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探究

时间:2022-11-01 14: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声乐演唱和教学中频繁提到“音色”一词,歌唱中的音色变化是丰富和提高声音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歌唱者的生理构造、歌唱技巧关系密切。在演绎不同声乐作品或表达不同情感时,音色也需根据实际作品和情感表达需要做相应的调控。本文对音色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剖析,以期能够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关键词]声乐;音色;生理;调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73-03

一、音色的阐述

音色,即“timbre”或“tone colour”,“音色,由于波型和泛音的不同所造成的声音的属性。每个人的声音以及钢琴、提琴、笛子等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的区别,就是音色不同造成的。[1]” “不同的乐器或人声器官所发出同一高度的音,仍各有其特色,这种区别就在于他们的音色不同,亦称音品或音质。不同的音色,决定于泛音的数目和它们相对强度如何。乐器的不同质料和结构形制能产生不同的泛音,甚至同一乐器,各音区产生的泛音也不相同。[2]”

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弦乐、管乐、打击乐、民乐、电子乐器等其音色各有特点。如弦乐中的大提琴音色丰满、浑厚;小提琴音色明亮、华丽。民族乐器中的唢呐、京胡具有高亢、嘹亮的音色;琵琶、扬琴具有悠远、典雅的音色。

人声也是如此,每个歌唱者因生理构造的差异其具备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同时在演唱时因歌唱技巧或作品不同的限制,以及情感表达的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音色上的细微变化。试想演唱者不论演唱何种作品、表达何种情感时都是一成不变的音色,这种音乐语言势必是苍白无趣的,就像画画中永远只使用单一的色彩般乏味。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必定拥有丰富且控制自如的音色,这就要求其一定要尊重自身的生理条件,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和理解音乐作品,并善于把握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二、音色与生理构造的关系

众所周知,不同的乐器所产生的音色是截然不同的,纵然是同一类别的乐器所奏出的色彩也不会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其不同的结构、材质等因素决定的。人声也是如此,在声乐演唱中所使用的乐器便是人本身,而每个人的生理构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音色不可能完全相同。

人声乐器异于其他的乐器的特殊性便是这个乐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不可视性。每个人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都是各不相同的,而这些差异不仅影响音的高低,对声音的色彩也有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声带的长宽厚不同,才会划分出不同的声部,如高声部、中声部、低声部等。而即使是同一声部,也会因个体生理构造的差异导致其声音的色彩也有着千差万别,如女高音中有声音灵活轻巧的女高音,有声音圆润、抒情优美的女高音,也有声音宽厚、充满金属感的女高音,这些音色上的差异就是受其各不相同的声带条件所影响。

除了声带构造的不同之外,喉腔结构、肌肉能力、身体素质、神经对器官的控制能力都会对音色产生一定的影响。气流经过声带产生振动而发声,其后需要一系列的器官控制和调节能力来控制气息和声音,这些都会影响音色的变化。这在教学中尤为明显,一些综合条件(如声音条件、身体素质、肌肉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积极调动各器官参与歌唱运动,就会较容易获得丰富优美的音色;一些身体素质、肌肉控制能力、调节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容易获得正确优美的声音。

在歌唱中要遵从自身的生理构造,演唱出属于自己的优美的音色,塑造自己的音色个性。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调控

(一)歌唱技术对音色的调控

一位优秀的演唱者,其歌唱音色也必然是自如优美、丰满圆润的,这与其具备了娴熟高超的歌唱技巧息息相关。歌唱技巧包括了方方面面,以下从气息和腔体两方面剖析与音色之间的关系。

1.气息与音色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氮氮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3]”由此可见,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也提出“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资料,勿枉费力。”

正确的呼吸和气息支撑既然是获得优美丰满音色的前提,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势必会直接影响音色的变化。采用胸式呼吸法,吸入的气息较浅,易引起喉头、胸腔的紧张,从而导致声音尖锐,干涩;腹式呼吸法,吸入的气息较深,但容易僵硬,从而导致声音不够灵活自如,音色压抑沉重;胸腹式呼吸法,胸腔、横膈膜、腹部共同运动,既增大吸气量,又增强了气息控制能力,因此声音圆润、丰满,高、中、低音区音色统一、转换自如。

在演唱不同歌曲时,根据歌曲的实际需要,歌唱者需要具备多种气息的调节运用方式,“如为了适应歌曲情感的变化、语言的色彩、风格特点的需要,有揉气、送气、提气、沉气、弹气、顿气、停气、收气之分。[4]”在某些作品中为了情感处理的需要,则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方式,当演唱抒情歌曲时多采用揉气,演唱欢快的旋律时多使用弹气。

2.腔体与音色

歌唱时的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喉咽腔、口腔、头腔等,这些共鸣腔根据其是否固定,又分为可调节共鸣腔(包括口腔、咽腔等)和不可调节共鸣腔(如鼻腔、胸腔等),其中可调节共鸣腔对音色变化的影响最大。

在声乐教学中往往会用到“打开”“喉头自然放下并稳定”“咽壁竖起”等。“打开”往往是指腔体的打开,口腔的打開、腔体的扩张是为了获得更加饱满明亮的音色;“喉头的稳定和下降”,使喉底部与咽腔拉长,产生泛音,音色悦耳;“咽壁竖起”,使声音的反射更加具有穿透力,具有金属般的音色。

