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2023年)

时间:2023-03-16 16:2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2023年)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1

  蝶恋花·早行原文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翻译/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噪动不安。更漏将残,摇动轳辘汲水的声音传到耳边。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烦,两只明亮的眼睛泪水涟涟。一夜来眼泪未断。湿透了枕中的红绵。

  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中,秋风吹着美人的鬓影。离别的双方恋恋不舍,告别的愁语让人不忍细听。楼上星光灿烂,斗柄横空。清露寒冷,伊人越走越远,偶尔传来晨鸡的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

  注释

  ①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

  ②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张籍《楚妃怨》诗:“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欧阳修《鸭鸩词》:“一声两声人渐起,金片镀轳闻汲水。”

  ③眸:眼珠。炯炯:明亮貌。

  ④红绵: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

  ⑤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

  ⑥徊徨:徘徊、彷徨的意思。

  ⑦阑干: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

  ⑧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赏析/鉴赏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名家点评

  王世贞《艺苑卮言》: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能入丽字,不能入雅字,以故价微劣于柳。然至“枕痕一线红生玉”,又“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末句“鸡相应”,妙在想不到,又晓行时所必到。闽刻谓“鸳鸯冷”三字妙,真不可与谈词。

  江顺治《词学集成》:张祖望曰:“泪花落枕红绵冷”……苦语也。

  黄苏《蓼园词选》说:按首一阕,言未行前,闻乌惊漏残,辘轳响而惊醒泪落。次阕言别时情况凄楚,玉人远而惟鸡相应,更觉凄婉矣。[1]

  沈谦《填词杂说》:“唤起两眸清炯炯”、“闲里觑人毒”、“眼波才动被人情”、“更无言语空相觐”,传神阿堵,已无剩美。

  乔批《片玉集》:秀语。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纪别之词。从将晓景物说起,而唤睡醒,而倚枕泣别,而临风执手,而临别依依,而行人远去,次第写出,情文相生,为自来录别者希有之作。结句七字神韵无穷,吟讽不厌,在五代词中,亦上乘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送别,景真情真。“月皎”句,点明夜深。“更漏”两句,点明将晓。天将晓即须赶路,故不得不唤人起,但被唤之人猛惊将别,故先眸清,而继之以泪落,落泪至于湿透红绵,则悲伤更甚矣。以次写睡起之情,最为传神。“执手”句,为门外送别时之情景,“风吹鬓影”,写实极生动。“去意”二句,写难分之情亦缠绵。“楼上”两句,则为人去后之景象。斗斜露寒,鸡声四起,而人则去远矣。此作将别前、方别及别后都写得沈着之至。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1)

——《蝶恋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蝶恋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宋代〕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噪动不安。更漏将残,摇动轳辘汲水的声音传到耳边。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烦,两只明亮的眼睛泪水涟涟。一夜来眼泪未断。湿透了枕中的红绵。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中,秋风吹着美人的鬓影。离别的双方恋恋不舍,告别的愁语让人不忍细听。楼上星光灿烂,斗柄横空。清露寒冷,伊人越走越远,偶尔传来晨鸡的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

  注释:

  ①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②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张籍《楚妃怨》诗:“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欧阳修《鸭鸩词》:“一声两声人渐起,金片镀轳闻汲水。”③眸:眼珠。炯炯:明亮貌。④红绵: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⑤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⑥徊徨:徘徊、彷徨的意思。⑦阑干: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⑧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赏析: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的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的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漏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的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的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的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漏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成。“唤起”两句另的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漏者的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的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的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的时间演变的必然进成: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美神焕发,而的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刻。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的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漏。“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的写漏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的离愁。“难听”不的不好听,而的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的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的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的“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的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的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漏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美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漏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句解: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曹操《短歌行》诗里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辛弃疾《西江月》词里写“明月别枝惊鹊。”*古代绘画中也常有乌鹊明月之境。周邦彦词,长于翻新出奇。一句“月皎惊乌栖不定”,自足与曹孟德、辛弃疾鼎足而三。阒静之夜,空无一物,唯有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当空高照,这明月光耀得触目惊心,以至于枝头的乌鹊惊魂落魄,飞栖不定。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漏是沙漏,或者水漏,古人用以计时。更漏将残,是说夜色将尽。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唤起,是说闺中人被唤醒了。美人的双眸,自是清亮之极。炯炯,是明亮的样子。周邦彦这里是用《楚辞》严忌《哀时命》诗“夜炯炯而不寐,怀隐忧而厉兹”的语典。之所以“炯炯”,乃是因为当事人有一腔心事,长夜难眠。泪花落枕,当是梦中啼哭之故。红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不知闺中人梦见了什么伤心事,梦中流泪,竟湿透了枕头。“冷”字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枕头为泪水湿透而冷;二是时间上后半夜最冷;三是点明闺中人独眠,感觉冷。至于闺中人被什么唤醒——是被惊乌唤醒?还是被所梦见之事惊醒?便全都交给读者意会了。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手惜别之时,但见霜风吹动鬓影。徊徨,就是徘徊、彷徨。情人之间的离别总是难舍难分,反复叮咛之语总是令人听来生愁。霜风鬓影,刻画出一副单薄酸楚的样子。这三句是回想当初分别景象。忆起心上人,脑海里浮现的是离别之时良人酸楚模样。想起当时伤心惜别之语,怎不教人泪下呢?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阑干”,是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醒来之后,闺中人再也无法入睡。夜色将残,举目所见,唯有北斗七星。天将亮了,鸡鸣不已。梦中之人,远在他方。良人宿处,当亦如此地鸡鸣不已吧。然而,终究只有我(闺中人)独自楼上凝望,独自感受风露的寒冷。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2)

