资源改(扩)建“新基建”产业项目。对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符合市级“一事一议”人才支持条件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综合资助或最高5000万元创业资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五、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发改、工信、大数据、交通、财政、供电等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新基建”统筹谋划、项目推进、问题解决,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设立重点领域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和职责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配套政策,尽快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县市区参照市里做法,成立相应机构,确保市县两级步调一致、协同推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是强化项目推进。围绕“新基建”发展重点和推进方向,深入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立新基建重点项目库,根据建设需求和推进情况,滚动更新项目库。将新基建项目推动情况列入督导考核重要内容,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定期调度项目进展,发现存在问题,找准梗阻部位,通报实施情况。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瓶颈制约,提高配置效率,为项目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要优先确定当前急需项目,优先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尽快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好市县政府自筹资金。强化政银企保合作,用好用足国家、省和我市出台的一系列金融财税、降低成本、援企稳岗等政策。公益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经营性项目以市场化推进为主,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定期向社会推介发布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包,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是强化人才培育。建立健全与新基建相适应的人才发现、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依托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积极引进新基建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新基建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育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五是建立专家智库。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资源,围绕新基建重要领域,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开展新基建前沿技术研究的高端企业聘请资深专家,组建新基建领域新型专业智库,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对新基础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开展专业指导和评估,参与标准制定、技术攻关、产业推广等工作,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六是强化安全保障。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贯彻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网络安全审查等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坚持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确保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

【篇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6月30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各项方案,这意味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出台正式进入倒计时,国企改革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明确,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速。

《行动方案》全文虽然还并未对外公布,但根据相关信息,目前已经透露出了几个内容:一是坚定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方向;二是国企改革的七大内容;三是增强国有经济五个发力点。

即“一个方向”、“七大内容”、“五个力”。

 

“一个方向”坚持深化国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制度优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曾强调指出: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国资国企的部分,突出体现了国有企业的顶梁柱、主力军作用。

这是对“全民战疫”成果的总结和提升。

江宇表示,“全民战疫”的胜利,充分展示了我国国有经济的制度优势,同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证明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意义,充分证明了我国国有经济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和更高的总体效率,充分证明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自身优势,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七大内容”落实方案第一年,改革聚焦七个方面

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其中就提到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并于10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对此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是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第一年,今年改革大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董事会应建尽建;理清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落实董事会职权,加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一条,过去没有放在突出位置,实际上非常重要。

●2.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积极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着力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

●3.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要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


显然,从混向改转变,改是主要的。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点得清楚的。看来,战略型投资要加强。财务型投资,譬如上市公司,非国有股东的作用很难发挥。

●4.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引导企业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做强做精主业,特别是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方面的引领作用,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强做精主业是话中有话的,不需要做精的非主业怎么处理。其实,这一点动作是很多很大的。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是具体而实在的,今年的事情。

●5.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这件事情是关于两类公司的,给两类公司放权。央企总部仍然是改革的中枢。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仍然会进2020年两会报告,加上有效两个字,更有力气的感觉。

●6.大力推进“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显然要更好推广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近年来国企改革鼓励基层创新,央企和地方国企都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三年行动方案要提炼经验和做法,将其上升至改革的制度层面不过这话讲了好几年了,怎样推广经验,似乎还没有出现好的办法,尚需要摸索。

 

●7.进一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党建,是今年的口号。怎么写出高质量党建的标准,是一个努力方向。

“五个力”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而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亦曾指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将是该方案发力的关键方向。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增强国有经济的“五个力”——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上取得突破。

李锦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国有经济受疫情较大冲击的阶段已告一段落,央企、国企未来在“六保”中有望发挥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应对现实背景,国家将更为重视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

预计《行动方案》将聚焦重点难点问题,要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甚至在时间表上提出具体要求。

具体来看,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推进“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进一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会有明确安排和部署。

国企改革正式迈入快车道

随着《方案》的正式通过,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四批210户混改试点、“双百行动”、“区域综改试验”、“科改示范行动”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提速,从中央企业到省市国企有近千家试点企业启动改革,国企各项改革将进入快速推进、实质进展的新阶段。

【篇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深改委会议明确提出,未来三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弥补不足。利与弊,促进国有经济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2020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年,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都将进入快速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

1

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十三次深化改革4月27日启动。一号文件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具有抗击疫情的紧迫性。《四中全会重要改革措施实施方案(2020-2021年)》具有衔接四中全会精神的意义。