对高低音区的不同共鸣作用,又可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具有圆润华丽的色彩,口腔共鸣具有亲切明亮的色彩,胸腔共鸣具有厚重有力的色彩。采用混合共鸣,可以使音色统一,圆润柔和,在演唱高音区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次之、胸腔更次之,演唱低音区时则相反。共鸣比例发生变化时,音色也随之变化。如果在演唱中多用口腔共鸣,则真声多,音色明亮靠前。

(二)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音色调控

声乐作品种类丰富繁多,不同作品对音色的要求也会不尽相同。音色之于歌唱者来说,就如同色彩之于画家般重要。演唱作品时,须根据作品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对音色进行适度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符合音乐作品,又唱出自己的特色。

1.古诗词艺术歌曲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类作品,往往最能体现出歌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需要演唱者对歌曲风格,歌词内涵,意境表达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不能以演唱现代风格作品的方法去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此类作品通常注重气息的连贯平稳,音乐的古韵意境,以纯净淡雅,深邃内敛的音色表达出含蓄深邃的文人气质。如《春晓》《枫桥夜泊》等作品不需要用很强的音量,须以极高的气息控制声音,重在营造歌曲的艺术意境。

2.地方民歌

民歌,是流传于某一国家、民族的歌曲,因其地理、环境、风俗、人文、宗教的不同而产生各不相同的地方民歌。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有绵延不绝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平原、辽阔宽广的草原,也有清丽的江南水乡,各地的民歌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如江南民歌细腻婉约,音色甜美清亮,妩媚柔和;北方民歌高亢嘹亮,音色高昂有力、豪放激越,又如**歌曲的热情、蒙古歌曲的悠扬、藏族歌曲的宽广等。歌者不可能以相同的音色去演唱朝鲜民歌《阿里郎》和江苏民歌《茉莉花》,也不可能把蒙古歌曲和湖南民歌用同一音色來表达,否则就缺少了其独特的韵味。因此在演唱不同民歌时对音色适当地调整,尊重其风格特征,才是对音乐和艺术的尊重。

3.民族歌剧

歌剧相对于其他歌曲来说,多了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以及戏剧冲突。一部歌剧的成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音色特点是否与人物形象相匹配也至关重要。长辈级人物音色要有沧桑感,英雄式人物音色要大气辉煌,年轻少女音色要甜美明亮。如歌剧《原野》中的“金子”以宽厚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来塑造纯真泼辣的人物形象;《再别康桥》中的“林徽因”需采用抒情女高音,以柔和圆润的音色来塑造充满灵性和智慧的才女形象,而剧中另一女性角色“陆小曼”则采用女中音,以深厚丰满的音色来使妩媚优雅的名媛形象更加生动。

(三)情感对音色的调控

人类的情感丰富而细腻,有多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如喜、怒、哀、乐等。表达情感不仅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也可以以声传情,每种情感相对应所发出的声音色彩都会有变化。人在表达高兴、欢乐的情绪时,音色往往是明亮的;表达悲伤、痛苦的情绪时,音色往往是暗淡的;表达害怕、惊恐的情绪时,音色往往是颤抖凄切的。

在演唱中也是如此,在歌曲中情感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音色,演唱时通过音色上的调整和对比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情绪,以使歌曲的表达丰富、人物的塑造饱满。

在演唱表达强烈感情的歌曲时,将情绪和音色做适度的夸张。如演唱《长鼓敲起来》这类表达欢乐情感时,需要声音流畅轻巧,气息均匀,音色有明朗的色彩;歌剧《党的女儿》中七叔公唱段《仰长天,泪如雨下》这类表达悲痛情感时,需要用较大气息量,较强的音量,使声音汹涌而出形成情感宣泄的效果;桂英唱段《天上的风在吼雷在叫》表达害怕、惊恐的情感时,声音则带着颤抖,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不可松弛,音量忽强忽弱,呈现凄厉的色彩;而在表达仇恨、愤怒时,如歌剧白毛女中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声音要具有爆发力,音色结实而坚定,字头用力,以宣泄无可忍耐的愤恨之情。

另外,还有一些情感表达相对内敛含蓄的歌曲,也要注意音色和情感的结合。如表达美好爱情的歌曲《亲爱的人》,气息要均匀流畅,声音不可太过明亮,要抒情柔和;表达对故土思念之情的歌曲《故乡雨》,多用软起音,声音要流畅自然,音色暗淡,带着淡淡的忧愁。表达歌颂、赞美情感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声音则要如诉说般的,气息平稳,音色朴实圆润。

即使是同一首歌曲,也要认真分析曲中情感情绪上的变化,并运用恰当的音色演唱。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开头“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是赞美的、亲切的;接着进入痛苦的回忆——“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音色转入压抑暗淡的;到“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情绪高昂,振奋起来,音色转而明亮铿锵,最后到“唱支山歌给党听……党的光辉照我心”,气息连贯,声音大气磅礴、宽广挺拔,以表达对党的赞美和拥护之情。

结 语

总之,歌唱中的音色变化是丰富和提高声音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歌唱者的生理构造、歌唱技巧以及不同作品和不同情感表达均关系密切。歌唱者要遵从自身的声音条件,提高歌唱技巧,尊重艺术作品,挖掘音乐内在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表达艺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60.

[2]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794.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41.

[4]吴 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72.

[5]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6]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李晋玮,李晋缓.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8]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推荐访问:声乐 音色 探究 民族 演唱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