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概论”整合课程专业化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7-12 19:20: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 培,王 莞,杨 月,牛莹莹,杨旭芳

牡丹江医学院:1.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预防医学教研室,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随着中国政府“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居民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医药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医药政策的加速落实,使得全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也逐年提高[1-2]。本着为社会提供优质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目的,牡丹江医学院自2004年起陆续开始招收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其中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物流管理、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均需要一定的医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能够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本医药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被确定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3]。

按照传统的学科组成,基础医学类课程体系包括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等十余门课程。在最初阶段的教学中沿用了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相似的教学模式,即按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将十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下达到各个基础医学学科所在教研室,分学科、分学期逐一进行授课和结业,结果发现这种模式显然不适合管理类专业。出现的问题有:课程门数多但课时少,课程间联系与衔接协调差,同时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跳跃性大,需要较多中学理科知识体系为支撑,作为文科背景的学生学习难度大;
临床相关课程的教师又认为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知识构架断续,导致后续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同时专业课教师反映在四年制的医学相关类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所占学时太多,影响专业课的教学安排。

针对这些情况,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学院将基础医学类十余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基础医学概论”。将上述相关课程按照“分子—细胞—器官—系统”的思路,整合“正常—异常—康复”内容,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基础医学类课程的协调整合,又满足了后续临床医学类课程的教学需要。截至目前,经过12个年级的运行,达到了课程内容基本融合、节约教学时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通过医学整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全面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的微观水平,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疾病发展过程、诊断和治疗、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

随着整合医学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互联网+高等教育技术的应用、高水平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根据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对作为专业基础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进行基础课专业化的深层教改及研究[4-5]。作为特色应用型医学院校,课题组对2020级各非医学专业进行基础医学概论整合课程专业化研究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2.1 修订课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

课题组广泛征集了上述六个专业的相关主干专业课课程负责人、教学管理部门、各专业学生代表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等多方对该课程计划的意见,并进行多次专题讨论和和反复论证,为科学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提供依据。最终形成了新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培养方案,并同步修订了2020版“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过程中,课题组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融入最新的课程建设成果,明晰对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要求。经学校批准后最终在2020级管理类专业学生中运行该课程。

在修订过程中,课题组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地位、授课对象、开设目标。

2.1.1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概括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揭示生命与疾病现象的本质及规律。这是一门融合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6]。该课程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重组十余门基础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实现了形态与机能、正常与患病、治疗与预防等多种整合,这种整合的教学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作为一门课程,从正常人体结构、功能到患病状态下相应的改变向学生讲授有关知识,在基础和临床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基础。

2.1.2课程设置及适用对象

基础医学课程学时总计70学时,课程性质为必修专业基础课。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医药商贸、药品市场开发、医药市场调查、分析、策划等医药相关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能从事各级医药卫生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医院、医保、社保等医药相关行业的管理工作;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了解一定的医药基本知识,对物流系统具有规划能力,能够胜任医药相关企业物流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重在培养掌握现代健康服务及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熟练应用健康服务与管理技能与方法,能够在医疗卫生、健康体检、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保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服务及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根据上述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整合课程适用于含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物流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四个非医学的管理类专业学生。

2.1.3课程开设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水平认识人体,特别是从整体的水平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踏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2.2 课程运行

2.2.1开展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及试题库建设

课题组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建立全过程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与标准,拓展多个平台,应用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定体系。通过改革考核方式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及模式的改革。两种评价体系的优势在于可对学生知识、技能及素质方面全面评价。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考核环节包括课堂出勤(占10%)、随堂测验(占15%)、课后作业(占15%),各项累计占总成绩比重的40%。课堂出勤由授课教师进行考勤,缺课一次扣2分,扣完为止,预先通过正当事由请假的不进行扣分;
一轮课程进行5次随堂测验,每次测验满分3分。当堂完成测验按照100%计入平时成绩,第二次课补交按照80%计入成绩;
课后作业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问卷星布置作业,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次满分3分,共5次,如有抄袭或非本人完成,一经发现,成绩按零分记。期末终结性考核环节选择题1分×100题(A型题90题、X型题10题),考试成绩占比权重60%。考试时间设置为90 min,采用线上学习通或问卷星软件进行线上考核。所有环节均对学生进行口头反馈,期末考试为书面反馈,反馈采用个别反馈或集体反馈等多种形式。

