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下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3-07-15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谭斯宇 何鑫 张安琪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准。为此,我们应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工匠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多元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重要、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突出对工匠精神的引导,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对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工匠精神 传统文化 融合 交流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6.001

在历史上有很多能工巧匠,比如鲁班、张衡等。他们默默无闻,执着专注,严谨认真,对中国的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由此可见,工匠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实践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创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和执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更应该探索如何在教书育人中渗透工匠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少付出,高回报,通过缩减投入时间或是缩减投入成本来实现这一目的,造成了社会浮躁的现象,对于品质的追求自然有所下降。所谓“物美价廉”的产品也就少之又少,我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水平自然停滞不前。只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沉下心来,专心打磨,提高水准,严格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够获得提升。放眼整个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才能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工匠精神可以说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教育中缺失传统文化的原因

1.高职院校缺少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一直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重技能、轻人文;以及重理论、轻实践。它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向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素质教育的不重视,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事实上,目前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一直处在被忽视的状态。在高职院校中,拥有高技能,经验丰富的实训教学教师众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不足。并且,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文化类课程时,即使安排课程,也是邀请客座教师授课,缺乏稳定性,不能够长期影响学生。学校忽视对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大型的汇报演出还是小型的演讲比赛,在活动中都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烈,学校认为开展此类活动等于浪费时间,干脆直接取消。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更不利于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发展。

2.信息網络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已经成为大众日常使用的重要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以“快”“新”“简”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和娱乐的重要途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人们更愿意去了解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碎片化的学习。生动形象的短视频,让人应接不暇,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让人欲罢不能,人们沉浸在大数据选择下的网络环境中,越来越麻木。电子信息的进步和便携,让传统书籍显得落后又笨重,报刊也因为网络的发达而被渐渐淘汰,国民的纸质阅读量持续下降,造成现代人网络至上的错误观念。很难再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选秀、网红,歌星的一夜走红,拜金主义使得年轻人也越来越浮躁,不劳而获的观念逐渐取代了踏实刻苦。

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要确保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的前提是要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且接纳传统文化,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发扬光大,走向更大的舞台。

3.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根本。文化蕴含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实,西方文化早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了中国,到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的传入。在当时,中西方的文化就已经有了碰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文化又继续碰撞,融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力量,一种工具。各国都在将本国文化向其他地区输出,渗透。目前,我国的文化输出还远不如西方国家,无论是品牌,还是文学,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艺术创作,西方文化都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美国“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形象,给我国的青少年带来的影响颇深,以视觉的冲击,剧情的紧凑,吸引人们的眼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中国传统的美食,民间故事的忽略,使得我国本土的优秀产品在市场份额上越来越小,从而失去竞争力。所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互通,还有信息全球化,文化的交互影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解和学习的兴趣。近年来,中国的高职院校与外国高职院校的交流越来越多,很多中国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去国外的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吸收逐渐减少。

二、工匠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明朝大诗人萧子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赞叹匠人精神,“严亲曾习鲁班机,常年制下青云梯。腰间带得纯钢斧,要砍蟾宫第一枝”。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工匠精神都是被人们所推崇的精神。201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收获了无数好评和感叹。尤其是第一期的《千里江山图》。它的壮丽雄伟震撼了无数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卷背后的匠人匠心令人感动。历经千年,《千里江山图》当年的风姿依旧绚丽夺目。我们不知道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用什么样的方式让画作颜色鲜亮至今。为此,非遗国画颜料传承人仇庆年先生,不遗余力,经过千百次的调制,重现了千年名画的颜料制作工艺。这就是传承工匠精神的最好佐证。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如鲁班、蔡伦和张衡等,他们每个人的执着与专注,严谨与认真,铸就了千百年来的匠人匠心精神。例如《诗经》中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对照于当今社会,就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无论是技术,设备不发达的古代,还是拥有高科技的今天,匠人精神必须要得到继承和发展,才能激励更多劳动者努力去成为高技能人才,推进社会的发展。

2.有利于提升學生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不单单体现在个人,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到社会和企业。工匠精神是严谨、专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价值,再加上传统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让二者的融合可以无缝对接。学校在重视对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技艺锻炼需要专业知识,心灵锻炼则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学生们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必将有利于学生们道德品质、职业操守的培育,为学生们成为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打下基础,实现文化育人。

3.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工匠对品质的追求,更像是对自我的追求,要求自己能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也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工匠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国人民积累和沉淀的精神财富。当前,西方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无可撼动,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才能唤醒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才能长久存在。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传统文化教学规划

1.加强建设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阵地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引领者,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能够深深影响学生。高职院校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的培训,整体提升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聘请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把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院校要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紧紧依托社会专有人才,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同时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鼓励搜集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学习。在传统文化课中通过游戏、任务体现工匠精神。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要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途径,以课堂为主,加上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从社会层面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深入感受工匠精神,多渠道开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空间。

2.将工匠精神融入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古代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包括每一座建筑,每一件工艺等。中国工匠精神的精髓也蕴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带领学生亲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参与陶瓷制作,由学生分组完成,并写下感受。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等既包含优秀文化知识又展示职业精神的专题片,引导同学们体会古代匠人和现代匠人所共同的工匠精神。课堂教学是有意识地传授知识,而文化氛围的熏陶则是无意识地影响思维。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能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技能文化周”“技术文化节”等活动,并将其作为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栏、教室、实训室、人文景观等,创设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们时刻浸润在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中,让工匠精神逐渐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3.教学中融入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工匠精神,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比如,先秦的青铜器,兵马俑,青花瓷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容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了解。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展示这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其背后的故事,感受匠人的执着与追求。近几年,一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影视作品的出现,让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与传播,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通过传承人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了解传统工艺,解读工匠们的精神追求。教师以分析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验每一件作品的制作和修复过程,通过学生讨论,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工匠精神,体会传承人的不易。比如,带领学生访问皮影的传承者,听传承人讲述皮影的历史故事和传承经历。位于宣城市水东镇的“皖南皮影博物馆”,是皮影第九代唯一传承人何泽华用自建房屋改造而成,尽管房内陈列简陋,但却收藏着万余件皮影。皮影的制作流程相当复杂,制作皮影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足够的热爱。通过非遗人的讲述,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承人们令人敬佩的匠人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领悟其中的道理和内涵,也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其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这也是高职院校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培养每个学生优良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在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培养人。学生可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工匠精神体现在中国当前的制造业上,即使技术发展得再优秀,再高明,都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但技术背后的精神是很难被模仿和超越的,这足以体现出精神的重要性,它更像是一种支撑,支撑人们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本文探讨了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思考,今后会在工作中继续打磨、深究。

参考文献:

[1] 田文《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价值与路径研究》,《文存阅刊》2020年第30期。

[2] 杨劲平《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7年第15期。

[3] 杨成军《浅谈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科技风》2019年第18期。

(谭斯宇,1995年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大学本科,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工匠院校精神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光影视界当代工人(2019年16期)2019-10-0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推荐访问:工匠 传统文化 引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