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研究

时间:2022-10-31 09:35: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师范生师德养成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感是我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主体包括自我和他人,评价方法遵循质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指标涉及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

关键词:师范生 师德养成 评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将来的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教师职业承载着比其他社会角色更多的道德责任。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师范生师德养成,能够为有效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1]

一、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内涵

1.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的形成是师范生在接受教育和实践过程中获得行为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内化为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认知、肯定和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师范生师德养成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师德规范为个体理解并接受后会转化为师德情感,并在师德实践中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即师德信念。这个过程受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和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大有不同。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服务意识,在技能教育方面提高师范生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要素,鼓励师范生把平凡的工作岗位当作“爱国”的平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培育其“敬业”“诚信”的职业精神,养成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帮助师范生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2]

2.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师德评价不仅仅是对师范生师德水平的考核,同时也是对学校师德培养方案的考核。师德反映的是师范生的职业理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等,包涵师范生的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及师德行为,受心理和环境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师德评价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师范生经过专业教育与训练,是否将为人师表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要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使师德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师德教育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建立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之上的客观评价机制,多元主体綜合测评。[3]

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主体

师德评价的主体一定是多元结合,全方位立体考量。由他人评价结合个体自我评价,才能够清晰、全面、完整的反应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成效,更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成长与发展。

1.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辅导员、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实习、见习、支教等实践活动中的校方老师、学生、同行师范生等人员对其师德的观察、评价与反馈。辅导员、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专业学习情况、交谈随访及日常实践活动所反应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情况做主观评价;同班同学是最近距离、最长时间的道德行为观察者,充当“镜子”的角色,外部观察者的评判是帮助其成长的必要条件;实习、见习、支教等实践活动,是检验师范生学习成效的良好平台,实践校方老师、学生及同行师范生对其师德表现的反馈是师范生能否胜任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反光镜”。[4]

2.自我评价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刺激能够积极促进内部发展。他人评价是师范生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师范生是师德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让师范生个体参与师德评价,能够增强其职业认同,增进道德认知与情感,加强道德行为与意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师德养成教育评价活动中,结合他评情况,能够激发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潜力和热情,主动改进和提升道德修养,不断发挥师范生自我评价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融入自我管理与监督、自我教育与成长之中,规范师德行为,达到培养目标。[5]

三、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科学、可靠判断。道德是内在心理品质和外在行为表现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师德评价必须利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方法。所谓质的评价,是通过观察与体验、访谈与调查,集中刻画师范生师德情感、理想、信念等修养状况,主观性较大;而量的考核是把德性若干具体的行为表现通过量表、数据呈现出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量化考核,更直观,客观性较大。外在行为表现是内在德性特征的客观依据。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本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整体。[6]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必须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常规课堂、慕课、微课、实习、见习、支教等活动中,可以是阶段性的测评,也可以是最终的综合评价。通常先对师德表现做善与恶的定性评价,再对具体的善恶等级与层次做程度量化的分析。单纯依赖主观判断或只看数据的评价方法都是片面的。师德是一种复杂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会通过教育影响、社会舆论、制度制约等影响因素不断内化,从被动的教师职业道德逐渐发展成为主动的师德。教育行为的刺激也鼓励着师范生师德行为的改变,不断累积的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从动机到行为的动态观察与描述为定性与定量评价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依据。

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指标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爱国爱党,领会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师范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修课,未来职业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是师范生的基本素养。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为人师表、树立模范榜样,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六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首先要掌握过人的本领,在专业领域成绩突出,对教育事业忠诚热爱,心怀学生,心系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勇攀事业高峰。

3.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包括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及上进心等。育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师范生自身的品性德行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够胜任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己为国为人民的宗旨赋予师范生更艰巨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没有自我的牺牲与奉献是很难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栋梁的目标。唯有不断地学习进取、修身养性、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善自我,展开教师生涯。

師德养成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评价需要系统全面。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外部反馈不断强化刺激;质的分析结合量化考核,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三方面立体勾勒出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效果图。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评价是阶段成效的反馈。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意义重大,其现实意义在于能够检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长远看来,能够立德树人,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糜海波.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8(2).

[2]糜海波.辩证把握师德评价中的几个关键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3]郝彩平,邱纪坤.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教育浅析——以安顺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

[4]张淑敏,吕晓乐.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青年时代,2015(1).

[5]陈久萍.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

[6]曹子建.师德:从“灌输”到“养成”[N].光明日报,2013-1-23.

推荐访问:师范生 师德 养成 评价 研究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