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督导案例【四篇】

时间:2022-04-14 17:20:02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人类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心理: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咨询督导案例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心理咨询督导案例4篇

第一篇: 心理咨询督导案例

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一例老年人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

分析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单位:

一例老年人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

分析报告

姓名:

单位:

摘要:求助者是一名老年人,因对退休后的生活状况不满而导致其出现情绪低落,易怒。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调整认知观念,缓解情绪方面的困扰;以及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想法,学会与人沟通进而改善其生活状况。经过3次咨询,求助者能客观看待自身问题,其情绪基本好转,咨询效果明显。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55岁,中专学历,已退休,退休前为一名小学的图书管理员,配偶健在,育有一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性格偏内向,一直不擅长与人交往,朋友不多。经详细询问,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亦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抑郁自测量表(SDS)标准总分55分, 提示为轻度抑郁。焦虑自测量表(SAS)标准总分57分,提示为轻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自退休后的一个多月来,时常感到情绪低落、郁闷,甚至怨恨自己,觉得自己无用,生活无味。在家人陪同下前来求助。

个人陈述:从小学习一直中等偏上,在班里很文静有点内向,但总的来说,与同学关系处理得都不错。中专毕业后,在当地成为了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这个职业,因为与学生在一起可以唱歌、跳舞,让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很开心很快乐也很充实,同时喜欢学生们,也倍受学生们的喜欢。随着教育的改革及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王某退居二线,在学校图书馆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充实快乐,但是认真负责的个性也让她将工作做的井井有条,深受学生的喜爱。除了工作,家庭很和睦,尽力做好妈妈、妻子的角色,和老伴及子女的感情很好。所以,自己因为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感到很知足很欣慰。可是现在,也就是退休后,感觉那种满足感不见了,开始抱怨了,天天在家做做家务,带带孙子等等一些生活琐事,觉得无聊枯燥、没多大意思,这还不止,儿子和媳妇觉得所干的事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问过是否愿意天天这样过,越加感觉生活不属于自己的。人老了,注意力没以前集中了,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了,真是觉得老大不中用。最近一个月来,情绪郁闷,有时想哭,容易对老伴发怒,但不对别人发怒;睡眠和饮食和以前差不多,较好,只是比以前更易疲劳了。于是来咨询,希望自己能得到帮助,解决自己的烦恼。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结果:求助者外观慈祥,着装整洁,说话声音低缓但谈吐清晰,行为举止得当;与来访者谈到家庭和将来的问题时,表现出情绪低落,忧虑重重,满心怨恨,时而拭泪;但思维清晰,意识状态良好,表达完整,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无躯体症状,无泛化现象,无退缩行为,无幻觉及妄想。

求助者亲友反映:通过对其配偶和孩子的调查,反映求助者和退休前判若两人,唉声叹气,也不笑了,也不爱说话了。近一个月情绪比较低落,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注意力不太集中,记忆力下降。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

求助者既往身体健康,并在近期通过系统体格检查未发现躯体疾病。

从生物因素来看,求助者55岁,处于中老年期,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如感知觉衰退、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也普遍下降。

从社会因素来看,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作息时间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生活圈子的改变,使一些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老年人感到怅然若失,烦躁无措,沉闷抑郁等症状。

从心理因素来看,一方面,求助者存在对退休老年人生命意义的错误认知观念,不能合理地看待老年人的退休问题,导致心理冲突;另一方面,求助者的个性原因,自幼性格内向,不擅于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内心想法压抑,生活单调。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及家族史,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有情绪低落、自我评价偏低,但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杀意念等症;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月;并且生活能够自理,只是人际交往轻微妨碍,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伴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运动性不安等。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心理冲突是常形,有现实生活事件诱发,非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轻微妨碍,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未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持续时间短,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求助者由于退休后生活状况的改变,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情绪低落;

(2)求助者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

(3)求助者不良情绪反应内容未泛化,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

4、诊断

根据以上分析诊断为退休后抑郁情绪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首先,帮助求助者正确、客观地接受老年退休的事实,缓解求助者的抑郁情绪,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正确看待生命意义。

