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政策下妇幼卫生工作发展新思路

时间:2022-10-22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探讨新医改政策下妇幼卫生工作发展新思路。方法:结合我区实施新医改政策4年来的妇幼卫生工作现状,提出妇幼卫生事业适应新的医改政策下如何发展的一些方法。结果: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才能促进妇幼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结论:以政府为主导,坚定不移地执行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保障妇幼卫生事业在新医改政策下良好运行和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

【关键词】医改;妇幼卫生;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是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致力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作为卫生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卫生重要体系的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妇幼卫生事业不仅关系到母亲和婴儿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1 妇幼卫生工作现状

1.1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十一五”和“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均要求了妇幼卫生事业经费配置,但并没有硬性规定投入经费必须占当地经济收入的百分比,个别地区专项经费未配备到位,导致妇幼卫生事业经费相对短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

1.2三级保健网络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区已建立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但三级网络之间还没完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区、乡级医疗保健机构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不愿从事妇幼公共卫生工作,认为工作繁琐、考核检查多、要求高、收入不如临床,职称晋升还没有倾斜和照顾。没有实现临床与保健有机结合的良好循环。乡村医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或收入较少,存在对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的现象。比如男村医大部分在做产后访视时都未入户。导致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群众的保健需求。

1.3保健机构自身技术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妇幼保健行业起步晚,妇幼保健人员总体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机构单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

1.4社会认知程度不高 目前,妇幼保健知识和妇幼项目工作的宣传主要依靠卫生部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参与意识不强,致使群众对保健知识和妇幼项目知之甚少。比如,我区已实施免费婚检服务,但群众保健意识不强,主动参与婚检的积极性不高,婚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虽然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但由于部分群众担心参加了补助会导致自身分娩信息泄露或计生超生罚款,拒绝提供资料领取补助,影响了补助率和惠民政策实施的初衷。

2 妇幼卫生工作发展新思考

2.1 认真学习,领会政策,提升服务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2011年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更趋完善。扩大了覆盖人群,增加了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一是将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由0-3岁扩大到0-6岁,二是增加了孕产妇体检项目。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健康管理不仅是保健而且必须与治疗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保健质量,才能创新和扩展保健项目。

2.2 定位明确,履行公共卫生职责 新医改政策明确了妇幼保健机构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施者之一,进一步巩固了妇幼卫生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及非盈利性等特点和公卫性质,明确了妇幼保健机构应以妇幼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职能。因此,要把握好妇幼卫生工作的大环境,大政策,大趋势,正视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化挑战为机遇,要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坚持“一法两纲”,采取综合措施,保障母婴安全,着力抓好群体保健,促进妇幼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2.3 强化妇幼保健机构内涵建设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为保健机构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妇幼保健机构要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创新和发展,按项目需求规范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各项服务。继续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贯彻“一法两纲”为核心,以实施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为重点,依法开展妇幼保健、提供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妇女儿童常见病防治、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细节管理。在科室设置、人员安排、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要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职责要求,突出母婴保健服务功能。

2.4 整合医疗资源,确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特点,人口的布局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整合原有的医疗资源,使之适应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适应的卫生资源。形成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为主体,大中型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补充的妇幼保健体系。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通过双向转诊、先进医疗设施共享、互为确认检查项目等,整合资源,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为群众提供方便、质优、价廉、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严格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的准入管理,严格按照《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加大打击非法执业的力度,依法加强对服务行为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2.5 加强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包括疾病防治和保健服务两个方面。在实施保健与临床结合下,要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实施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一规范服务对象、档案内容、建档方式、服务流程、档案保管和使用等。建立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项目工作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项目督导和技术考核等。

孕产妇健康管理: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为突破口,与新农合有机结合,提高早孕建卡率、系统管理率,严格落实高危孕产妇筛查管理,住院分娩制度,建立乡镇、区、市三级危重孕产妇安全转诊、会诊运行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孕期风险评估和干预,保障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实施婚前、孕前、孕期、分娩、产褥期、哺乳期一体化管理,分类干预,保障母婴安全。积极推进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和预防艾滋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

儿童健康管理:树立新型服务理念,建立家庭与医院、社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新生儿期-产后访视-儿童系统管理一体化服务,按照卫生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实施健康管理,保健服务由单纯的体格检查、预防接种延伸为集生长发育监测、膳食营养指导、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常见病防治、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2.6 重视健康教育 结合妇幼保健工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一是把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简单化、通俗化,使农村、社区妇女和孕产妇易接受,及时受益。二是利用影视播放孕产期保健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儿童保健知识、艾滋防治知识等内容。三是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疾病暴发流行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健康教育,普及防病及安全知识,通过行为干预,提高妇女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2.7 强化妇幼卫生信息质量,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重大公卫和基本公卫妇幼项目的实施,使妇幼卫生信息面临艰巨工作。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落实科室和人员,加强妇幼重大公卫项目和基本公卫项目的信息管理。信息人员要树立统计法律意识和政策风险意识,确保数据质量。加强妇幼卫生信息队伍专业素质培养,开展分析利用,提高数据真伪识别能力,提高分析利用能力,保障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并将居民健康档案、出生医学证明等作为相关指标的原始信息来源。狠抓表、卡、册的管理,建立社区、乡村和区、市级数据线索报告制度,定期核对,逐级审核和质控,减少数据漏报和瞒报。完善和扩大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和使用范围,提高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水平。同时,建立以全国、全省或市为单位的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孕产妇和儿童保健信息的联网共享,健全首诊建卡、有查有管制度。对区域内开展围产保健、儿童保健、产科接生、妇女病检查单位均纳入电子监测管理网络,杜绝管理盲区。同时要把流动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保健管理也纳入信息管理网络。改变妇幼保健管理模式,使妇幼保健管理由静态经验管理转为动态科学管理,由结果管理变成为过程管理,由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风险创造条件。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妇幼卫生工作要在新医改中充分运用政策优势,抓住机遇,明确任务,攻坚克难,从偏重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从注重个体服务对象向家庭和社会群体转变,服务内容由专科向全科转变,建立起涵盖每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性服务模式,加强和提升医疗保健质量,完善医疗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按照中央的医改方针政策,全力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健康发展,在新医改的舞台上,为妇女儿童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妇幼 新思路 医改 卫生 政策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