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路径研究——以湘粤两省为例

时间:2023-07-26 17: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 蕾

(中山大学 新华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在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中,我们不难感知文化力量的促动。人类文化在超越生物性融于社会性的积累和提升过程中,始于人类野蛮时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追寻纯粹的肉体力量和灵魂自由的体育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其蕴含的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和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素养、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城市发展建设有着密切的联动效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精神文化水平的基础条件”。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首次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纳入其中,这充分体现出体育已经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2]。新时代体育必须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拉动人类的全面发展,推进竞技、群体、文化的全面进步。高校体育文化是培育人的身体与思想的价值体系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资源,肩负着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正民办高校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得到了同步提升,从物质到制度,从制度到精神,并付诸实践与深化。湖南、广东作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圈的两大省,对其两地民办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结合两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论证新时代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与改革路径的构建,对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湘粤两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湖南、广东9所民办高校体育部门管理者、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2份,通过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1 民办高校体育文化中客观实体物质要素调查

高校体育物质要素作为文化的实体层面,又称物质文化,包括凝结体育文化特质的各种物质产品[3],直接体现着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的实力与水平,主要涵盖了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体育宣传设施、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在对湘粤两地民办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调查中得知,体育场地设施中篮球场、足球场、综合体育馆是每所学校均建设并具备的场地设施,同时配备有排球场、羽毛球场的学校为87.1%和77.8%,有网球场和游泳池的分别为66.7%和55.6%。但据对民办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能否满足基本教学和学生运动需要的调查表明,仅有10.1%的高校能够满足,45.2%的基本满足,33.5%的不能满足,11.2%的严重不足。在对校园体育宣传设施的调查中显示,设有体育风采宣传栏的学校为56%,比较而言体育雕塑和文化广场的建设相对较少仅为21%。在对校园体育健康咨询处和图书馆体育书籍、期刊的调查显示,单独设有体育健康咨询处的仅有1所学校;
学校图书馆相关体育书籍、期刊的配备相对较好藏书量较多的为31%,一般的为50%,较少的为19%。由此可知,湘粤两地民办高校各项目体育场地基础建设较全面,但大部分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师生的运动需要。场地设施不足是影响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民办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发展的短板,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迫切需要的。而体育宣传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标志,是宣传体育信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窗口;
体育健康咨询则对于引导和监督学生健康、合理的参与体育运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完善体育宣传设施,增设体育健康咨询处也是亟须待治的。

2.2 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理念及制度建设研究

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中间层,衔接着体育的物质基础与文化精髓[4],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有效保障。新时代,为了迎合体育文化创新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对接需求,不断被流入的外来文化,冲击着高校体育文化原有的传统性与主流性,甚至引发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观念与制度建设的异化现象。对两地民办高校体育制度建设的调查显示,各校均有实施《体育教师工作守则与管理条例》、《场地器材管理条例》、《体育课堂常规制度》、《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体育课堂规范制度》,其中制订并实施体育管理教师工作守则与管理条例但不完善的民办高校的为33%,场地器材管理条例不完善的为21%,严格按照体育工作条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制定并实施体育课堂常规制度及相关体质测试制度学校所占比例较高,占90%以上。其次,调查结果显示,制订并实施、《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办法》、《运动员守则与管理办法》、《体育竞赛制度》的民办高校均在70%以上,较两地而言广东省民办高校对以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百分比略高于湖南,但均存在同一现象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完善。第三,关于《体育文明规范制度》、《体育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大学生健身指南》等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滞后,比例均低于40%。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在体育教学、体质健康测试等方面制度的宣传与执行力明显高于课外体育锻炼、竞赛等制度。调查同时反映出民办高校虽已基本完成国家对高校体育相关制度的制订,但在部分制度的具体实施上存在脱节现象。

2.3 民办高校学生体育文化价值观与需求特征分析

体育精神文化是人类借助或依托体育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精神产物。研究者们认为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可分解成为三个层次,其核心即体育价值观,其次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师生体育素质,包括体育知识,体育言论,体育道德修养;
再者是师生体育观念的外在表现,即体育风气,包括体育运动、体育竞赛、体育的生活方式[5]。在体育活动的价值认识对民办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调查中得知,98.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健康,其中61.9%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进一步调查显示,80.4%的学生认为体育本身是愉悦身心、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
75%认为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个人自信心和表现力;
72.6%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希望获取的体育知识这一问题有49.6%的学生希望学习体育健身知识,31.4%希望了解塑形瘦身知识,19%希望获得体育比赛知识。在对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价值动机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其后依次为丰富课余生活、应付达标、获得体育项目技术等。就课外体育锻炼而言,69%的学生认为运动兴趣是影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后依次是学校体育教育、同学及家人;
79.4%的学生选择会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参与;
其中每天坚持运动的为11%,每周运动三次以上的为31.6%,每周运动1-2次的为47.2%。由此可见,民办高校体育价值观整体较好,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较全面。但当今社会快节奏、超负荷的学习、生活压力导致亚健康基数急剧增加,人们对于体育与健康关注越来越趋向于现实性,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与自主锻炼意识也随之转变,身心健康需要已逐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需求。

3.1 整合与创新:推动物质文化多元发展

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可感知的物质实体,其蕴涵的文化要素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物质环境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研究者所说: 体育场馆的有无、场馆的建设质量、器材设备的多少等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民办高校在调整优化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建设投入的同时应注重整合校内、外体育文化资源,加强全民健身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渗透,以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两个基本点为主线,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等力量新建和开发具有地方文化与高校特色的体育场管设施, 拉动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实施场馆非营利性开放,提高使用率,在满足学生课内外体育运动需要的同时满足地方人民长期的健康促进与运动需求。民办高校应重视体育宣传设施、体育标识、体育雕塑等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标志性建设,增设以心理健康辅导为主题的体育健康咨询处,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度,促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与完善:助力高校制度文化改革新需要

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体育参与是一种社会化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背景,其中环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可能最大[7]。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制度的合理性与高校体育制度的执行力两个维度[8]。新时代,优化高校体育制度体系,是推动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突破口。民办高校体育制度应根据体育文化创新发展需要,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着力点,规划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建立完善的自身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设立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健全的教学评价与教师奖惩制度,完善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条例、竞赛与运动员管理细则,制定合理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办法和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制度等。深化体育制度改革,实行动态调整,实施扁平化管理,加强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部门的紧密衔接,将体育制度的合理性与执行力落到实处,减少体育制度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不协调、不适应,避免体育制度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通过健全制度体系,落实制度实施从制度文化的层面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

3.3 融合与传承:拓宽高校精神文化价值

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实施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方向的偏差。不同的体育文化相遇,由于各自的价值不同,经常会发生冲突,但也会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正如我国武术与西方体操与拳击,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互排斥与冲突的地方,但在不少地方也有共同和合作的基础。民办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应着力于不同体育文化价值的拓宽,利用其自身独具的意志教育功能,带动广大师生在学会运动技能的同时体会运动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内在修养,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高校体育活动要践行社会服务价值,利用体育赛事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民办高校需开发具有校本特色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品牌性体育课程,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讲座、地方特色传统项目运动会、相关体育文化刊物、体育知识和技能作品展示等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特点的体育活动,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增强校园体育文化获得感与归属感,助推高校体育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民办高校制度体育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学咨询(2021年14期)2021-12-30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辽金历史与考古(2019年0期)2020-01-06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大学(2018年4期)2018-11-29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某些单位的制度杂文选刊(2016年12期)2016-12-09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创新科技(2015年1期)2015-12-24

推荐访问:为例 新时代 文化发展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