其次,帮助求助者探讨其内心的想法,改善其一生比较被动的处事方式,鼓励其学会与家人沟通,以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学会听从本心本性的想法,不再压抑自己,增强适应退休生活的能力,享受幸福晚年。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确定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本案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由于退休后,才导致了其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求助者本身对事情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认识和评价所引起,如:求助者可能存在对生活事件不正确的认知,如:“身体不如以前了,老了不管用了”,“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感到内疚”;其次,求助者可能存在:“以前的充实和快乐都不见了,我的价值或生命意义应该是从工作中得到体现的”等一些绝对化要求”;再次,求助者可能存在不善于表达内心想法的困扰如:“他们就让我天天呆家里做做家务,带带孙子,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从来没和他们说过这些想法”导致了她内心很压抑,情绪异常。因此,咨询方法可以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以调整认知模式为基础的,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与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可以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

1、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求助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咨询师的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40-45分钟,咨询次数4次。

咨询收费:5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可分为: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的阶段

第一次咨询

时间:2013年7月21日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询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心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通过倾听、共情、以及无条件积极关注,鼓励来访者诉说和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来访者的信任和理解。(3)通过与来访者及其家人的摄入性会谈,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了解了其矛盾心理及求治意愿。(4)做心理测验SDS和SAS;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5)确定咨询目标,介绍咨询方法即认知行为疗法。

(二)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时间: 2013年7月28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正确的认知模式以及不合理信念;帮助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过程:首先,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很认真地列出了自己的许多错误的认识信念;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家庭生活琐事,重新认识自己问题的实质,从深层次上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再次,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回忆自己年轻时所喜欢干的事情或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退休后这些年为家庭所做过的事情,让她重新找回自我价值的体验和快乐,消除求助者认为人老无用的错误理念,打破求助者自我否定的错误思维框架,目的仍然是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再次,通过交谈发现求助者的兴趣爱好、启发与引导求助者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社交娱乐活动,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最后,帮助求助者列出与此次问题有关的容易失望和愤怒的错误认知信念并教会其正确的认知模式;最后,布置作业,即: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思考,目的是为了帮助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参加一项自己力所能及喜欢的娱乐活动。要求求助者能够正确、客观地接受老年人退休的事实,重新领悟人生的意义。

第三次咨询

时间:2013年8月4日

目的:进一步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引导来访者梳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鼓励其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学会与家人沟通,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首先,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对人生经历进行了回顾,认真思考了一些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问题,明白自己现在最想要的生活;求助者参加了老年人娱乐社团,在其中被选为领舞,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从前,找回了那种优越和愉快感。其次,针对求助者提到的一直压抑自己内心想法的这一点,鼓励其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认真梳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与配偶及子女的关系;再次,经与求助者进行商讨与辩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布置咨询作业,即,要求求助者改变一直被动的处事方式,说会对他人说“不行”,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选择告诉家人,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

(三)结束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

时间:2013年8月11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过程:首先,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经过与家人认真地沟通,子女及配偶都尊重了她的选择,为能够重新支配自己的时间而开心。求助者的情绪有很大的缓解,显然和初始时的负性情绪有很大不同,属正常反应。其次,在对求助者进行正面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求助者将此次的认识转变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再次,鼓励求助者听从本心本性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事,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余热,使生活丰富多彩。最后,心理测验:做SAS测验和SDS测验,标准总分分别为44分、33分,基本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估

求助者自述自己能正确地看待老年退休的问题,并接受这一事实;学会与家人沟通,将自己的想法与人分享,并积极投入到老年生活中去从中能够娱乐自己,已达到预期目标。

2、咨询师的评估

经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咨询的近期目标基本已经达到。求助者的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基本改变,对老年人生活和生命意义有了较为理性的认知;并学会了主动的处事方式,更多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3、心理测验评估

咨询结束阶段的心理测验评估中,求助者的SAS测验得分为44分,说明焦虑情绪基本缓解。SDS测验得分33分,说明抑郁情绪缓解。各测验结果均已达到中国正常人常摸以下,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二篇: 心理咨询督导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

张婷

咨询时间:2006年11月2日

咨询师:张婷

咨询次数:6次

咨询方式:晤谈

结案时间:2006年12月6日

恐惧症的心理咨询个案

一、求助者基本情况:

