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提升阅读思维品质

时间:2023-08-02 1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湖北 杜 锐

2018 年1 月国家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它提出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内涵上的亮点之一便是融入了“思维品质”,还原了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和思维”的三维统一。在《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指导历次课改的相关文件 中均未明确提出“思维品质”这一目标。

“思维品质”这一目标的提出,在丰富英语课程内涵的同时,也对一线教师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师面前的难题。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依靠“问题”来驱动的系列活动。一个好的问题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且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赋予教师“释放创造力”的幸福感。因此,高明的教师一定是善于提问的教师。

而反观当前的英语教学课堂,不少教师的提问还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上,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什么?这种句型还有哪些变式?即便是涉及内容意义层面,不少提问还是浮于表面,即:问题的答案很容易被找到,或多个问题之间的逻辑不够紧密,从而不能起到“深入启思”的作用。这些仅仅围绕语言知识所提出的浅表零散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在巩固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每一位英语教师走进课堂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前高中英语的教学课型有很多种,如听力课、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其中,阅读课是最常见的课型。因此,教师研究阅读课上的问题设计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笔者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阅读课上能够有效提升思维品质的三类问题:语篇问题、内容问题和情境问题,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一)设计语篇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就其本质而言,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建立于因果关系上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在英语学科中的外在表现便是表达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具体而言就是:先表达什么,后表达什么,详细表达什么,简略表达什么,前后表达是否连贯,总体表达是否有中心、重点。

任何语篇都反映了作者的逻辑思维。只有让学生通过某种手段看清作者的意图,进而分析作者的逻辑,才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意识、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便是:语篇分析。语篇分析的内涵是:从整体理解语篇内容的角度入手,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

教师基于自己对语篇的分析,提出合适的语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大有裨益。

语篇分析有宏观语篇分析与微观语篇分析两种。前者主要是分析语篇中各个段落以及它们与语篇主旨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是分析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基于此,语篇问题也可以分为宏观语篇问题与微观语篇问题。

1.宏观语篇问题

宏观语篇问题就语篇中各个段落以及它们与语篇主旨之间的关系进行提问。概而言之,宏观语篇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明晰关系”类和“应用关系”类。“明晰关系”类问题要求学生洞察作者如何围绕语篇核心话题展开写作,最终将语篇信息转化为清晰的语义结构图。“应用关系”类问题则要求学生基于语义结构图,对全文进行口头复述或者概要写作。在口述与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手段,如分段、使用衔接语,来彰显逻辑。

与“应用关系”类问题相比,“明晰关系”类问题更具“基础性”,因此应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为帮助学生明晰关系,教师一方面要立足语篇整体,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引导其进行整体阅读,厘清线索;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涉及语篇知识的系列问题,将学生的思考进行延伸。这一系列问题被很多学者研究过,如李福庆老师就总结出以下典型的系列问题:

①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② How do the different parts serve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③What i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parts?

2.微观语篇问题

该类问题主要针对段落内部的句子。句子之间通过顺承、转折、例证、因果及对比等进行逻辑关联。有时这种关联借助明显的关联词而呈显性状态,有时则无明显的关联词而呈隐性状态。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明晰这种关联,进而更好地引导其理解段落内容。

与宏观语篇问题一样,微观语篇问题也可分为“明晰关系”类与“应用关系”类。只不过在微观语篇问题的设置上,因为分析对象较小,教师还可以设置其他问题,如确定主题句、词义猜测、句意理解、完形填空。

(二)设计内容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理性的反省思维。在当前信息充盈、乃至泛滥的网络时代,批判性思维的存在更加难能可贵。

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从阅读内容入手。笔者在这里所提出的“内容”主要是相对于“语言”而言的概念。关注“内容”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焦点不仅仅是在“语言”或语言知识上,更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所承载的意义。《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一味关注语言知识”的纠偏,就是对“内容依托式学习”的赞同。

在“内容问题”的设计上,笔者经常采用以下三种问题。

1.推理判断式问题

该类问题要求学生超越表层内容,走向深层内容。这通常需要学生在表层内容中寻找证据进而形成一定的结论。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判断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2.赏析评价式问题

该类问题主要是鼓励学生基于中心主旨的表达,对语篇中的一些词、句、图、标题乃至一些修辞进行赏析评价,从而形成自己对语篇的独到见解。这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方式之一。

3.质疑探究式问题

该类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针对文本中的一些观点、表达观点的修辞手法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质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与方法。