——《蝶恋花 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 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

  蝶恋花·早行 宋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蝶恋花·早行》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蝶恋花·早行》译文二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噪动不安。更漏将残,摇动轳辘汲水的声音传到耳边。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烦,两只明亮的眼睛泪水涟涟。一夜来眼泪未断。湿透了枕中的红绵。

  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中,秋风吹着美人的鬓影。离别的双方恋恋不舍,告别的愁语让人不忍细听。楼上星光灿烂,斗柄横空。清露寒冷,伊人越走越远,偶尔传来晨鸡的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

  《蝶恋花·早行》注释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张籍《楚妃怨》诗:“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欧阳修《鸭鸩词》:“一声两声人渐起,金片镀轳闻汲水。”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红绵: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

  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蝶恋花·早行》赏析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蝶恋花·早行》句解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

  曹操《短歌行》诗里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辛弃疾《西江月》词里写“明月别枝惊鹊。”*古代绘画中也常有乌鹊明月之境。周邦彦词,长于翻新出奇。一句“月皎惊乌栖不定”,自足与曹孟德、辛弃疾鼎足而三。阒静之夜,空无一物,唯有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当空高照,这明月光耀得触目惊心,以至于枝头的乌鹊惊魂落魄,飞栖不定。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漏是沙漏,或者水漏,古人用以计时。更漏将残,是说夜色将尽。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唤起,是说闺中人被唤醒了。美人的双眸,自是清亮之极。炯炯,是明亮的样子。周邦彦这里是用《楚辞》严忌《哀时命》诗“夜炯炯而不寐,怀隐忧而厉兹”的语典。之所以“炯炯”,乃是因为当事人有一腔心事,长夜难眠。泪花落枕,当是梦中啼哭之故。红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不知闺中人梦见了什么伤心事,梦中流泪,竟湿透了枕头。“冷”字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枕头为泪水湿透而冷;二是时间上后半夜最冷;三是点明闺中人独眠,感觉冷。至于闺中人被什么唤醒——是被惊乌唤醒?还是被所梦见之事惊醒?便全都交给读者意会了。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手惜别之时,但见霜风吹动鬓影。徊徨,就是徘徊、彷徨。情人之间的离别总是难舍难分,反复叮咛之语总是令人听来生愁。霜风鬓影,刻画出一副单薄酸楚的样子。这三句是回想当初分别景象。忆起心上人,脑海里浮现的是离别之时良人酸楚模样。想起当时伤心惜别之语,怎不教人泪下呢?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阑干”,是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醒来之后,闺中人再也无法入睡。夜色将残,举目所见,唯有北斗七星。天将亮了,鸡鸣不已。梦中之人,远在他方。良人宿处,当亦如此地鸡鸣不已吧。然而,终究只有我(闺中人)独自楼上凝望,独自感受风露的寒冷。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3)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注释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赏析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创作背景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