刘某,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来访时情绪低落,语言较少,他自诉非常怕狗,为避免来访途中遇到狗,他在同学的陪伴下前来咨询。

二、主诉:

刘某出生于干部家庭,虽是独生子女,但由于父母工作忙,一岁左右被送到农村奶奶家,由奶奶帮忙照顾。由于在农村,绝大部分家庭都养着小动物。奶奶怕他受到小动物的伤害伤害,无法对他父母交代,总是吓唬他,不让他接近小动物。他只有听话,对小动物敬而远之。在他三岁时,远远看见一个小伙伴逗狗玩,不知为何,狗咬了伙伴,由于未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小伙伴因狂犬病不久去世。从此他更不敢接近狗了。远远看到狗,赶紧从另一条路绕开。直到他六岁时被父母接回家读小学,这种情况依然不变。偶尔和父母一起遇到动物,他总要躲开,被父母骂他是胆小鬼,说男孩为什么还怕狗。次数一多,他就不敢与父母一起出去,以免再次被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其它动物的恐惧感逐渐减少,后来完全消失。然而奇怪的是对狗的恐惧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只要看到狗,他就心惊胆战,面色苍白,汗流不止,以至不敢接近养狗的住户。

上小学时,他连玩具狗、图画上的狗也开始害怕,每次看到就全身发抖,脸色发白。时间一长,同学们都知道他的毛病,就和他开玩笑,经常用玩具狗吓唬他,使他上课时不能集中精力,因为他总要东张西望,惟恐有淘气的同学向他扔玩具狗。

上高中时,虽然再无从成心与他开玩笑,逗他了,但他不可能完全回避生活中的“狗”,宣传画的广告,电视,电影中总不免出现狗的形象,每次他见到都浑身紧张,脸色发白,因此一天到晚都很紧张,走路、办事总要警惕狗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学习。

上大学时,由于读的是军校,难免晚上值勤,但学校里有狗,他为了避开狗,每次值勤时都假装生病,坚持不去值勤,但不可能次次生病,轮到他值勤时总是心惊胆战,进而影响了他的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万般无奈下,他就在同学的陪伴下前来咨询。

三、分析诊断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典型的恐惧症,且程度较重,已泛化。具体表现有:(1)有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并伴有身体植物症状;(2)持续时间长,症状在半年以上;(3)以恐惧为主要方面,平时伴有植物神经症;(4)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内在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客观和主观世界和谐统一,可排除严重精神疾病。

具体分析:

首先,求助者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其次,由于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爷爷奶奶虽然很疼爱他,但因怕他受伤害,故比较严厉,不让他接受小动物。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父母由于工作忙,和他疏于沟通交流,没注意对狗的恐惧太深,只是以为小孩子偶尔为之的行为,未加以干预。最后由于童年时小伙伴被狗咬伤,不治身亡,使他恐惧加深。后进一步泛化,连玩具狗、电影电视广告画中的狗形象也怕,同时在看到狗、玩具狗及狗形象时出现面红耳赤,心悸、头晕等植物神经失调症状。

四、咨询与治疗方案:

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

让求助者自由联想回忆幼年时的生活条件和症状产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具体内容,帮助他分析恐惧来源,指出其幼年生活与日后恐惧行为的关系,特别是童年时小伙伴被狗咬伤导致死亡,无形中加深了他对狗的恐惧。父母看到他怕狗不仅不帮助他克服,还骂他胆小,使他的恐惧被压在心里,无法排除。

2、行为主义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首先进行放松训练,然后根据其恐惧等级,进行想象训练。恐惧层次分为:一级为想象狗图画;二级为想象玩具狗;三级为看狗图画;四级为看狗玩具;五级为玩玩具狗;六级为和家人一起看狗;七级为单独看狗;八级为抚摸狗。求助者在开始的想象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恐惧和植物神经反应,后有所减轻。 反复训练后可耐受八级。

3、理性情绪疗法

帮助求助者寻找出认知领悟中非理性观念,如过分恐惧,看见狗图画就害怕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告诉求助者他的恐惧是由认知障碍引起的,可以克服。

