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时间:2022-10-28 09: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教育改革需要,结合新形式、新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的政策调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对促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高中学校办学体质、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 招生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

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该以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中办学体制及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为核心,促进考试公平、阳光招生为目标。

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教育改革需要,结合新形式、新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政策调整。针对现阶段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存在的弊端,谈一下本人对普通高中招生考制度改革的一些看法。

学生、家长、初中、高中是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的参与者,都希望通过招生考试达到各自理想的目标。学生希望上最适合自己的高中;家长希望孩子上最好的高中;初中希望提高升学率,以此肯定自身的教学质量;高中希望招收最好的生源,点亮重点的希望之光,为学校再创辉煌。四者各自的出发点都是对的,但综合在一起,就带了很多社会问题,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挖生源、抢生源,相互恶意竞争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恶性循环一旦产生,将会给我们的教育大环境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教育本身,所以如何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成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缩小初中学校差距,减少择校

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了初中免试入学,小学和初中学校要“就近入学”。

但各地区都存在大学办附属小学、附属中学现象。这部分学校,在教育资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学校越办越好,规模不断扩张。这部分学校的扩张,就意味着其他学校生源数量的减少,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不平衡。就近入学,使学生进入教育资源差距极大的学校,这对学生是一种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孩子进入好的学校,享受优质教育,于是产生了择校现象。

择校在两方面加剧了学校的两极分化。一是择校人数多,导致超级大校、大班额的产生;二是学校往往通过私自组织考试的方式对入学学生进行筛选,导致优秀学生集中流入优质学校。

改变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缩小初中学校差距,可以从师资力量和招生政策倾向薄弱校两方面入手。

(一)实行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各地区基本都存在省属、市属、区属三级主管部门管理的初中学校,这给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一主管部门管理的学校,可采取人员交流,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属学校建立校长、教师轮换交换机制。

非同一主管部门管理的学校,无法进行直接人员交流,可采以技术交流的办法进行。实行“一帮一”,优质学校对薄弱校进行指导,实现校长对校长,学科对学科定向指导。薄弱校校长、教师定期到优质校学习,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二)完善推荐生(指标到校)制度,政策向薄弱校倾斜

优质学校的推荐生名额,按“校均”和“生均”相结合的办法分配指标。推荐生名额由市教育局根据各区初中应届毕业生在籍人数,按比例向各区教育行政部门下达,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比例均衡分配到本区所辖初中,并要体现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保证做到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全体学生。

其他高中学校的推荐生名额,采取“按比例”和“按定向”相结合的办法分配指标,即依据高中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和每年招收学生的实际分布情况,将推荐生名额分配到相应的初中学校。

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践与操作五项测试。测试等级达到推荐标准的均可报考推荐生,不应采取按比例推荐。按比例推荐容易出现二保一现象,不利于公平竞争。

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实现科学选拔人才

两考合一,是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既减少学校和师生的考试负担,又能保证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但两考合一,不利于初、高中教学衔接,一张试卷难以满足城乡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更难以实现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给考试命题、考试的组织,考点安排和施考带来很多困难。为此要改变对非升学学生的评价方式,非升学学生不再参加统一组织的升学考试,只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考试。这样既能保证升学考试的选拔性,又能保证毕业考试的普及性。

三、推进高中学校办学体质、培养模式多样化,给学生更多选择

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但在清一色、同质化的应试教育思潮的驱使下,学生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高考而学,导致网上不断流出一些“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极端口号

普通高中应根据自身特点,一是坚持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体,适当增加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二是完成两年课程后,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自愿分流到专业技术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三是办好以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为特色的高中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四、淡化社会关注度,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近年来,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社会所关注,其关注程度甚至超过高考。一是学生、家长关注,取得好成绩,升入理想的高中,是每个学生和家长的愿望;二是初中学校关注,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谁是中考状元等等,成为各学校之间相互攀比,体现学校“教学能力”的重要测评数据;三是高中学校关注,各高中录取分数线,体现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由学生给学校打分,录取线的高低成为衡量高中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四是媒体关注,中考状元、高考状元,哪所初中考的好,哪所高中招的好,成为各大媒体争先报道的焦点。

淡化社会关注就要取消受关注的因素。

1.考试成绩能过网络直接通知学生本人,初中学校没有考试成绩,就无法宣传学校考的如何,多少名高分学生。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对命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时,尽量避开对学校之间的比较,需要体现校际之间差别的,建议采取随机代码取代学校名称。避免统计数据外流,造成学校之间相互比较。

2.参照高考,只公布各批次最低控制线,不公布各学校具体的录取分数线,考生通过网络直接查询自己的录取情况。这样可以减少学校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攀比,避免学校在招生计划上做文章,淡化学校等级之分,有利于学校均衡发展。

五、转变学生家长观念,理性选择学校

普通高中的单一应试教育,促使学生家长都认为只有录取线最高的,才是最好的学校,自己的孩子只有上这样的学校,才能享受最好的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各学校办出自身独有的特色学校,是家长转变观念的前提。家长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学校,要知道,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效果也将是最理想的。

六、调整志愿填报及录取方式,满足学生升入理想学校的愿望

志愿填报各地区都有不同做法,有考前填报、考后估分填报、考后知分填报、考前考后两次填报等做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

实行考前填报志愿,考后分批征集志愿的方式是对上述做法的完善及补充。

1.考前填报志愿。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将招生学校分为若干批次,实行考前一次填报所有批次志愿。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分学生流入某一所高中,有利于生源相对均衡分配。

2.网上征集志愿。

各批次根据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确定各批次最低控制线。每个批次录取结束后,将未完成计划的学校向社会公布。在录取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在每个批次录取后都有一个主动选择的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参加征集还是走下一批志愿,这将有利于学生升入更为理想的学校。

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一点改进,都是提高招生考试管理水平的基石,每一项改革,都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力保障。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我们共同为教育均衡发展为之努力的方向。也将是我们实现均衡发展教育培育更多更好多元化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推荐访问:浅谈 制度改革 招生考试 普通高中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