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疼痛部位的判断及护理干预

时间:2022-10-24 11:40: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v^xu֡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人员要严格掌握特殊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判断指标,运用多种辅助检查方法判断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强化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及康复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急重症,典型症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然而许多患者在早期典型症状不明显,极易出现误诊或漏诊,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对症治疗,延误病情。临床有研究显示,特殊疼痛部位的进行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不高,不具有较强的致命性,在晚期的心电图等检查中发现异常时可回忆起有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症状。本文将以我院94例特殊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案例,探究诊断判断指标及护理预后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94例特殊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女性45例,男性49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9.28±3.82)岁,所有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将94例患者根据院内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常规护理患者设定为对照组,护理干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每组患者47例,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及病情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患者的特殊疼痛部位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分析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特殊疼痛部位及原因。在预后方面,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内容在加强生理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和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疏导治疗期间的不良情绪,告知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在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针对于心肌梗死导致的肢体活动障碍等,引导患者开展被动和主动练习,针对性制定康复计划,练习训练循序渐进。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时进行院外护理指导,详细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护理的注意事项,在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减少外出,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糖类等物质的摄入,多食用高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适当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统计学处理

采集各项观察指标数值,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特殊疼痛部位患者分布情况及护理总有效率均采用n(%)表示,各组间差异卡方比较检验水准取a=0.05。

2结果

2.1 94例患者特殊疼痛部位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94例患者的特殊疼痛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患者的特殊疼痛表现类型多样复杂,主要有上腹部胃肠道疼痛反应、前臂及颈肩疼痛反应、头痛神经痛反应等。详见表1。

2.2 94例患者护理效果的分析

比较94例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护理效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80.85%,无效9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9%,无效4例。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疼痛部位梳理中发现,94例患者的特殊疼痛表现类型多样复杂,主要有上腹部胃肠道疼痛反应、前臂及颈肩疼痛反应、头痛神经痛反应等。上腹部胃肠道疼痛反应发生是由于在心肌细胞缺血情况下,迷走神经受刺激后张力增大,直接对胃部等器官造镇挤压,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前臂及颈肩疼痛反应原因为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情况下会产生一定多肽及乳酸等物质,这些代谢产物无法及时通过血液循环消散,而是直接刺激心脏神经元使中枢产生痛觉,随兴奋射精传导放射至心脏周围区域。头痛神经痛反应由于急性进行梗死患者心肌细胞血氧供应不足,大脑在缺氧状态下伴随出现有头晕、目眩、意识模糊、偏瘫等症状,在血压明显下降导致脑供血严重不足时,头痛及神经痛反应加剧。在预后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統计学意义。综合护理干预具有个体化和人性化的特点,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开展护理工作,掌握各项观察指标和护理操作,做好患者的病情监测、情绪疏导及配合治疗工作,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特殊性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护理人员要严格掌握特殊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判断指标,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指南进行筛查,运用多种辅助检查方法判断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及时诊断尽早干预,在护理中强化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及康复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以提高特殊性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率和院外生活质量。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干预 部位 护理 疼痛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