4、社会支持系统

与他的家庭取得联系,让其父母在工作间隙与他多交流,获得家庭的支持。

5、森田疗法

在听取求助者叙述后,指出其恐惧感是属于功能性障碍,让他充分体验各种感受,讲解恐惧症的特点和形成的过程,帮助求助者弄清症状的实质,然后介绍森田疗法的治疗要点,要求助者养成“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接受自己的症状。反复使用,并让求助者学习一些著名的格言和比喻,使治疗原则深入人心,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6、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求助者进行系统脱敏和坚持记日记,记录自己日常的行为活动及思想状态,咨询师认真加以批阅,以便给以及时、适应的指导。

五、预后及效果评价

通过六次咨询,求助者很好地认清自己恐惧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幼年早期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小伙伴被狗咬伤不幸致死导致他对狗的过分恐惧,以致泛化到连狗玩具、狗图画都害怕。经治疗,求助者恐惧已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已不再害怕看见狗图画。后来他主动打,称其已可以与狗玩。学习训练已恢复正常,也可以去参与正常的值勤,感觉开心。

点评:造成求助者恐惧的根源主要是早期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和童年时的生活事件及周围人无意的玩笑。这说明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周围人应该多关心他人。

第三篇: 心理咨询督导案例

文:太原米兰阳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李晓清

 

努力地吵架其实是在努力的满足心理需要,你有多努力,事情就有多糟糕!

 

    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如果内心渴望得到什么,我们会主动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就是内心的诉求。而表达的方式对于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当下,确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不同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有的人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就透过主动关心别人,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有的人却是要透过指责别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前者相对来说直接一些,他对你做一些事情,你就很容易知道他需要你向他做同样的事情了。而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含蓄”一些。明明他是需要你对他关注的,但却是用一些伤害人的行为来表现。

 

    我们把前者叫做“正常的”诉求方式,后者叫做是“非正常”的诉求方式。就如一个先生很晚才回家,太太在家担心很长时间了。一到家太太说,你还知道回来啊,在你眼里还有这个家吗?这就是一种指责式的诉求,是属于非正常的模式。对于太太来说内心的需要当然是,我等了一个晚上,你才回来,我内心很委屈,我需要你来安慰我一下。但她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诉求。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表达诉求的方式换一下,那就不一样了。“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啊!我一直为你担心,你应该给我一些安慰”。这样的表达会更容易获得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更容易实现诉求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不是在亲密关系中运用正常的诉求方式,而是每天都在运用非正常的诉求方式。

 

一个女士来到我的诊所,像我诉说他和先生的亲密关系的故事,在这其中表达最多的当属他的先生总是喜欢和他吵架。而且吵架的花样还很多,真是让自己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她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他就不能好好和我说呢?动不动就发脾气,说狠话,本来是很小的事情,结果闹的很大,最后大家都不开心。

 

对太太的诉求,我大概明白了。是因为这两个人来自两种不同的文化家庭,他们在亲密关系上,有着一些区别,一个人运用的是“正常”的诉求模式,而另一个人运用的是“非正常”的诉求模式。

 

两个人的诉求模式不一样,不是亲密关系沟通中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两个人都相互不知道有区别。于是两个人就会觉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两个人的亲密关系还有其他的良好纽带,还好一些,至少在短时间不会因为不开心分开。反之,就会很麻烦,他们有可能因为诉求模式的不同,而相互觉得被伤害。

 

    比如两个人都需要被关心,一个是不说话,生闷气等待对方来关心自己。另一个人把身边的东西摔烂,这两种都是属于非正常的诉求方式。你想想当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说话的就会觉得不可思议,你为什么不可以先不要动,我们冷静一下,另一个就会觉得,你不理睬我就是对我最大惩罚。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诉求的模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是不是匹配或者彼此了解。如果那位太太知道他先生很愤怒的行为,实际上是需要他给与关注和支持,一旦满足了他的需要,他就会停下来了。

 

    我们会看到一些亲密关系很特别的人,他们相互吵架,说一些狠话,甚至对对方侮辱的话,可是不要两天他们在一起搂搂抱抱走过你身边。你心里想这对“狗男女”,怎么会是这样的关系模式呢?这其实就是匹配。

 

    匹配当然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遇到不一样的,甚至对方的诉求方式很“不正常”,我们应该如何办呢?