  曹操《短歌行》诗里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辛弃疾《西江月》词里写“明月别枝惊鹊。”*古代绘画中也常有乌鹊明月之境。周邦彦词,长于翻新出奇。一句“月皎惊乌栖不定”,自足与曹孟德、辛弃疾鼎足而三。阒静之夜,空无一物,唯有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当空高照,这明月光耀得触目惊心,以至于枝头的乌鹊惊魂落魄,飞栖不定。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漏是沙漏,或者水漏,古人用以计时。更漏将残,是说夜色将尽。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唤起,是说闺中人被唤醒了。美人的双眸,自是清亮之极。炯炯,是明亮的样子。周邦彦这里是用《楚辞》严忌《哀时命》诗“夜炯炯而不寐,怀隐忧而厉兹”的语典。之所以“炯炯”,乃是因为当事人有一腔心事,长夜难眠。泪花落枕,当是梦中啼哭之故。红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不知闺中人梦见了什么伤心事,梦中流泪,竟湿透了枕头。“冷”字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枕头为泪水湿透而冷;二是时间上后半夜最冷;三是点明闺中人独眠,感觉冷。至于闺中人被什么唤醒——是被惊乌唤醒?还是被所梦见之事惊醒?便全都交给读者意会了。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手惜别之时,但见霜风吹动鬓影。徊徨,就是徘徊、彷徨。情人之间的离别总是难舍难分,反复叮咛之语总是令人听来生愁。霜风鬓影,刻画出一副单薄酸楚的样子。这三句是回想当初分别景象。忆起心上人,脑海里浮现的是离别之时良人酸楚模样。想起当时伤心惜别之语,怎不教人泪下呢?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阑干”,是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醒来之后,闺中人再也无法入睡。夜色将残,举目所见,唯有北斗七星。天将亮了,鸡鸣不已。梦中之人,远在他方。良人宿处,当亦如此地鸡鸣不已吧。然而,终究只有我(闺中人)独自楼上凝望,独自感受风露的寒冷。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4)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古诗简介

  《早梅》,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翻译/译文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鉴赏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早梅

  朝代:唐朝

  作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

  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近。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近。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赏析二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4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习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译文二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象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李敬一)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注释

  迥(jiǒng):远。

  傍:靠近。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7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注释

  发:开花。

  迥:远。

  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遥远。

  寒英:指梅花。

  坐:徒然。

  销落:凋谢,散落。

  鉴赏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早在南朝诗人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中,就写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名句。鲍照的《梅花落》则以庭院中的杂树为反衬,赞叹梅花“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体物写志,借事明情,在诗人们笔底下的梅花,常常被引为傲视霜雪,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的象征。柳宗元的《早梅》诗同样如此。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

  创作背景

  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但是他并未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说:“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这首《早梅》诗就是在这种思想状况下写成的。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 “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注释

  迥(jiǒng):远。

  傍:靠近。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0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⑴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近。

  ⑶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5)

——《蝶恋花·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蝶恋花·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

  蝶恋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却只稍稍片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酒风要看酒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酒天,酒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隐指词人青酒年华。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酒,阴历三月末是酒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酒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酒住,问酒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蝶恋花·送春》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结具一份女词人漾巧柳妙想与慧心深潇。

  上片化景物为潇柳,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漾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漾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结漾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结,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漾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漾缱绻多潇。那千万缕随风荡漾漾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漾潇柳,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漾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无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漾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潇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漾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漾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漾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漾杜鹃鸟凄伤漾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无潇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潇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潇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漾春天,像是怀着无限结离漾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漾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结漾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漾叹息。而女主公潇怀漾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漾对应与无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漾“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漾结语使词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漾潇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漾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蝶恋花·送春》鉴赏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这是一首惜春词,词的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蝶恋花·送春》创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6)

——张谓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张谓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近。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7)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翻译

  庭院的绿苔上布满了红叶,到了金菊盛开的时候,已经很接近重阳饮宴了。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谢了如绿扇的荷叶。荷塘笼罩在烟雾之中,池水清澈,犹如皎洁的白练。

  试图迎着凉风将醉酒吹醒,而恰好在高楼之上,忽然看见大雁南飞。几片预示霜降的云影在飘动,那家的芦管吹奏出愁怨的乐章。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五句、四仄韵。

  重阳宴:指重阳节的宴会。古时有重阳登高饮酒的风俗。

  绿扇:指荷叶。

  澄如练:形容水清澈洁白。

  见:同“现”。

  赏析

  上阕着重在庭院风光,先说碧苔苍苍,霜叶已经红遍,正是金菊盛开时,将近重阳了。由于点明节令,则登高赏宴,亲友欢集的传统风俗内容不言自知,而今年将会怎样,轻轻一笔,遂牵出怀人思远之意,但以后并未继续展开叙写,仅略点即止,仍然回到当前景物的描画上来。察露横降,滴注圆荷,繁盛的扇叶渐次凋残,倒显出半塘碧水澄静不波。

  下阕拓开目光,转向寥廓落寞的时空境界,融情入景,以景传情,含蓄地吐露了离愁别思。“试倚凉风醒酒面”,写醉饮情形甚为生动,当酒酣耳热际,倚栏凭眺,秋风吹凉,顿觉燥热消释,头脑清楚多了,而领起的“试”字,刻函此时的游移朦胧尤传神。接着的“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即此时所见者,从表层现象而言,北雁南飞,排出整整齐齐队列掠过层楼,故称“雁字”但在那深层涵蕴里,雁能传书递讯,可能与远人一通相思苦情否,不过这实属痴心妄想的事,实事尚渺茫无期,仰首天际,但有“几点护霜云影转”,幽幽入耳的,是“谁家芦管吹秋怨”。“护霜云”,此处写云凝霜降,天气凄冷,已增人萧条之感,忽又听悠悠笛声不知从谁家飘来,带着无限愁怨,更触引起心头的离情别绪。结处故设疑问句,实际上是以主观之感受移入外间事,正因心中积郁本深物,特先撇开一笔,却意余言外,并暗应上阕“重阳宴”,似断又续,遥相映对。

