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乌当区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时间:2022-10-22 12: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分析贵阳市乌当区干旱、暴雨、大风、冰雹及倒春寒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防御措施,为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干旱;倒春寒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066-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5.025

气象灾害占自然界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 800多万km2,人员死亡4 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 800多亿元。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我国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的特点,频发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尤其给对气候依赖性较大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挑战。乌当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部,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为686 km2,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茶叶等。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该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等,对全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影响。笔者就这些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御措施,以期为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1 乌当区气候特点和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乌当区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中心位于106°46′E, 26°38′N附近,海拔高度为1 104 m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山体气候特征突出,受境内复杂多变气候及地理环境影响,尤其是受近年来气候变化等的影响,乌当区气象灾害频发,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广、出现种类多、危害程度重,主要灾害有干旱、暴雨、大风、冰雹等,干旱和冰雹几乎每年发生。据有关统计显示,乌当区年平均气温趋于上升,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以冬春季节上升显著,暖冬春热出现频次增多,春秋季降水减少,但夏季降水增多,致使境内旱涝灾害加剧。

2 农业气象灾害对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对生物造成危害和经济损失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光、温、水、气、风等气象要素是农业生物生产及其发育过程的必需因子,不同类型的农业生物对不同气象要素及其变幅的适应性和容忍度不同。

2.1 干旱

农业干旱是指长时间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体内水分发生亏损,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也是农业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之一,可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粮食减产。乌当区境内雨量虽然较丰沛,但变率大,雨季开始期及降水高峰期出现时段不稳,雨量时空分配不均,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几乎每年都有干旱发生,有“年年都有旱,两年一大旱”之说。

从1959年乌当区建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夏旱出现的几率最大。按月雨量的夏旱指标统计,6—8月夏旱出现17年,出现几率为43%,其中重旱几率30%,6月份为10%、7月份为20%、8月份为25%。从出现夏旱时间的先后来看,南部的东风、永乐、新添寨等乡镇最先,其次是中部水田、下坝地带,最后进入新堡、羊昌、新场、百宜等北部乡镇;就强度而言,从南到北愈强,出现频率也愈高。严重的干旱致使作物萎蔫,叶片干枯,果树脱离,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还会造成人畜饮水匮乏。乌当区2008—2009年发生严重的干旱,连续多天无有效降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2.2 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是影响乌当区农业产量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乌当区强降水多集中在4—7月份。暴雨可淹没农田,造成河流泛滥,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暴雨洪涝造成田间土壤过湿,不仅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反而还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该区内暴雨出现次数较多的区域是水田到下坝一带,根据人工防雹增雨的记载,这一区域暴雨时数和暴雨量级相对于其他乡镇每年偏多1~2次。

2017年6月份乌当区遭受连续性的强降雨天气过程,与历年同期降水量相比,偏多151.4%,其中以6月21—27日的降水天气过程持续的时间最长,累计雨量最大,全区8个乡镇均普降大暴雨(100.0~199.9 mm)。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受灾人口已达12 355人,全区转移安置人口累计达38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 229.53 hm2,其中成灾194.73 hm2、绝收22.33 hm2,果园受灾720.47 hm2,茶园受灾200 hm2;农房垮塌和严重受损28户60间,一般受损46户96间,直接经济损失4 062.86万元。

2.3 冰雹灾害

冰雹也是对乌当区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之一,乌当区的冰雹天气通常会伴有大风、雷电、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尤其是该区的北部乡镇,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发生几率多,受害严重,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据乌当区1960—2010年气象资料记录,有降雹成灾的27年,降雹共46次,降雹年气候概率68%,年均1.2次。出现时间最早2月22日(1967年),最晚10月26日(1980年)。一年之中,以3—5月最多,占70%~80%,7—8月和10月次之,占15%。一天之中,冰雹多发生在傍晚和上半夜,以傍晚出现为最多。地域分布是西部、北部多,南部次之,东部较少,重雹区在新场、羊昌、百宜、水田等乡镇及主城区新添寨。

2.4 低温冻害与倒春寒

低温冷害是指农作物生产季节,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在20℃左右的条件下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發生冷害时,作物形态一般无明显变化,有“哑巴灾”之称。乌当区的低温冻害霜(冰)冻主要出现在冬季的1月中旬至2月中旬,也是该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通常这一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还会带来寒潮、雪、凝冻等灾害性天气。2018年1月13日至2月3日,该区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出现特重级冻雨天气。此次凝冻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给区内电力、供水、交通、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冰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

