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合及其他

时间:2022-10-22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当烈焰红裙的弗拉明戈舞者,和银翼酷冷的爱尔兰帅哥,相遇于爱尔兰国宝级舞剧《大河之舞》,在飞扬的裙摆中翩翩起舞,会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和谐;

当剧中舞蹈、歌唱与器乐演奏梅花间竹呈现,似乎有意不让舞者专美,几乎没有一刻会虚度失神;

当爱尔兰人远渡重洋去开辟新世界,并且和其他文化共融共通,充满现代工业质感的都市场景及百老汇流行元素,仿佛又将爱尔兰人的故事从一个渺远时空,续写至华灯初上的现代。

正是这些共性的文化表达,实现了爱尔兰踢踏舞的国际化。这部诞生仅有23年的艺术作品中承载着爱尔兰人的血泪史诗,它传承了爱尔兰文化的精髓,却由多种文化融合而成。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成为全球化中各国民族文化所面临的新课题。

《大河之舞》告诉我们,我们在谈论文化传承的时候,必须要谈到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其一是传统文化须与时代同步,当我们将传承理解为固守,文化就已经开始丧失生命力。文化不是僵死的,它需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其活力。在保存文化精髓基础上的吸收就是创新。只有吸收当代的艺术形式、审美趋向、媒介呈现、技术应用、商业运营等新的元素,才能够让年轻人接受、热爱传统。

在“欢乐喜剧人”中,小品开始更多地运用舞台的光影技术,甚至运用多机位拍摄、分镜头叙事等电影手段,以此来适应电视播出,不仅增强了戏剧效果,甚至在改变传统小品的演出模式和欣赏模式。

文化融合,其二是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出去。文化走出去首先要避免被“他者化”。西方对东方的观看,是将东方文化与人民当做“异域风物”(foreign)来对待的。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剖析了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幻想:“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在西方所创造的这种话语中,东方既拥有西方所缺少的东西——灵性、异国情调的浪漫化,与此同时又是衰弱的和败坏的。避免成为“他者”的重要一点就是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并蓄,不仅能够“走出去”,更能“走进去”,获得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你会想到汉字、京剧、功夫?还是孔子、成吉思汗?或者长城、熊猫?这些文化符号是历史的积淀和选择。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但在文化的传播中,尤其在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符号传播往往是单向的,说教式的,往往流于肤浅。因此,文化走出去必须超越符号化,实现文化的自我超越。

文化融合是文化传承的必经之途,也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同样,作为舞台剧,中国的戏剧也开始尝试国际表达、当代表达。

2015年,实验京劇《浮士德》在意大利演出了12场。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魔非、格蕾卿同时出现在京剧的舞台上。博洛尼亚大学研究语言文化的Ardizzoni教授看完演出后表达了对京剧《浮士德》的喜爱:“中国京剧的表演太吸引人了,充满了戏剧张力。整个演出形式多元,融入了很多西方戏剧的元素,非常精彩!”

京剧《浮士德》向我们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相遇,而这个相遇又保持了两方本身的特点和个性。”“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同样是面向年青一代的传统艺术的创新,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文化融合既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国际现代文化的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实现之道。

当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中相遇时,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的奇妙相遇。大幕落下,从“血泊”中爬起来的茅威涛说出最后一句台词:“我已完成我的使命。我的复活只能在此。”

推荐访问:融合 及其他 自信 文化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