 

   第一步设法了解,了解对方这种方式的背后是想要什么?心理学上说,没有一种行为会无缘无故的,背后都有心理动机的。就像小孩子哭闹一样,他想要什么呢?为什么他不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而是非要哭呢?

 

    中国人有句俗话:有粉谁不擦在脸上,非要擦在屁股上。就是这样意思了,如果一个人内心有需要,他当然是先用正常的诉求方式来获得,数次未果之后,才可能采取非正常的方式啊。

 

当然,如果你的恋人是这样的,你也不要内疚,他不一定是在你那里习得的这样的诉求模式,有可能是之前的亲密关系中习得的。比如,小孩需要妈妈来拥抱自己,好让自己感受到安全,最开始选择的是用微笑和眼睛示意,有时候也可能伴随呢喃。

 

但小孩子也是很聪明的,这样的正常的诉求行为,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内心需要,他就要调整策略,选择另一种诉求模式了。所以,一些妈妈像我抱怨说他的孩子学到一些“非正常”诉求行为,问我为什么,我就说,你是见证整个过程的人,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吵架、哭闹、冷战、讽刺的语言、挖苦的方式、温情的表示、直接的情感描述,这些都是诉求的表达模式。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服务于内心需要满足的。只是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和预想的事与愿违。

 

    了解了之后,我们才可能理解。这是一个过程,所以说亲密关系需要学习,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去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人来自怎样的家庭,在这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中,如何成为今天这个人的,他的一些我不太了解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模式是什么。了解之后才可能理解,才不会惊慌。一种行为对于你来说是“非正常的”,但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正常的”,所以你需要了解,不然就会伤害自己,更会伤害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理解是建立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当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诉求模式之后,他的诉求模式,即使我不敢苟同,但至少也不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很大冲击了。

 

    你可能会问,那总不能一直这样啊,需要改啊!

 

    是的,当然需要改,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去了解你,即使你的恋人因为在你这里获得某种她的需要,但如果需要满足之后,她还不能适应对于她来说的非正常的诉求模式的话,也会悄然离开的,那将是很可惜的事情。

 

    心理学家发现,运用“非正常”诉求模式,去获得自己内心需要的满足的人,往往都是缺少安全感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人格。

 

害怕被人抛弃,自尊心特脆弱。总是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一旦发现有被别人小看的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采取攻击性行为去捍卫。攻击性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诉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越是这样表现,别人越不理解,就可能把事情弄的更糟糕,以至于后来大家都损伤而告终。

 

在人际关系中,有着自卑的人的潜意识有一个一直坚持的真理,“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他们会在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发现“危险”。一旦找到蛛丝马迹的可疑之处,就开始发起进攻,这时候,在他身边的人只需要说一句话,我不会伤害你,我对你没有危险,就可以了。

 

即使他不相信,但你一直这样说,不会不理智的跟随他焦灼起来,几分钟之后他就会有意识到这样。他会继续回到理性状态,发现自己你不是对他真的不好。这样反复多次,就就会成为他的“安全人物”,被他的潜意识自我放行。他以后和你交往也会逐渐学习到你的“正常模式”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觉得有自卑的人就是不好,一般情况下,自卑性格的人很有正义感,做事情坦荡无私。由于缺少自尊,所以在社会行为中会特别要求自己,对于虚伪的人很看不起。只是在受到不公正的误解之后,不太忍耐自己的委屈,而是用“非正常”的心理诉求模式来表达而已。

 

所以,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好换之分,亲密关系中还是要看匹配。最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她作为你的另一半,或者做你的终身朋友,相互接纳和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站在自身的角度就不能不作为了,要别人因为你而快乐,不要让别人因为你而难受,要作为自身一生的追求!

