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打造劳动课程新样态——秦皇岛市海港区小高庄小学劳动教育掠影

时间:2023-08-02 13: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本刊记者 左秀芳 通讯员 韩艳红

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有的学校在校园开辟“种植园”,鼓励学生体验种植的过程;
有的学校开展清洁与卫生活动,组织学生打扫校园;
有的学校举办烹饪比赛、整理内务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这些都是劳动教育,但是严格来说,有些只能算活动,还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劳动课程。完整的劳动课程应该具有目标、实施、评价等环节,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片段的特色活动层面。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秦皇岛市海港区小高庄小学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种植课程。2021 年春,学校申报的课题“种植课程与小学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实践与研究”遇到了瓶颈,老师们的实践探索呈散点式,缺乏一条明晰的主线,大家都感到非常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校长韩艳红读到秦皇岛市教师发展与教研中心娄卫润主任及其团队编写的《灵动时节·二十四节气探寻之旅》这本书,用她的话来说:“这正如一场及时雨。”

二十四节气课程包含完整的课程环节,做到了“贯穿”与“融合”。在这本书的指导下,小高庄小学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教育资源,在不同节气挖掘农耕资源与不同学科的融合点,探寻种植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将农耕文化转化为课程资源,丰富了新时代劳动课程的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瑰宝,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灵动时节·二十四节气探寻之旅》依据二十四节气历法的规律,设置了“知识窗”“启思苑”“实践场”“交流园”等板块,引领学生参与物候观察及实践体验,通过参观、实践、制作、种植等多种形式,感受、了解、记录和研究二十四节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小高庄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占地800 平方米,分为果木区、蔬菜区、农作物区和种植区,实行班级负责制,中高年级每个班承包一块田地。各班都成立了种植小组、养护小组,从最初的翻土、播种到后来的管理、收获,每班每名学生都全程参与。

立春时节,赵爽老师讲了一节全校公开课,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常见植物的资料,体验做春饼、吃春菜的传统民俗。雨水节气,何浩男老师在数学课上教学生如何记录降水量并制作折线图;
邢丽佳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生豆芽,探究作物的生长与需水量的关系。惊蛰之际,体育老师带领学生来到劳动室,详细介绍锹、锄、钩、耙和农用喷雾器等劳动工具的用途。春分时节,班主任李海朋带着全班学生去植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撒欢儿。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肖宁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地膜覆盖技术,播下香菜、菠菜、小葱、黄瓜等各种菜籽。谷雨来临,孙瑧琳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给作物施肥,探究农作物缺乏氮、磷、钾等元素的种种表现……

老师们鼓励学生开辟家庭种植基地,在自家阳台或田地尝试“无土营养液水培技术”和“亲子快乐种植”。收获的季节,师生一起将种植的韭菜、西葫芦做成包子、饺子等美食,大家共同分享;
师生一起刨白薯、摔花生、挖土豆、掰玉米,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学校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种植知识大比拼、“跳蚤市场”农产品售卖、“我最喜爱的庄稼”摄影展等活动层出不穷。优秀种植课例、植物叶子标本、种植活动微课光盘等为教师提供的劳动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在许多农村学校,因为农耕文化的匮乏,传承多年的二十四节气教育显得苍白单薄,所谓春分、夏至都只是一个名词,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

“劳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长韩艳红介绍说,“我们引导学生随着节气开展活动,不仅教会学生种植的知识与技能,还努力挖掘农耕文化背后的历史底蕴。”

当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校园活动便增添了更多中国色彩。老师们引导学生了解种植农作物的知识及其背后蕴含的农耕文化,以多种方式打开学生认知的大门。学生通过网络、书籍以及与家人交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或谚语,学生几乎人人都能讲几段、说几句。依据校本教材中谷雨节气的“知识窗”这一板块,学校开展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专题报告会,引领学生了解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草长莺飞的三月早春,孩子们扎骨架,做风筝,放风筝;
鲜花烂漫的人间四月天,他们畅游植物园,采集花朵,捕捉昆虫,晒干、风干制作标本;
端午节,孩子们泡糯米、包粽子、系艾绳,用淳朴的中国味道留住美好的童年。

诗社的学生自创儿童诗,把眼中的节气景物定格在一本本诗册上。他们笔下的二十四节气种植之美,充满了童真童趣。艺术节上,五年级学生自编自演了一幕立春“鞭打春牛”的情景剧,表达对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在劳动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化传承薪火绵延。

当教育回归本源,师生方能感悟生命的美丽。辛勤的汗水换来满园绿色,校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果实累累的景象。课间,学生漫步园中,或赞美百花芬芳,或诵读经典文章,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与大自然的美浑然一体。“红领巾种植园”成了校园中最亮丽的一角,成了无声的德育课堂。

劳动课程使学科课堂扩展开来,不再局限于本学科,而是与各个学科相结合。教师们纵向深入探寻,打通学科与种植相连的脉络,开发适于不同学段学科的课程;
横向统筹科学安排,让每一个学段的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都能找到切合自身发展的途径。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科技活动深度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阳光课程”体系,通过美耕课程、践能课程、科技课程三大劳动课程门类,使劳动教育走向跨界融合。以美耕课程为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老师开展了种黄瓜、刨白薯等实践活动;
语文老师在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学生图文并茂,形象地描绘种植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美术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种植基地采撷植物叶片,制作叶贴画,通过绘画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数学老师则带领学生测量土地的长和宽,计算种植面积;
科学课上,学生一起探究化肥对植物的作用,培养“绿色”“有机”的意识;
音乐课上,学生高唱诗社创作的种植歌,将劳动的热情融入每一句歌词,每一段旋律……

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劳动的种子深深播进孩子们心里。他们在科学探究中了解了事物的变化,求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自然生成。在种植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核心概念、音乐知识、实验方法、作文技巧、绘画灵感等,促进了各学科学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培育、管理植物,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更加强烈,责任意识也得到了锻炼。他们记录植物的点滴变化,和家人、同学交流体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一次次集体收获和品尝果实的活动中,学生逐渐懂得了谦让、合作、分享和珍惜。

对种植课程的长期研磨,也推动教师们变得一专多能,博学多才,逐渐形成“五育融合”的育人思维,有效锻炼了教师的课题研究力、课程开发力、课堂融合力。各学科知识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比如在教授四年级“清明播种”这节课时,老师们就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形式,有制订种植活动计划、设计清明种植习俗调查问卷、制作清明春游观察作物计划表等。学生乐此不疲地跟随教师的脚步,学到了春耕的许多知识,品味到学习的乐趣。

劳动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找到支点。以劳动为目标,构建“学科+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
以劳动为路径,构建“劳动+X 育”课程,促进“五育融合”;
以劳动为媒介,构建“生活+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活融合;
以劳动为本体,构建“技术+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技术融合。这些,仍然是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让村里娃在耕与读、学与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中播种希望,收获快乐,给他们的童年涂上最鲜亮的底色;
引领他们感受‘快乐、自然、健康、和谐’的农耕精神,让农耕文化诗意栖居,用劳动教育滋养心灵。”校长韩艳红这样说。

猜你喜欢劳动学科融合【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

推荐访问:劳动课 秦皇岛 劳动教育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