第十四次深改会是两个月后开的,排在第一位的文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特别强调的是2020年的三项任务: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其中第三项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务的提出,当是下一次中央全会的主题。这个信息很重要。

2

改革的两个作用: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 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突破和先导作用的强调,对深化 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鲜明要求、指出了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

怎么改革: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

就是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脚点是“实效”。要从 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改革任务是实打实的,责任也是实打实的,必须一级抓一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就是抓实效的方案。

4

突出强调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会议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看起来是老话,实有新意。在一段时间内,有人借“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认为放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理论上造成混乱,在实践上导致动摇。“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意味什么?国有资本是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的政治基础不可代替,国家重要支柱,不可代替。特别是 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勇挑重担,在应急保供、医疗支援、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建筑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仅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就分别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中国石化和新兴际华集团,在几周内将口罩的日产量从零提高到了近1000万套,防护服的日产量提高到了近20万套;国药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和华润集团,为一线提供了从试剂盒到有效的中药等充足的“弹药”;中央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复苏中发挥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头复工复产,引领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复苏。 在抗疫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次次奇迹,都有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身影。证明国企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篇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一个方向”坚持深化国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制度优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曾强调指出: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国资国企的部分,突出体现了国有企业的顶梁柱、主力军作用。

这是对“全民战疫”成果的总结和提升。

江宇表示,“全民战疫”的胜利,充分展示了我国国有经济的制度优势,同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证明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意义,充分证明了我国国有经济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和更高的总体效率,充分证明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自身优势,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七大内容”落实方案第一年,改革聚焦七个方面

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其中就提到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并于10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对此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是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第一年,今年改革大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董事会应建尽建;理清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落实董事会职权,加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一条,过去没有放在突出位置,实际上非常重要。

●2.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积极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着力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

●3.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要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


显然,从混向改转变,改是主要的。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点得清楚的。看来,战略型投资要加强。财务型投资,譬如上市公司,非国有股东的作用很难发挥。

●4.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引导企业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做强做精主业,特别是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方面的引领作用,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强做精主业是话中有话的,不需要做精的非主业怎么处理。其实,这一点动作是很多很大的。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是具体而实在的,今年的事情。

●5.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这件事情是关于两类公司的,给两类公司放权。央企总部仍然是改革的中枢。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仍然会进2020年两会报告,加上有效两个字,更有力气的感觉。

●6.大力推进“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显然要更好推广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近年来国企改革鼓励基层创新,央企和地方国企都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三年行动方案要提炼经验和做法,将其上升至改革的制度层面不过这话讲了好几年了,怎样推广经验,似乎还没有出现好的办法,尚需要摸索。

 

●7.进一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党建,是今年的口号。怎么写出高质量党建的标准,是一个努力方向。

“五个力”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而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亦曾指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将是该方案发力的关键方向。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增强国有经济的“五个力”——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上取得突破。

李锦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国有经济受疫情较大冲击的阶段已告一段落,央企、国企未来在“六保”中有望发挥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应对现实背景,国家将更为重视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

预计《行动方案》将聚焦重点难点问题,要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甚至在时间表上提出具体要求。

具体来看,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推进“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进一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会有明确安排和部署。

【篇六】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时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2020年9月27日,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及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以“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定准了基调。
2020年9月29日,国资委召开视频会议,对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强调中央企业要准确理解把握其重要意义和核心要义,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作表率,切实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抓到位见实效,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2020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全面介绍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0年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谈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报告提出,着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
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强

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目标要求
通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一)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首先必须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更好为党和人民服务。要加强党的领导,落实董事会职权,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国有企业要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创新决定命运,硬实力畅通大循环。要以创新为突破口,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三)国有企业要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国有企业要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力。根据不同行业集中度要求,推动形成比较好的市场结构。国企民企要相互配合,推进兼并重组和战略性组合。中央企业要坚决压缩管理层级,防控好各类风险。

(四)国有企业要在保障社会民生和应对重大挑战等方面发挥特殊保障作用。要推动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做好制度安排。对国有企业承担公益类业务,要进行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补贴体现。
(五)国有企业要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让国有企业真正起到抵御宏观风险的托底作用。
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是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四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也由此提高效率。
五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六是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

推荐访问:国企改革 审议 时间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