乌当区倒春寒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一次倒春寒天气一般持续3~6 d,最长的也有持续10 d以上,发生的几率为45%,平均4年3遇。3、4月正是水稻播种、育秧的季节,如果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播下的种子就不能正常的发芽生长,甚至造成大面积烂秧,导致较大的农业经济损失。

2.5 大风

通常把瞬间风速≥17.0 m/s的风称为大风。大风常随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出现,破坏性很强,会导致农业设施大棚及温室骨架倒塌,棚内作物被砸。乌当区大风在一年中各月均有发生。根据记录统计,大风出现在3—8月的总频率较高,占大风总次数的83%,其中3—5月又是大风的多发期,占总次数的51%。据史料记载,1987年10月11日出现最大风速达到32 m/s(相当于11级大风)的大风天气,并伴有雷雨天气,其中蔬菜大棚受到严重破坏,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 乌当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加大了乌当区出现暴雨洪涝、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几率,农业生产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和挑战,因灾害性天气过程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上升。近年来,乌当区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气象信息预警信息传播、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等,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和信息的覆盖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3.1 取得成效

3.1.1 体系建设方面 乌当区、乡镇两级政府部门均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及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2017年由区政府发文更新完善了“三个叫应服务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与农业、民政、水务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防御领导小组;区气象局联和区农业局成立了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小组,不定期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指导。

3.1.2 气象监测方面 全区共建成区域自动站单要素3个、两要素8个、五要素1个、六要素6个,水田镇土壤水分监测站1个,下坝镇樱桃农情实景观测站1个。布设到村的气象电子显示屏16块,主要分布于乡镇的大型市场、镇政府等地。

3.1.3 預警信息拓展方面 建立了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开通了“乌当气象”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不断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的同时,对该区新场、水田等乡镇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资料普查,确定地质隐患点33个。

3.1.4 信息员队伍建立方面 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由乡镇领导、工作人员、村支书等人员组成的120名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各乡镇全覆盖,每年对气象信息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信息员承担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收集、科普宣传等工作,定期进村入户宣传气象工作,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存在不足

近年来,乌当区政府依靠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资源及小气候区域优势,突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着力培育和发展“蔬、果、药、花、茶”五大经济作物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提高积极作物占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新农产品、新农业技术广泛推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数目增多,大量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不断成立,现有的技术设备、预报预测手段及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精细化程度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在灾害监测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冰雹、大风等突发性天气历时短、破坏性严重,对农业危害较大,常规气象预报特别是冰雹、大风等预警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及时性和覆盖面还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尤其是相对落后、偏远的山区,制约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开展。

4 气象防灾减灾措施

4.1 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构建特色农业观测网络体系,不断创新与发展,促进地方特色农业监测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项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预警系统。

4.2 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自古以来,天气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利用有利的天气,也可以采取措施抵御不利天气,以减轻或避免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乌当区气象局借助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遥感技术,不断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做好中期、短期、临近天气预报。这就要求预报人员要了解区内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同时当地的气候特征、年极值及经常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等信息也应牢记。

4.3 拓宽气象服务渠道

在现有的电视、微信、微博、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基础上,不断拓展现代信息传播,增加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农贸市场、乡政府等场所电子显示屏和预警大喇叭的布设,覆盖城乡立体化的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发布、更新常规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高气象信息的覆盖率和满意度。不断扩大气象信息员队伍,加强人员气象防灾减灾培训,组建区、镇(乡)、村3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多部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主题到乡镇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现场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及灾害防御手册等资料,不断提高居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及水平。针对该区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天气特点,及时制作发布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具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天气预报,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将信息发送给农户,为开展科学种植提供指导意见。

5 结语

随着乌当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等各种自然灾害更加成为制约全区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在防灾减灾、拓展细化农业气象项目产品、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拓展信息发布方式渠道、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做好工作。进一步加快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联防、预警预报水平,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普及率和响应水平等措施,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双和,景元书.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6.

[2] 宋劲,周敏.乌当区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治方法[J].贵州气象,2009,33(5):31,48.

[3] 赵龙捷,马文刚.广西融水县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就防御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6,16(6):38-39,42.

[4] 张荣,邢洁.太原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4,4(3):49-50.

[5] 丁君.我国农业灾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55-57.

[6] 路淑文,徐青文.无棣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231-232,236.

[7] 李平兰,罗佳,杨雯.会东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6):240-242.

[8] 羊兴.气象灾害对喀什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范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164,167.

[9] 吴宏宇,周治黔,徐智慧.提升贵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0):80-83.

[10] 刘丽萍,聂祥,李应桃,等.贵州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55.

[11] 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3):85-89.

责任编辑:郑丹丹

推荐访问:贵阳 灾害 农业生产 防御 对策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