以上三类问题在同一文本的教学中不一定要全部涉及。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的题材与体裁,择定最适合的一类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设计情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推陈出新,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基于自己的思考,利用已经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创设不同的情境是培养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教师可以依托文本主题,利用语言、图片、实物、音乐等描述或展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场景,从而为其“个性表达”搭建平台。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尽量渗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同时还要实现写作与阅读的协同,让学生能够利用阅读文本中的一些要素,如语言、结构等进行写作。

笔者在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经常在读后环节,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他们进行个性表达,同时也结合阅读文本的特点,提出一些限制要求,以提高学生个性表达的精确性。

这里笔者以2019 年人教版必修二Unit 3 THE INTERNET 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 部分的语篇STRONGER TOGETHER: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为例,阐述笔者对上述理论的应用。该文讲述了英国的一位老师Jan Tchamani 因为患病不能工作,只能待在家中。在家中的岁月,他先是感到孤独、郁闷,而后通过网络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与担当,最终消除了消极情绪,获得新生的故事。文章采取“总—分—总”的叙述方式,给人逻辑清晰的感觉。笔者从三个层面设问,积极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一)设置语篇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1.宏观语篇问题

笔者在导入文本之后,提出问题“How many parts can this passage be divided into?”,让学生速读全文,同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这样就梳理出了文章的结构。

Part 1: (Para 1): People’s lives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

Part 2: (Para 2—Para 4): Jan’s example;

Part 3: (Para 5): Jan’s feeling.

然后进一步针对第二部分进行宏观分析,提出问题:Can you use the same-structured phrases or sentences to sum up the changes the Internet brought to Jane?

这个问题深度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有些学生或许能够总结出这些变化,但做不到句式统一。经过笔者提示之后,学生归纳如下:

Para 2: A sense of belonging;

Para 3: A sense of success;

Para 4: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至此,笔者引导学生完成了宏观语篇分析。

2.微观语篇问题

完成宏观语篇分析之后,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聚焦微观内容。此处仅以第一段为例。笔者为了引导学生关注But所起的转折作用,设计问题“Which sentence is the topic sentence? ”,当学生成功指出But 所在句的后一句:“People’s lives have been changed by onlin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networks.”,笔者顺势拓展出几种常见的逻辑衔接语,如:

因果:so,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as a result...

转折:but,however,yet,while,though,or/otherwise...

递进:too,also,besides,further,furthermore,moreover,in addition...

例证:for example,for instance,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

(二)设置内容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1.推理判断

笔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篇分析之后,迅速就一些表层信息进行了追问。在这之后,笔者考虑到阅读人物传记类文章时,设置总结人物品格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因此设计问题:“What brilliant qualities does Jan have? Find out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conclusion.”,这类问题能让学生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深入到文本的背后,了解作者的意图。不少学生总结的optimistic,resourceful,smart,helpful,responsible等品质,都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总结。

2.文体赏评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之后,聚焦文章标题STRONGER TOGETHER: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赏析。

笔者设问如下:文章讲述了Jan 的故事,那能不能使用Jan’s story: 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这个标题呢?是否还能设置出更好的标题呢?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批判性乃至创造性思维。

3.质疑探究

在“质疑探究”的教学阶段,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作者表达的观点:“Internet removes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以及“There are many benefit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进行质疑探究,并提出问题:Did Internet remove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ll the time? Are there dis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这类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分为二”的批判性思维。

(三)设置情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在本课的读后阶段,笔者创设了如下两个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情境1】推介藏族理塘小伙丁真,赞扬其“宣传家乡、讴歌自然”的行为。基于该情境,让学生替丁真撰写一篇英语演讲稿“I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在撰写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使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如inspire,remove,have access to 等单词以及现在完成时。

【情境2】假设你是Jan,红星中学邀请你为该校学生做一场演讲。基于该情境,设置问题:你需要介绍自己的蝶变故事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在充分考虑文本体裁、表达对象等因素,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进行创造。

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设问水平,以高质量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本文仅总结了阅读课的提问策略,难免有总结不到位的地方。与此同时,本文并未涉及其他课型上的设问策略。笔者会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这些方面的内容。

猜你喜欢批判性语篇笔者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3-29老师,别走……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年10期)2020-11-07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4期)2019-09-10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1期)2019-02-17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语篇特征探析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推荐访问:提问 思维 提升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