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时间:2022-10-19 18: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基础。本文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界定。以湖北省特色专业建设为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37

Abstract "Core accomplishment" has become the key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roving the mathematics core accomplish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s is the basis of improv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Taking Hubei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ty.

Keywords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core accomplishment; curriculum reform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并基于此改进课程实施,推进教师培训,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衔接不够,小学数学教育专业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还是实践能力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取决于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这对师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中树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即关于“数”与“形”的知识。数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体操,更是现代理性文化的核心。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数学在前几次科技革命中起到先导和支柱作用。数学学习既是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形成的过程。数学素养是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它包括数学的意识、行为、习惯、兴趣、品质等等。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获得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键能力和品格。

本文提出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为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学生所必备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与数学情感。数学意识是数学的起点,数学意识包含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说学生能用数学意识的本质拓展智力边界,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数学的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数学思维能够把较为复杂的生活情境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合情推理转化为数学模型予以解决。数学情感是数学的动力,是指对数学的持久兴趣与好奇,不畏惧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喜欢数学阅读,会数学交流,有对数学美的追求。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给孩子积淀终身受用并渗透进日常生活的东西,即用数学思维解释世界,而解释世界的数学思维离不开数学意识与数学情感的激活与提升。

2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脱离学生实际。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学科相关的内容普遍选用数学分析、高等代數和空间解析几何等大而全的普通大学数学知识。脱离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凭任课教师的个人经验,随意性强,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不能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

二是缺少与小学课程的联系。由于受到高师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普遍设置了一些与小学数学联系不大的课程,而忽视其为小学数学教育实际需要服务的目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理念从“双基型”向“素养型”的转变。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对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教育的实践表明:数学教学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能力突出理论联系实践。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与见习课时不足且安排不合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很少下去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特别是在分散实习的情况下,学生实习随意性增大,甚至有学生不参加教育实习。

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3.1 转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念

我国的基础教育已从60年代的“知识—灌输”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训练”转型为现在的“素养—养成”。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也要适应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把培养教师核心素养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等课程。

首先要树立“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理念。克莱茵提倡“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识。有许多小学数学的现象只有在更高的理论结构才能深刻地理解,小学数学的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内容,应当掌握或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及数学教育深化的过程。如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对数系及其演变有了整体的认识,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只有对极限思想理解深刻才能让学生体会极限过程,从而顺利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等等。

其次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当前数学考核机制只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出了要求,造成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缺失。小学数学课程中转化、类比、对应、归纳、递推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可以遇到,理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我们必须摒弃“唯实用数学”的错误观念。

再次要重视数学文化与哲学修养。教学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把与小学数学内容相关的中国传统数学、数学家介绍给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对人类理性精神形成的重要意义。只有对数学的文化价值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数学观,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高其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方面的素养。

3.2 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制定出统一的、具有科学性的培养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随意性与经验性,将直接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数学习。为此,必须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标准,制定出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相适应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标准,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方便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理解和实施,要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细化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等。

3.3 调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计划

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湖北省特色专业)数学方向2016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称“方案”)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如下改革与探索:

一是拓展专业必修课程。方案十分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的培养,把“三字一画”、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技能、素质类课程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当然,方案还需要将数学学科课程与小学数学进行更有效的联系。

二是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教育见(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在第一、三学期分别开设为期1周和2周的教育见习;第五、六学期分别开设为期4周和10周的教育实习和体现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学生顶岗实习,做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无缝对接。

三是加强与小学课程的沟通与联系。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课程涵盖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等课程中与初等数学相关度高的基本内容。节省课时开设“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让学生在“高观点”视角下获得对小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深层次理解。方案还增加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小学数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教具制作等)与小学教学关系密切的课程。

四是增加素质类选修课程。素质类选修课作为数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选修课程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选修课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上发挥的功效比必修课更为有效。

4 创新素质教育的课程评价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对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教育评价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素养很多,但真正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所需要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核心素养。因此,课程评价改革必须聚集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如下探索:

一是变隐性为显性。与学科知识相比,核心素养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等特点。如何将核心素养转换成可观察和量化的指标,对于核心素养中跨学科素养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观察记录,可以作为对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等数学文化素养进行评价的依据。

二是变单向为多维。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并不是不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是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關注学生的能力、习惯的养成。如教师在对学生平时的练习与作业考查中,除关注解答是否正确外,还要关注作业书写是否规范、整洁。

三是变孤立为整合。传统评价由教师一人决定,这样的评价方式难免以偏概全而失去评价的客观性。可以尝试学生之间的小组评价或班级评价,还可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是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加以整合,从而提升综合评价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S].教基二[2014]4号.

[2] 胡典顺.数学素养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12):50-54.

[3] 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4] 张彩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探析: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导刊,2017.1:60-64.

推荐访问:素养 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 核心 数学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