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某道路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方案

时间:2023-08-29 1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韩飞

关键词:大关县;
某道路滑坡;
稳定性评价;
危害性;
治理方案

1 地质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地处大关县木杆乡向阳村,有公路直达,交通较为便利。项目区地处细沙溪冲洪积地貌边缘,细沙溪位于项目区东侧滑坡坡脚,流经方向为从场地边缘南东向到北西方向,细沙溪雨季水量较大,勘查期间水量较小,细沙溪及其支沟大部分河堤已进行支护[1]。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第四系冲洪积层、古生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勘查区地质构造简单,属单斜构造,区内未发现有断层、褶皱构造发育,区域内活动断裂形迹表现为洒渔河断裂。依据结构和强度特征,将项目区内分布的地层划分为土体和岩体两大工程地质类型,结合各地层时代岩性差异、组合的不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工程地质特征的差异,将项目区内出露地层划分为松散土体与岩体两大类。其中,土体根据成因及岩性组合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岩组;
岩体根据岩性、岩体结构及强度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岩组。根据项目区含水介质的不同及地下水赋存形式和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孔隙水和裂隙水两大类。项目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工程建设、耕作及道路建设等,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较强烈。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滑坡发育形态与结构特征

滑坡处地形现为自然缓坡,坡度在20°~40°。根据滑坡形态,滑坡表层主要由人工堆积填土形成,坡体形态整体呈上陡下缓的缓坡状,坡体上部后缘5.00~10.00 m坡度为30°~40°,出露岩性主要为人工堆积杂填土及冲洪积粘土;
坡体中下部坡度为20°~30°,坡体中部较缓,出露岩性主要为人工堆积杂填土。坡体平面走向大致呈东—西向。坡宽60.00 m,坡向105°,滑坡长107.00 m。坡顶后缘为道路,最大标高1 194.85 m。坡脚前缘为细沙溪沟谷,当前该段未治理,标高1 163.67 m,滑坡最大高差31.18 m。受降雨入渗及坡顶人类工程振动影响,该段滑坡中易发生滑动破坏,对坡顶建筑、道路及来往车辆影响较大[2]。

滑坡整体平均坡度约35°,后缘高4.00~8.00 m,受滑坡拉裂作用,坡顶道路局部临空,岩性为填土及粘土,边坡为顺向坡,受坡体滑动作用,拉裂缝发育,坡面左右两侧拉裂缝宽10.0~15.0 cm,后缘呈多级拉裂缝,拉裂缝宽10.0~30.0 cm(该裂缝经初步回填处理,现状不明显),坡体被切割成条状结构,结构破碎,滑坡体厚4.00~8.00 m。滑坡体体积为107×55×6=35 310 m3,属小型滑坡。该滑坡现处于蠕动阶段后期,前缘滑动堵塞细沙溪河道,后缘拉裂道路及民房基础,随着雨季来临,随时会进入滑动期,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威胁对象为坡顶道路、民房及过往工程车辆,阻碍工程进度,后果严重,危险性较大[2]。

据勘查资料,该滑坡坡体上部为第四系堆积填土及粘土,主要组分为碎石土及粘土,松散—稍密,稍湿,厚6.00~17.00 m;
下部为中风化灰岩,风化较强烈,裂隙较发育。经现场调查,该滑坡现主要为浅层人工堆积填土滑坡,中下部由于工程弃土不合理堆载引发滑坡后,对上部坡体形成进一步牵引式滑动,现趋于较稳定,但在坡顶车辆动荷载及雨水作用下可能进一步发生滑坡。

2.2 坡体水文地质特征

组成坡体的主要物质为透水不含水的填土及粘土,在自然条件下,大气降水是滑坡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3]。粘土具有较弱的渗透性,上层填土下渗的雨水极易在粘土表层形成上层滞水,并形成软弱结构面,往往成为滑坡、垮塌发生的主要动力作用之一。

2.3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建议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结合试验成果及反算结果,在经验类比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如表1所示。

3 形成条件及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该滑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3.1 地形地貌

区内滑坡发育区位于大关县北部,属构造剥蚀斜坡地貌,是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段。据调查,项目区滑坡坡高约32.00 m,前缘坡度在20°~30°,后缘坡度在30°~50°,具备不利于其稳定的临空条件,坡顶为居民房及国道,动静荷载加剧了坡体不稳定性,坡体断面呈上陡下缓的阶台状。适宜的坡度和一定的高差是导致滑坡失稳破坏的基本条件,为滑坡的变形破坏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2 地层岩性