 

第四篇: 心理咨询督导案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XXX

身份证号:XXXX

所在省市:XXXXXXX

所在单位:XXXXXXX

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XX

摘要:本校初中男学生小峰,多次在全体学生面前受到教师的责罚,内心受到伤害,产生了厌学心态。经过收集小峰的基本资料,与其本人及家人商定了阶段性的治疗目标,主要运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等方法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度心理问题 认知重建法 系统脱敏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小峰,男,16岁,汉族,七年级学生。父母均为初中毕业,在村务农,家庭美好和睦,经济条件在当地居中上水平。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小峰是独生子,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未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八岁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各方面表现都好,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好学生、好孩子。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在升入初中的二个月内我因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兴趣小组和班级板报小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几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因回答不正确被同学嘲笑并老师批评,课间每当同学以此和我开玩笑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脸涨红,心怦怦乱跳。放学后看到老师、同学、或自习时看到课本及作业本时,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怕做不好再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妈妈领我去医院检查,大夫说没什么病,是紧张造成的。我想转学或休学,爸爸妈妈说不用,说找个他们认识的朋友和我谈谈再和老师说说,就没事了,就领我来了。我也想好好学习,但一上课就紧张,在操场上玩还行,挺开心的。希望叔叔帮我,让我见到老师不害怕,最好再和老师说一下,别提问我,我会注意听讲,考试一定能考好。我在小学时成绩都在班级前十名的。

3、观察及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小峰身体和智力发育均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发现,言语流利,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课的事情时,目光低垂,语速变缓,情绪明显焦虑。

家长反映:小峰从小活泼外向,讨人喜欢,小学考试成绩也很好,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几次后,一提起上课就不高兴,试图回避,要求转学或在家自学。特别是近几天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也不像以前一样做完家庭作业后主动找同学玩了,父母看此情况十分不放心,带其到医院检查,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人介绍,来进行心理咨询。希望老师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并帮助他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克服他在班级学习时的恐惧心理。小峰与家长所述情况一致。 

4、评估与诊断

根据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个人感情受挫,情绪不稳定,导致外部环境适应不良,学习成绩下降。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观察以及了解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器质性精神障碍,重症精神病。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被老师批评后引发的情绪不良。 

2、学习适应力不良。 

3、回避态度。 

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求助者16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最好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经历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过度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老师的批评只是对自己的惩罚,同学的嘲笑是对自己的蔑视,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课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同学的态度,改善不良情绪,消除求助者对上课的厌烦,增强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

1、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又称ABC理论,该理论认为:A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事件,B是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C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 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通过发现、挖掘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1、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它的治疗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恐怖症是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情绪紧张,这种刺激与紧张情绪形成条件反射,因而患者一想到这只能够刺激情境就会产生焦虑。所以沃尔帕认为去除焦虑的积极方法就是解除恐怖对象,消除焦虑:当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与焦虑不相符的反应,则能引起焦虑的部分或者全部抑制,从而削弱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就是采用放松的方式,鼓励患者逐渐接近所恐惧的事物,直到消除对该刺激的恐惧感。系统脱敏的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虚弱、直至最终切断刺激物与焦虑的条件联系。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课和与老师、同学接触,内在却是由于对学习环境及过程中某些现象的不正确理解且有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及个性成长问题。另外,求助者目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在咨询开始时,首先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充分接受和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咨询阶段 

(1)分析问题 (第三次咨询)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他产生厌学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 

(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 

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 

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 

反馈咨询作业:小峰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起来,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峰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 

认知重建:帮小峰识别造成害怕上课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求助者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如 “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笑也是正常的,也包含对我的帮助和理解,不是对我本质的评价”,“别人也会犯错误,也会受到批评,也会被别人笑”等。 

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 

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求助者上学过程中感觉厌烦的环节,按各环节的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根据与小峰交谈,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回答老师提问10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求助者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建立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求助者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峰的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峰出现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十一次咨询)

请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自己的成长。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能理解和接受老师和同学以前的做法了,见到老师也不紧张了,上课能注意听讲,不再害怕提问了,还能主动回答问题,下课与同学正常交往、游戏,对咨询效果很满意。 

2、求助者现实表现:开朗大方,情绪稳定,能正常参加各种活动。

3、求助者父母的评估:每次放假回家都很高兴,讲在学校的事。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对咨询效果很满意。

4、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经过咨询后,对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积极的认知;情绪比刚来咨询时有明显改善,达到正常水平;能正常从事学习、娱乐活动;求助者的自我评价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修订版。

推荐访问:督导 心理咨询 案例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