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中医药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时间:2023-07-13 0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魏彭飞,郑维群

(1.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广东 广州 51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公开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医药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所蕴含的重要内涵和时代价值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如何全面系统地把握***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深入挖掘***关于发展中医药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对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充分认识中医药学的“瑰宝”“钥匙”作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1.1 历史认知: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的发展命运得到根本性扭转并逐步走向正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医疗资源的极度缺乏,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医、中药救治伤员,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1928年11月,毛泽东指出“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1]。1944年5月,毛泽东指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这两种医生要合作”[2]。1949年5月,毛泽东强调“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才能负担起几亿人口的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3]。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卫生事业百废待兴。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立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1956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医大学。1958年,毛泽东作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重要指示[4],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年,在全国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各地掀起西医学习中医运动。1965年,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培训赤脚医生,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现代医药与我国传统医药的医药卫生事业,1991年确立“中西医并重”这一新的卫生工作方针,2003年《中医药条例》发布实施,200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和规范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5],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7年7月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部纲领性和综合性法律《中医药法》开始实施。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2022年)中把中医药放到中华文明发展体系中认识;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将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焕发出新的活力。

1.2 文化认知: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与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0年***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6]。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界定了中医药学在中国古代科学和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体现出中医药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7]。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科学成就种类繁多,为中医药学的诞生提供了深厚土壤。中医药学在其形成过程之中,吸收了天文学、地理学、物候学、算学、农学等古代科学知识,融入了重视整体、实用、直觉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特性;
在其发展过程之中,以整体、实用、直觉、辩证等思维方式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形成了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养生基本原则[8]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等预防思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我国古代科学的典型成果。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此之前,***曾于2007年向浙江省成立的全国首家名中医研究院发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9]。由“瑰宝论”到“钥匙论”,进一步突出体现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中的唯一特性和现实意义。之所以如此,一是中医药学以凝聚深邃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构建起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以气一元论说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性;运用阴阳学说,以朴素的辩证法解释疾病的病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并指导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应用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演绎的方法,解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阐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二是中医药学全面系统保有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中医药学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了中华文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形成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行医要求和“普同一等”、生命至上的行医原则等。三是中医药学以取百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观、身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为整个人类的健康、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现实认知: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能够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风险,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巨大的资源优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一方面,中医药具有数千年的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符合医学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2015年***在西安调研时说:“开设中医科、中药房很全面,现在发展中医药,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们自己也喜欢看中医”[10]。这不仅是对中医药简、便、验、廉独特优势的生动阐释,更是对中医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1]深入挖掘中医药“五大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文化、旅游、科研、健康养生等方面高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将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中医药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作为众多风险之一,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成为我国新形势下重要工作之一。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提高和实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作为重大任务和目标要求。实践证明,在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多种健康挑战方面,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显著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12]。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医疗机构、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建设力度,贯彻落实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筑牢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中医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疗体系,有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精华是前提,多元融合是趋势,守正创新是根本,三者共同建构起新时代我国发展中医药的实践方法理路。

2.1 传承精华

中医药学文化底蕴深厚稳固、学科形成千锤百炼、继承方式保真务实,唯有传承,才能培元固本,才能延续中医药独特的诊疗技术和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13]。传承是发展中医药的核心和独特方式,但并非是不加区别地传承,而是对这一宝库精华的传承。

***指出,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14]。首先,要厘清中医药精华之所在。就具体内容而言,传承精华是对中医独特诊疗养生技术、实用医药等医术的传承;是对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病因学,寒热温凉、酸甘苦辛咸的药物学等医理的传承;是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治未病的思想理念,辨证论治、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以及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医德医风等医道的传承[15]。

其次,要加强古典医籍中精华的梳理和挖掘。2020年***指出“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16]。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形成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屠呦呦在中国古典医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提取出青蒿素,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根据临床所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中医典籍总数13 455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图书5 287种,其中影印出版1 507种,这些远不能反映中医药古籍的完整面貌[17]。

最后,要加强中医药精华传承力度。首先要鼓励全民传承。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18]。将传承摆在中医药事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营造了传承中医药精华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全民传承,不仅可以从量上增加传承的规模,而且还可以促进对我国民间经典秘方和名方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其次要推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融合创新。目前,我国形成了师承制、院校制、院校制与师承制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存的中医人才培养传承模式。而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传承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进一步推进早跟师、早临床的教学模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融合创新。从传承方法来看,夯实中医药学之基础。一方面加强对我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史学、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夯实传承精华基础之基础。另一方面增加中医经典典籍课程或课时比例;
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
举办“读经典、诵经典”和中医经典读书沙龙等活动,增强对中医经典的体悟,夯实传承精华之基础。跨越千年而留存不朽的中医经典,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言,经典是中医之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之本。唯其如此,才能更好理解中医、读懂中医,发掘、传承中医药宝库之精华。

2.2 多元融合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前提,但绝不是故步自封、泥古不化的传承。中医药的发展是在坚持传承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吸收其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促进融合,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首先,以组织领导推动融合。***强调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16]。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组织领导,我国中医药事业才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有利于为我国中医药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方法指导及方向把控。补充协调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从简单的相互补充,才能到最终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发展。推动中西医药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中医药与其他学科实现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优势。加强组织领导,要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机构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中医药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坚持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统筹谋划和推进中医药发展工作。