根据勘查,组成滑坡坡体的物质以人工堆积碎石土和粘土为主。其中,填土以碎石土为主,厚3.00~8.00 m,结构松散,自身稳定性较差,且利于水力入渗软化。粘土层稍密,湿,可塑,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中等,摇震反应中等,遇水软化膨胀,失水收缩干裂,属冲洪积成因。土体结构稍密,在雨水侵蚀作用下极易软化拉裂滑动。

上述组成坡体的土体易在水力侵蚀、软化作用下发生结构变化,出现松动、垮塌现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变形破坏。坡体表层新近堆积填土层自身结构较为松散,组分多样,在自重及载荷作用下,极易变形破坏。

3.3 降水及地下水

水是滑坡变形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其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降低土的抗剪强度,增加重度,使坡体变形失稳产生滑坡或垮塌。

年平均降雨量为995.8 mm,2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为145.8 mm,雨季(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易形成洪涝灾害。滑坡发育区上部为居民房及国道,建筑和路面积水、生活用水、降水易汇流形成地表股状漫流,进而冲蚀、软化坡体,降低其稳定性。

滑坡内地下水位较高,位于填土及粘土界面以上,雨季坡体大量水体入渗进一步降低了软弱滑动面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坡体失稳产生滑坡。

3.4 人类工程活动

本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程度较高,大量填土在坡体无序堆积,在自身应力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失稳变形。

综上所述,项目区滑坡威胁对象分布集中,险情较大,需尽快治理。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依据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定特征,结合滑坡发育特征和坡体各部位变形迹象以及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考虑灾情、险情、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对其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得到坡体特征:滑坡后缘临空,坡度在30°~40°,坡高31.18 m,坡体物质组成为杂填土、冲洪积粘土,坡面表层土体结构较松散,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裂隙较发育或存在软弱结构面,坡体中部局部存在积水地形,坡脚为细沙溪径流,整体欠稳定。

区内滑坡坡面受人为改造以至于起伏不一,变形破坏方式主要为垮塌、滑塌,发生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坡度和坡高超过了岩土体所能保持的稳定角,即安息角;
二是坡脚开挖后,临空面部位应力相对集中,变形破坏为自身应力释放;
三是坡顶建筑物增加了坡体上部荷载,加大了下滑力;
四是其变形破坏受自身软弱结构面控制。

受坡顶荷载及坡面填土加载影响,该滑坡坡体以陡坎—陡坡状产出;
坡面堆载后土体松散,拉裂缝发育,起伏不定,易形成积水和渗水现象;
坡脚径流侵蚀。综上所述,该滑坡组成坡体的土体自身稳定性较差,且存在构筑物坡顶载荷,在地震、地表水、强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局部发生垮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局部累进性破坏势必影响坡体整体的稳定性。

滑坡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1)滑坡中下部表地层为厚度较大的填土,结构松散且地下水位较高,位于下部粘土界面之上,填土与粘土之间的界面极易形成滑动面,引发滑坡的可能性较大,下部粘土层呈层状结构且埋深较大,与下部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形成滑坡的可能性小;
(2)滑坡上部后缘现临空面较大且坡顶动荷载明显,在暴雨工况下易形成填土层及下部粘土层切层滑动。因此,综合分析认为其欠稳定。

4.2 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

根据实地调查和勘探点资料,结合滑坡的分布发育特征,选取具代表性的断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按照上述方法,对3种工况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依据GB/T 32864—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12.4.6条稳定性划分标准:稳定系数F<1.00为不稳定,1.00≤F<1.05为欠稳定,1.05≤F<1.15为基本稳定,F≥1.15为稳定,对计算结果进行判定。

根据表2判定,该滑坡上部在自重、地震及暴雨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中下部在自重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综合判断滑坡稳定性为不稳定。

4.3 稳定性综合评价

根据坡体形态和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并根据其结果进行稳定性综合评价。根据计算结果,项目区滑坡上部在天然、地震、暴雨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中下部在自重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发生大规模滑坡的可能性较小,但滑坡上部形成小规模滑坡、垮塌等危害的可能性较大,进而诱发坡顶土体大规模垮塌、滑动。项目区滑坡总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采取措施进行支护。

5 危害性与危险性分析

综合判定项目区滑坡稳定性为不稳定。由于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众多,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触发下或随变形的发展累进,尤其是在坡顶一带存在降水汇流入渗作用,发生再次垮塌、滑塌的可能性大,潜在的险情较大。

滑坡在外在因素影响下再次垮塌或局部滑塌,其滑动破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滑塌堆积于坡脚,阻断细沙溪河流,形成堰塞湖;
二是坡顶拉裂,破坏坡顶房屋、道路。

