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时间:2022-10-27 12:40:01 来源:网友投稿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10-0134-03

摘要:本文论述了应用性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了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学科发展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应用性本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应用性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主要培养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一线岗位,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技术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但其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体系都是参照传统研究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制定的。在计算机专业范畴日益扩大的趋势下,学生群体也日趋庞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同,学术型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都需要进行改革。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很快,众多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辛勤工作、深入探索,形成了自己得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由于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发展迅猛,现存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专业改革落后于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单一,人才结构培养不合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类院校对自己培养的人才定位不清,专业定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明显的偏差。虽然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全面,但没有特色,毕业生虽然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2) 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陈旧,没有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专业课教学内容滞后,基础课教学多年不变。教学方法改革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特色,从重点高校到地方普通院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

(3)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来源单一,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研发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继续教育,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专业实践和技能培训。

(4)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虽然实践硬件得到了改善,但软件没有实质性提高。实验指导教师层次不高,缺乏高质量的设计性实验和实践项目库。学生们缺乏充足、系统、综合的训练,影响了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造成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缺乏。

3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领域的变化,教育部、IT企业界、专家及学者普遍形成的一个共识是:“计算机专业”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应根据IT产业发展情况,将“培养规格分类”的核心思想作为计算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不同类型的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规格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类。研究型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专业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应用型专业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研究型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体系中极少的一部分,社会各界需要更多的是能够在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型和面向社会各行业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规格分类”思想和我国软件人才需求,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专业培养规格应该定位为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两类。

应用性本科人才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类新型本科人才,因此在应用性本科专业设置上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综述为:培养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软件测试、技术支持、软件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信息技术领域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运行、维护、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包括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项目经理和销售经理等。

4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根本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应用性本科专业应该在岗位与技术之间建立关联,并充分考虑岗位、技术所要求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指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或掌握的基础性的专门技术技能。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是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工作任务所特有的综合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重要支撑。

4.1课程体系设计

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采用I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必修和选修)所占比例相当。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指导思想,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三方面的课程。既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与技术关联密切,因此需要及时把最新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加入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体系要着重体现以下特点:重视专业课教学,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实践等。要与具体应用领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针对岗位、技术所要求的专业应用能力,研究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

计算机应用性本科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技能、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能、软件测试技能、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技能,通过若干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主要通过综合性性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

进一步围绕培养专业应用能力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为基本依据,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每一项专业基本技能,至少有一门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与之对应;针对每一项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至少有一组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或一门综合性课程与之对应。

培养方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竞赛、专利申请,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技术创新。在培养计划中制定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获奖的学分替代方案。学生参加企业职业培训并考试合格也可以获得相应选修课的学分。

4.2专业课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中重要的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虽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而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课程组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专业选修课选择范围较大,并且需要根据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除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在有些专业课中可以推行“问题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改进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来加强实践教学:一是强化基础上机实验,使学生在上机操作、编程、程序调试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严格的训练;二是强化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开设综合性课程,加强专业实习,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环节。

4.3综合性课程建设

实际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能力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体现素质的关键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通过综合性专业课程来完成。综合性课程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式和一个特色,因此,我们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综合性课程建设作为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改革的一个重点。

综合性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应指向培养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所以该类课程一般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项目形式展开。设计教学环节时,应着眼于本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点进行核心专业应用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和教学。

我们制定了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给出课程大纲和教案。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处理综合性课程与专业课的关系,保证综合性课程与毕业综合实践的有机衔接。

例如,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是一个必备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开设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实战训练”综合性课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该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CMM工程规范下,按项目形式展开,项目经理由老师承担,分小组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

综合性课程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和项目资源,一般应通过校企合作来实施,因此需要发挥企业优势,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综合性课程一般可安排在毕业学期之前,用连续8周以上的时间集中进行。

4.4基础课教学改革

基础课的教学涉及到不同教学部门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人数众多的学生,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任务艰巨性。新的教学思想的确立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和深化的过程,新的课程内容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真正得到良好的改革结果,与教学有关的各部门、各方面、各环节就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和有机衔接。

5结束语

近年来我们围绕培养IT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2007版培养方案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一的专业名称下设置了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两个应用性本科专业方向,并以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作为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第1学年至第3学年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第4学年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和进行毕业综合实践。从专业改革实践的效果看,新的培养方案是可行的。

进一步改革的设想是:将在企业大规模实践引入到教学中,建立校外集中技术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开设实训、实践课程,合作开展综合毕业实践。以行业实习形式驱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统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晓明. 认清形势,推进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分委会“十五”工作概要与“十一五”工作构想[J]. 计算机教育,2006,(5).

[3] 孙全党,靳瑞霞,龚声蓉. 德国高等教育对构建我国计算机人培养金字塔体系的启示[J]. 计算机教育,2007,(19).

[4]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陈岳林. 关于高等教育分类与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5,(29).

[6]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24).

[7] 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2).

[8] 王浩,胡学钢,侯整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22).

[9] 高林,鲍洁,王洪. 应用性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0] 柯胜男,黄明和,雷刚.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8).

推荐访问:应用性 专业设置 本科 培养 改革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