其次,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融合。2017年***在向WHO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上致辞:“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19]。唯有传承好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的精华,才能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实现融合,而不致使其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不仅如此,还要促进传统中医药与其他传统医药、现代药学、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中医药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构筑起促进融合的深厚底气。

最后,以现代科技助力融合。2021年***在河南南阳考察期间强调:“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20]。在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用现代科学过度解读中医药而出现“西方化”的倾向,但是在坚持“中体西用”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诠释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则是对其在当代的丰富和创新。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我国大量的中医药文献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出了蕴含其中之前未曾发现的中医药学规律,以“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等,为我国中医药学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尽管目前难以有效实现实质性的融合,但是中医药与其他学科成果的融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经之路。

2.3 守正创新

不论是中医药传承还是融合,最终都指向中医药创新,创新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坚持以传承为本,深刻领会中医药创新的重要内涵。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传承是其创新发展的前提和独有方式。***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1]。中医药创新是在传承好中医药原有独特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的基础上,实现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没有传承就没有中医药创新,没有传承的中医药“创新”实际上是对中医药创新的异化。唯有传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创新,才能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围绕中医药特色优势、科技创新和政策保障等把握中医药创新的重点内容。在突出特色方面,一要在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的重要前提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22]。二要促进中医药在流感、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特色作用,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让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贯穿中医药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整个过程,针对我国中医药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在科技创新方面,***指出:“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17]。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同时,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平台。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医药科技创新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香港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2021年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

在政策保障方面,***指出:“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7]。进入新时代,我国出台并实施了《中医药法》《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命令、措施、方法,中医药政策日益增多、灵活具体、多元全面,我国中医药发展走向法制化。在发展中医药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以突出中医药特色和符合中医药特点及规律为前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大中医药事业经费支持力度,改革完善中医药科研组织、验收和评价体系,完善中医药价格、医保政策和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唯有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才能有序推进中医药创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发展遵循和依据,实现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5年12月22日,******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14]。2018年10月******在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考察时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这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展示出我国中医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以及为人类健康发展服务的大国担当。

3.1 自我超越: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我国中医药确立的实践目标。1980年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中医药现代化”被首次提出,指明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中医药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现代化,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分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两部分,中医药现代化需要按照中医、中药自身发展的规律,继承和发扬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使中医药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23]。中医药现代化涉及中医药的方方面面,作为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持续的探索实践,这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可以从“整体维度”和“新时代维度”两个维度把握中医药现代化。就“整体之维”而言,要立足中医药发展的大历史观。纵观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医药是在实践中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丰富自身,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始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现代化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中医药继承和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以及对于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的目标勾勒。因此,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必将吸收时代优秀成果以完善自身,必将为中医药体系增添独具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以更好地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来看,一方面,中医药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药现代化既不是我国中医药过去发展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中医药发展的最终形态,而是基于目前已有认知可以预见实现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其自身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新时代之维”而言,中医药现代化内涵得以提升、深度得以拓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2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使中医药现代化的内涵和深度得以提升、拓展。就其具体表现来看,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实现中医药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要解决区域、城乡、产业、中西医、国内外等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要不断升级中药材生产、种植、加工绿色技术,实现中医药的绿色发展,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的关系问题;要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成果走出国门,同时吸收国外关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成果;更要及时转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惠及全人类。可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快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

3.2 大国担当:中医药走向世界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生动阐释。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达则兼济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民族展开政治、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许多外域优秀文明成果,而且积极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对日本、韩国等我国周边国家的医疗卫生、文化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保护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医、西药的兴起及西医东渐,中医药被贴上不科学、伪科学等标签而日渐式微,使中医药的对外传播举步维艰。但通过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实践充分说明中医药是科学的,中医药具有其他医学体系无可比拟、独具特色的显著优势。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不仅全面、深度参与中国疫情防控救治,而且积极参加海外抗疫,为挽救人类生命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正如钱学森所言,“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中医药在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实践中取得的良好临床效果就是中医药自我“正名”的生动阐释。******基于对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以及人类未来面临的共同难题的深刻洞见和把握,曾在国内考察和国际交流中多次强调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013年8月与2017年1月,***两次会见WHO总干事陈冯富珍时均表达了这一愿景,希望中医药的海外发展能够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19,25]。由此可见,中医药走向世界不仅是中国之需,也是世界之需、时代之需。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医药因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和优势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责任,其作用不仅仅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医疗方面,更是成为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交流的重要内容,以及夯实国际关系的社会基础。2014年***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目的就是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26]。中医药完整系统地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夯实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际关系的社会基础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我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而发展中医药事业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5],为我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更为丰富的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关于发展中医药重要论述是以“为什么发展中医药、怎么样发展中医药以及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为内在逻辑,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医药学中医药发展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现代临床医学(2021年3期)2021-07-16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5期)2021-06-09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从《中医药法》看直销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7期)2017-07-24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7期)2016-05-09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7期)2016-05-09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年5期)2015-12-10

推荐访问:中医药 论述 内在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