根据对滑坡的稳定性判定结果和发展趋势分析,结合对其覆盖、拉裂坡坏范围建筑物、人员的摸底统计,滑坡威胁坡顶3栋居民房、213国道及过往车辆的安全,威胁坡脚细沙溪的安全。潜在威胁人数为居民15人左右,潜在资产损失大于500万元。

根据对区内滑坡变形机制的分析,认为其危害方式主要为拉裂坡顶道路、建筑和堵塞坡脚河流形成堰塞湖、侵占土地资源。依据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分级标准判断,其规模为中型。

6 治理方案建议

根据区内滑坡的分布发育特征、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危害对象、危害方式以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充分考虑治理工程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因素,并结合业主规划提出的治理方案建议,本次治理拟采用坡体防护与截排水相结合的方案,主要治理措施包括坡脚挡墙支护、坡面清理结合排水措施、坡体中上部采用抗滑桩及检测预警等。

6.1 擋墙支护

对区内滑坡的治理,首先可考虑采用本区类似地质灾害治理中常用的坡脚挡墙支护措施,稳固坡脚,防止坡脚水流侵蚀,同时,还可有效杜绝坡脚进一步滑动。挡墙布置依据坡脚邻水沿线对部分段河床轻微改道,使挡墙总体顺直、美观。该治理措施在本区类似地质灾害治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采用浆砌石结构,施工用块石、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较为低廉,在技术、经济上均合理可行,且施工简单,效果明显。

6.2 坡面整理及截排水工程

滑坡区坡面地形起伏较复杂,拉裂缝发育,坡面集水面积较大,地形地貌条件利于降水的汇集。降水形成的水流沿坡面汇集漫流至滑坡,易弱化斜坡岩土体力学性质,诱发斜坡失稳变形。因此,建议对坡面中下部进行整理,使整体坡降小于20%,然后在坡面依地形条件修建截排水工程,减少坡面汇流渗入坡体的水量,减轻坡面汇流对滑坡的影响。

6.3 抗滑桩

根据整平方案,坡体中上部紧邻213国道及居民房,属滑坡后缘部位,当前滑坡后缘落差较大,坡体较陡,坡顶存在建房与车辆加载和地表汇水入渗现象。后缘陡坎高4.00~8.00 m,宽35.00 m,存在不利于坡体后缘稳定的临空面,整体稳定性差,存在进一步拉裂滑动的可能。治理工程设计可在临近道路的坡面设置抗滑桩工程进行支护,桩后夯填至路面标高,实现稳固坡顶的目的。

6.4 监测工程

区内滑坡稳定性为不稳定,险情、规模均为中型,威胁区人员、构筑物分布密集。本治理工程筹建期及建设期较长,为避免在工程运营期间滑坡对项目区人员、财产造成危害,需与当地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在滑坡威胁区视天气雨晴情况进行巡视,及时预报地质灾害,一旦出现险情,应立即撤离人员至安全地段。

6.5 管理和维护

加强滑坡区的管理和维护是保证其长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内容有:(1)及时修补毁坏的工程物,及时清理排水沟和排水孔等设施中的堵塞物,保证防治工程正常发挥作用;
(2)及时制止各种不利于滑坡稳定的乱挖乱建和乱排乱倒行为;
(3)发现新的裂缝时要及时夯实回填;
(4)通过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防止不合理工程活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7 结语

滑坡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填土、粘土及灰岩。勘查区发育1处滑坡,滑坡总长107.00 m,坡高31.18 m,坡体物质组成为填土、粘土及灰岩。通过稳定性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认为该滑坡稳定性为不稳定。针对滑坡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坡面清理结合截排水渠、坡脚挡墙支挡、坡面中上部抗滑桩防护、监测预报、工程管理等相结合的方案建议。

猜你喜欢治理方案大关县危害性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性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河南丹江口库区滑坡危害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矿产勘查(2020年3期)2020-12-28废旧电池浸出液对铜钱草危害性的研究生物学通报(2020年10期)2020-08-13浅析大关县大棚蔬菜的发展与对策农业与技术(2017年6期)2017-04-21某黄土公路隧道病害分析及治理方案之得失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15期)2016-12-27工业污废水处理分析及治理科学与财富(2016年29期)2016-12-27雾霾现象对我国造成经济损失分析和治理方案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背篼图书馆小康(2016年22期)2016-09-10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新闻传播(2016年22期)2016-07-12大关县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推荐访问:大关县 稳定性 滑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