对于试题库,则按照学校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新完善新版试题库建设。教研室建有完善的纸介及电子版题库,以及完善的考易系统试题库及评分标准。

2.2.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此次课程专业化改革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倡导开展类比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PBL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

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缺乏产生联想的知识面,接受知识体系比较困难。而世界万物存在着自身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相似性,这就为类比推理思维的存在提供了客观依据。类比推理是根据比较两个对象之间在自身性质或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相似点,分析另一个对象也有某个属性的逻辑方法,其本质是归纳演绎的综合[7]。课题组经过广泛细致的调研,在发挥传统类比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基础医学概论自身教学特点以及所教授对象的专业特点,整合团队优势提出了以类比案例教学法为主的综合教学法,并在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应用,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8]。例如,在讲述消化系统胰腺结构时,引入某胰头癌患者出现腹水、黄疸等症状,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进而引出胰头后方是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集的肝静脉这一知识点。又如,酸碱平衡紊乱是临床常见病理过程,学会认识各种酸碱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对于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然而,对于文科背景的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理解酸碱紊乱的相关知识(如发生机制等)有一定难度,此时案例教学法就发挥明显的优势。在各个单纯性酸碱紊乱中,选入较为典型的简化版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中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气指标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把学生带入某个特定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使其从认识临床现象,主动深入剖析问题本质,最后达到夯实理论基础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注重多媒体教学联合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推动慕课、微课等辅助教学方法,倡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师生网上交流与互动,提升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整体水平[9]。

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自2020年初以来学校时断时续地经历了六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先后参加了多种网上教学平台的使用培训。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师生均熟练掌握了雨课堂、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钉钉、QQ群课堂,腾讯课堂等教学平台,学校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智慧树、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技术出版社等网站,收集了各种网上优秀教学资源,既推动了网络教育的信息化,同时亦提高了教学质量。

2.3 教材建设

整合医学及整合医学教育理念在中国医学及医学教育领域已深入人心。为适应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及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近十年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经验,联合国内多所医学院校,2021年学校主编出版了适合非医学专业学生教学的特色教材《基础医学概论》。

该教材主要使用对象为应用型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药学、药剂、公管、物流等专业)学生。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教材在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与系统性的同时更注重其实用性。

按照传统的学科组成,基础医学类课程体系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十余门课程。课题组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原则整合上述课程,形成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达到基础医学类课程的良好协调与融合。考虑到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需要,为临床医学概论打好基础,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存在学科界限,加强了学科间的有机融合[10-13]。整合后的课程内容顺序符合认知与逻辑思维规律,优化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理论知识,避免重复与赘述,既能节省学时,又能减轻学生负担,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4 学生学习效果比较

在授课条件相同与试卷难易度相近的前提下,进行期末考核。对2018级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等非医学专业和2020级含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物流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四个管理类专业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考核成绩用优良率和及格率表示。

分析结果显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实施专业化改革后,2020级非医学专业学生成绩、优良率与及格率与2018级同类学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专业化改革实施前后不同年级基础医学概论成绩分析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可以看出,在同等教学条件下,2020级学生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2018级学生。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也同时说明该次教学改革获得了显著成效。

由于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尚须提高,而学生责任感和专业学习兴趣不够,目前该整合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故而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了解学生需求,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思政的内涵。同时,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相当多的学生表示希望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开设实践课,学生认为实践课可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为课题组下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改进思路。

猜你喜欢基础医学概论医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党员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青铜器辨伪概论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医学的进步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20年12期)2020-12-12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蒙古学问题与争论(2020年0期)2020-03-29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医学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基础医学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15年14期)2015-10-31基础医学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15年10期)2015-10-31基础医学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15年9期)2015-10-31

推荐访问:概论 专业化 整合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