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视角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①——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为例

时间:2023-07-17 19:35:06 来源:网友投稿

李亚子 蒋大成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跨学科实践”规定为课程内容,包括“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和“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部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型、设计型、调查型等综合实践内容与上述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但因安排在一章的结尾处,未能引起一些教师的足够重视。“跨学科实践”淡化知识结构,重视实践创新,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多数是一章知识的高度综合,却又不是简单的知识整合,而是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单元视角的跨学科实践的教学模式。

《声现象》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的第一章,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起始章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本章涉及声音是什么、乐音的特性、噪声及其控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等知识,在每一节中均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解释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中。如在“噪声”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感觉没什么好教的,把几种阻隔噪声的方法告诉学生,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核心素养的提升。本章最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正是本章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跨学科实践的初步尝试。学生在观察噪声来源时,能体会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隔声的必要性,通过挑选合适声源,运用实验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方式,通过设计阻隔声音传播的方案,掌握防治噪声的方法,结合探究结论学会选择隔声材料。在教学中不再过分关注知识本身,而是关注日常生活现象,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材料的方法,比较材料隔声性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论证自己所提出的建议的合理性。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了解“比较”的基本流程和规范。教材中建议利用鞋盒和闹钟作为主要活动器材,用来比较棉花、棉布、报纸、锡箔纸、塑料袋、报纸的隔声性能(图1)。在实验设计环节提供了如下方案:从声源处逐渐远离,直至刚好听不到声音,记录此时人与声源距离。该方案基于学生生活经验,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物品作为隔声材料,切合初二学生的思维水平。但是这种探究模式难以体现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与章节内容衔接方面存在不足,此时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为薄弱,思维容易受到教材的束缚。其实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在任务驱动下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小组协作设计活动方案,在实验探究中不断优化方案。此类课型的设计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可不拘泥于教材,体现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图1

3.1 拍摄噪声相关照片,从社会走向物理

为加深学生对噪声知识的理解,了解比较不同材料隔音性能的意义,课前布置学生拍摄生活中与噪声相关的照片。如图2所示,学生在拍摄广场舞时切身感受到了噪声的危害,通过在显示屏前观察声音强度的变化,对不同响度的声音有了深切的感官体验,了解了噪声的减弱方法。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是从社会走向物理的过程,也是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感悟实践活动的意义。

图2

3.2 课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

“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活动应跳出空间的局限,让学生深度参与,拥有更多自主权。可以提前一周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家靠得比较近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分工协作,并以视频的方式记录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展示汇报,其他同学点评。考虑到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主实践活动,为了规范操作要求和活动流程,教师可以事先提供一张活动记录表,要求学生记录活动过程(表1)。从收集的视频来看,大部分同学的方案设计借鉴了教材提供的思路,用不同材料包裹声源,听声音响度大小,或比较逐渐远离声源至听不见声音时的距离。小组选择的声源种类多样,有手机、闹钟、音响、音乐盒等,隔音材料也多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衣服、报纸、海绵、毛巾等。在课堂交流展示环节,各小组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同时提出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如在研究包裹材料的因素时响度接近,人耳难以区分,另外材料的厚度和松紧程度也很难做到一致。

表1

3.3 师生互动,优化方案

针对各小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在展示交流中,重点讨论实验方案的优化。课前准备一个泡沫盒,并将其分成两个区域(图3),左侧放置声源,右侧填充不同隔音材料,这里不限于固体材料,对于液体也可进行探究,如用塑料袋装好水放进泡沫盒内,填满右侧空间即可控制材料的厚度相同。简单介绍之后,笔者问学生:“如何去听声源发出的声音?”这是活动探究的核心,也是有别于教材实验设计的关键所在。泡沫盒右侧开有一个小孔,学生大都能想到贴住小孔去听,但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自制了一种特殊的“听诊器”(图4),将羽毛球桶塞进小孔内去听,仅可听到通过泡沫盒内右侧材料传来的声音,且声音较清晰,便于比较。

图3

图4

3.4 亲身体验,完善方案

图5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探究思路逐渐清晰,如通过羽毛球桶听不同材料传播过来声音的响度大小,声音越大说明隔音性能越弱,反之亦然。由于教室里有多组实验同时进行,声源的选择是有讲究的,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音乐盒芯片和计时器(图5),由学生自主选用,计时器的声音较小且振动有规律,小组之间不易形成干扰,更合适作为声源。为减小声源通过空气和底部泡沫盒传播对实验的影响,在其底部和上端各放置一块海绵,让声音主要通过隔音材料传播。在选择隔音材料时,教师提供了海绵、泡沫、纸板、塑料袋、水,学生首先根据生活经验对材料的隔音性能排序,再进行实验探究。其中水的隔音效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大都认为它的隔音性能最差,但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其隔音效果最好,隔音效果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水、海绵、纸板、泡沫、塑料袋。

图6

通过此次探究活动,学生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初步习得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比较材料隔声性能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不妨将其糅合在新课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如在响度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材重点介绍了响度与振幅有关,我们可将问题开放化,提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减小人耳听到的声音响度?学生会想到远离声源或使用隔音材料,自然引出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也将噪声防治融入其中。这样更能从单元视角审视知识之间的关联,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另外,在听通过不同材料传播过来的声音大小时,有些声音的响度接近,人耳难以区分,可以借助分贝仪去“听”(图6),根据直观的数字显示,隔声效果一目了然。

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结合教材特色,尝试从单元视角架构跨学科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单元层面把握整体结构,结合具体章节内容展开实践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响度隔声声源虚拟声源定位的等效源近场声全息算法舰船科学技术(2022年11期)2022-07-15常用楼板隔声材料的撞击声隔声性能测试分析绿色建筑(2021年1期)2021-07-19高速动车组蜂窝复合板隔声特性试验研究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一种隔声软帘的研制及应用中国环保产业(2019年10期)2019-11-21基于GCC-nearest时延估计的室内声源定位电子制作(2019年23期)2019-02-23响度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中的应用中国传媒科技(2018年6期)2018-07-25响度控制技术在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应用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5期)2017-08-07运用内积相关性结合迭代相减识别两点声源噪声与振动控制(2016年5期)2016-11-09台内音频响度控制方式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5期)2016-01-16力-声互易在水下声源强度测量中的应用舰船科学技术(2015年8期)2015-02-27

推荐访问:跨学科 为例 实践活动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