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错误”巧妙转化为教学资源

时间:2023-07-16 0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曹海霞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难免有过与“错误”相逢或者擦肩而过的经历。出错的原因可能是知识储备不够,可能是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也可能是观念出现偏差……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用害怕出错,应在出错时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错误的不同类型和出错的原因,因势利导,将“错误”转化成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将“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

一、追溯错因,及时纠错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短板,出现认知错误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的作用是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纠正错误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但是,允许出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置“错”于不顾,任其自由发展,而是要敢于直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敢于承认自己的教学并不完美或者学生的表现并不够好,然后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我们要追本溯源,找到其出错的具体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其增补相关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初读作品,竟然认为正处于人生低谷、失意之中的词人苏轼所怀想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臣诸葛亮。教师在大感意外的同时,应按捺住内心的焦虑,先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找到他们出错的原因,再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学生解释道:“词作中的‘羽扇纶巾明显是儒生的打扮,而影视作品中诸葛亮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导致我一看到‘羽扇纶巾就会联想到他。”学生犯的是知识性的错误。对此,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了解正史中与周瑜相关的资料,看看其他人对周瑜的评价,如“性度恢廓”“实奇才也”“王佐之资”“世间豪杰英雄,江左风流美丈夫”等。接着,展示《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的剧照,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人物的穿着打扮。这样,他们就会明白“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是当时儒将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装扮。之后,再为其讲述“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赔了夫人又折兵”等典故,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周瑜的了解。最后,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尝试让学生体会苏轼当时的心情,思考苏轼钦慕周瑜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细致地研读文本,避免再犯此类错误。

又如,在学习《赤壁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人物的言与行感受其“乐——悲——喜”的情感变化。但是,对于文中的“客”,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作者写客人,完全是为了衬托自己,属于文人的自我陶醉;
有的認为写客人完全是多余的,可以不写;
还有的认为客人是作者的“分身”,能替作者说出自己不方便说出口的话。对此,教师并没有急着去纠正,而是鼓励他们深入研读文本,并尝试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其出错的原因,引导他们辩证地思考问题。在研读文章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新的发现:从泛舟同游到倚歌而和,再到枕藉而眠,很明显,主与客情意相投,是友人,是知己,不存在衬托之说。如果删去文中与客相关的部分,文章的内容就会显得太过单薄,且缺少层次感。主客问答的形式早已有之,主与客通过交谈呈现出的不同观点,恰恰使文章富有理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主客问答”类的文章,引导他们把握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将错就错”,提供机会

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还要在

教学中找寻合适的机会,有意“犯错”,进而“将错就错”,以此为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这样做并非故意刁难学生,而是想以此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期待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能自己去发现错误、获得真知。

比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用投影仪 展示导学案上的内容,并有意将“故都的秋”写成“古 都的秋”或者“北平的秋”。有的学生发现了这一问 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能不能把文章的题 目改成“古都的秋”或“北平的秋”。有的学生指出,“北平”就是一个地名,不具有感情色彩,没有什么感 染力,而“故”和“古”虽然都有旧的、年代久远的意思,但是相比而言,“故”有更多的人情味儿在里面,能让 人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池鱼思故渊”等诗 词名句。在这一环节,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对“故”展开联想,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教师曾把“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菽”故意 念成“椒”。学生先是在下面窃窃私语,之后终于忍不 住脱口而出:“老师,您读错了。”教师故意说道:“‘菽与‘椒都属草木科,这不是差不多嘛!”见此情况,学 生不依不饶,拿来课本,指出此标题引用了毛**诗 词中的原句,不能随意更改字词的读音。此外,有的 学生还指出,应当把副标题“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袁隆平”补上。因为副标题既点明了文章所写 的主要对象,又突出了袁隆平院士的成就。教师立即 “改正”错误,并和学生一起探究主副标题的特点和作 用。

再如,在示范朗读《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教师 故意将“必浚其泉源”读成“必浚其源泉”。有的学生 听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个小错误,并认真分析。“泉源”中的“泉”是修饰语,“源”是中心语。“泉源”是指泉水 的源头,引申为事物产生的原因。而“源泉”中的“源”是修饰语,“泉”是中心语。“源泉”则是源头流出的泉 水,引申为事情发生的根源。上句“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的“根本”二字与此句中的“泉源”相互照应。教师故意犯错,意在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泉源”和“源 泉”的区别,提升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教与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激励和引导学生探寻错因,纠正错误,不断增强其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纠正错误泉源副标题杜泉源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5期)2021-10-28奔涌吧!泉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1年12期)2021-03-23春分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2期)2018-05-10从错误中学习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2018年2期)2018-04-11错误也有美丽时,成功孕在错误中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7年12期)2017-12-11浅议副标题在写作中的妙处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年44期)2017-11-16试论如何提高中考体育项目训练的有效性求知导刊(2017年10期)2017-06-15浅谈数学中“纠错法”的教学策略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5期)2016-03-16《创业维艰》能源(2015年7期)2015-07-21支付革命能源(2014年3期)2014-03-27

推荐访问:转化为 教学资源 巧妙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