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3-08-27 10:5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万绮雯,郭邵邵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南昌 330006)

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而引发的整体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据统计存活的患者中70%及以上的人均伴有程度不一的肢体功能障碍,不但影响功能恢复,且对患者活动能力及康复进程造成极大影响[1]。目前,临床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多以药物配合康复训练为主,旨在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和改善运动功能,但受个体素质、疾病分型等因素影响,总体疗效并不十分理想[2]。近些年,中医特色护理疗法通过不断的优化、完善,在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用优势不断凸显,中药热奄包及穴位贴敷均属中医特色护理重要组成,前者属于热疗范畴,通过利用热力将庵包中药效挥发作用于患部,从而发挥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通络散寒之功[3];后者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将中草药配成膏、散、丸等不同制剂,敷贴于机体对应穴位及患处,通过药效刺激穴位和药理作用,达到防病或治病目的[4]。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诊的78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58~79岁,平均(64.44±3.79)岁;病程29~87 d,平均(37.28±4.15)d;右侧偏瘫18例,左侧偏瘫21例。试验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58~82岁,平均(64.59±3.85)岁;病程29~90 d,平均(37.40±4.27)d;右侧偏瘫16例,左侧偏瘫23例。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且2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相关诊断[5],并结合磁共振成像、头颅CT证实;初次发病,且伴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视听正常,可执行并理解简单口头指令;知情研究,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有癫痫、精神疾病史;需行血液透析者;患类风湿、骨折等影响肢体运动疾病;重要脏器严重病变者;入选前使用过肌肉松弛、镇静类药物。

1.3 治疗及护理方法

2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包括抗血小板凝聚、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予以相应抗感染、降压、脱水等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1)被动训练:嘱咐患者以患侧卧位、仰卧位、健侧卧位、床上坐位等不同体位实施关节运动,并不间断实行良肢位摆放,3 次·d-1,30 min·次-1。2)主动训练:指导患者行夹腿、屈膝、摆肩、桥式运动、Bobath训练等锻炼躯干肌;待其能下床后,逐步进行坐站位及站立位(重心转移)平衡锻炼,3 次·d-1,30 min·次-1。3)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参照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用健肢肢体辅助患肢肢体完成洗漱、穿衣、进餐、如厕等基本日常生活项目,同时嘱咐患者进行上下台阶、驱动轮椅、自行步行等训练,2次·d-1,30 min·次-1。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穴位贴敷干预,取太子参、黄芪、川芎各200 g,怀山药、龟板、麦冬、锁阳、川牛膝各300 g,白术、茯苓各500 g,干姜、肉桂各60 g,将诸药研末加麻油调制,取患侧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肩髃、手三里、涌泉等穴,将药膏敷贴上述穴位并固定,每次敷贴4~6 h,隔天1次。试验组于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合用中药热奄包干预:取吴茱萸、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各15 g,磨碎后加粗盐炒制,后装于蜂巢布袋内,用适当力度在患者患侧髋部、肩部及膝关节等部位顺时针热敷,1次·d-1,10 min·次-1。2组均干预8周。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平衡功能: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6]测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的平衡能力,包含闭眼站立、独立坐、由坐到站、独立站立等14个条目,满分最高56分,分数越高平衡功能则越强。2)运动功能:应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测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运动功能,量表由上、下肢2个维度组成,其中上肢涵盖33个条目,满分最高66分,下肢涵盖17个条目,满分最高34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则越好。3)生活质量:应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8]测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生活质量,涉及语言交流、社会活动、情绪状况等12个维度,共49个条目,满分最高245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则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1 平衡功能比较

干预后,2组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高,且试验组BBS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BBS评分比较 分

2.2 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后,2组上、下肢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高,且试验组上、下肢FMA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FMA评分比较 分

2.3 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2组SS-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高,且试验组SS-QOL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SS-QOL评分比较 分

中风是进展迅速且突发的脑出血性或脑缺血性疾病,偏瘫是其常见神经系统后遗症,轻者肌力减弱,重者完全瘫痪,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对其康复进程、生活质量均构成严重影响。现阶段,康复锻炼作为患者康复期有效干预手段,虽对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其干预周期较长,且维持时间短,致使诸多患者依从性不佳,整体干预效果令人不满意[9]。

中风后偏瘫属中医中“筋病”“痉证”等范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为其病理基础,加之瘀、痰等病理产物阻于脉络,致气血运行失和,邪客经筋,终致关节屈伸不利[10]。故干预应以益气活血、调整阴阳、化瘀通络为原则。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BBS、FMA评分(上、下肢)均显著增高,提示中药热奄包与穴位贴敷联用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分析原因在于,穴位敷贴中太子参、怀山药、白术可益气生津;黄芪可益气固表、强筋健骨、通脉活血;川芎可止痛、化瘀、活血;龟板可补肾健骨、滋阴养血;麦冬、锁阳可益精血、补肾阳、活血养血;川牛膝、干姜、肉桂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通经,全方合用共达益气活血、强筋健骨、通络止痛之功。加之本研究所选合谷、手三里穴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足三里可通络除痹、益气健脾;阳陵泉、肩髃可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涌泉穴可醒神开窍、养阴补肾,通过药膏与穴位互相作用,可激发经络之气,纠正脏腑偏衰或偏盛,改善气血运行,进而调和阴阳,加快肢体功能恢复[11];同时药效经皮吸收能通过经络介导直达病所,发挥消炎、镇痛、解痉等功效,进而利于调节机体病理状态,改善平衡及运动功能。中药热奄包中丹参有活血、生新、祛瘀之功,配伍当归、川芎、红花可化瘀止痛,促使气血平和、经络通畅;赤芍可活血、养血,加以吴茱萸可散寒止痛、疏肝下气而祛风,全方合用祛邪而不伤正,兼具活血化瘀的同时可补气养血。现代研究[12]表明,中药热奄包能通过温热效应扩张毛细血管,加快局部血运,促进代谢,使患肢获得充足的神经及血液供给,进而缓解关节及肌肉紧张度,减轻肌肉张力;同时在药力、热力协同作用下,可使药效经皮吸收直达皮肤肌肉组织,并作用于患肢僵硬及痉挛部位,促使局部炎症及致痛介质消散,继而调节局部肌肉及神经兴奋性,加快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试验组SS-QOL评分比对照组更高,提示中药热奄包与穴位贴敷联用可提高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结果可能与中药热奄包、穴位贴敷联合可达协同作用有关,二者合用能进一步加快机体血液循环,增强关节、肌肉能量代谢,进而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药热奄包、穴位贴敷联合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偏瘫中风活血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19期)2021-11-20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9期)2016-05-09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湖北体育科技(2016年11期)2016-02-27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10期)2015-12-24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4期)2014-03-01

推荐访问:功能 偏瘫 穴位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