  词作抒发秋怨及怀人之情。整首词写景为主,直至结句,方才点出“怨”字,实是表明自己胸中秋怨极深。情余言外,使全词充满着苍瑟的气氛。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8)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原文、翻译及赏析1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译文

  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般凋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阅:经历。

  不道:不料。

  如许:像这样。

  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

  暮:也有书籍上写作“莫”,傍晚的意思。

  新欢:久别重逢的喜悦。

  旧恨:长期以来的相思之苦。

  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

  辞树:离开树木。

  赏析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开篇即直陈久别给人带来的苦楚。离别诚然是痛苦的,在词人眼里,连相逢也是苦楚的,时间无情,荡去了容颜,一分重逢之欢难抵十分久别之苦。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无一语”,益觉悲凉。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作者以花喻人。“零落花如许”的“花”字,当即暗喻妻子。“零落”的是她的青春,她的美丽。这些年来,词人忍受了多少离别的煎熬,如今兴冲冲归来,不意却是如此境况,愧、悔、爱、怜齐集心头,真是离别苦,相见更苦。最妙的.是“花底相看无一语”之句。这里的“花”无疑指庭院中的花树,花底看“花”,花面交映,真是浑然一体。大自然的“花”与人间的“花”一样,在这暮春时节,都开始走向“零落”。这其实是在暗喻零落的是他们的青春。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最是”二句中“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在词的下片作者把时间推向了夜晚,把地点推向了闺房,“花底”变成“灯下”。夫妻款款细语,互相诉说着多年来的别情。这短暂的良宵,短暂的欢会,能抵消那么多的相思之苦吗?纵使无穷的“旧恨”从此都烟消云散,都能够化作“新欢”,但令人十分无可奈何的是,青春已经逝去,朱颜已经暗淡,正如窗外的一树花影,也正在悄悄地凋零。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

  这首词一改前人写重逢之喜,而抒重逢之苦,富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作者以花暗喻妻子,通过写忍受离别的煎熬后回家看到的境况,表达了作者心中愧、悔、爱、怜齐集的复杂心情,抒写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的感叹。

  创作背景

  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春天,长期奔走在外的词人回到家乡海宁。夫人莫氏原本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只见她面色更显憔悴,不禁万分感伤。这首词,或许就是此时而作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9)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文,翻译,赏析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文,翻译,赏析1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作者:柳永

  朝代:清朝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通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注释(1)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2)望极:极目远望。(3)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4)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5)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6)会:理解。(7)阑:同“栏”。(8)拟把:打算。(9)疏狂:狂放不羁。(10)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11)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12)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赏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扩展10)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一海市。鏊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翻译

  千万年的涟漪仍荡漾在这片清净隔绝的地方,海岱楼很高,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水天一色,仿佛水浸泡着天,天与水合为一体,像是从月亮上的广寒宫来看下面的人间一样。

  雾色蔼蔼中出现一个海市蜃楼,巨鳌托举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立刻随着月亮一同出来。月亮圆的像宝珠一样的时候有很多异样的气息,现在的月亮就仿佛一颗夜明珠价值千金。

  注释

  涟漪:实指涟水全境,涟水为水乡,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

  海岱楼:在江苏涟水。词人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知涟水军二年。

  下瞰:从高处往下看,俯视。

  秦淮: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

  广寒宫:月中仙宫。*古代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

  海市:即海市蜃楼。

  鳌戴三山:巨鳌在水底顶着三座山。系我国古代神话。

  轮:指代月。

  异气: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祥瑞之象,或大气中的蜃景影像。

  夜光:月光。

  赏析

  《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似此词以健笔写景,而能大气包举,摄人心魂,观之词史,实为罕见。一字一句是真是实,又迷离惝恍如梦如幻。词境超迈,意象玲珑,令人佩服其凌云健笔。

  “千古”三句点出海岱楼的地理位置。首句将地名嵌入,有助于晶莹澄澈意境的塑造。李白《蛾眉山月歌》说:“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蛾眉山月”、“*羌”、“清溪”等词,均于地名中寓情境,米芾正是借鉴了李诗的`这种手法。下阕则以想象、比喻等手法,描绘了明月初升、如梦如幻的水上奇观。作者描绘海市蜃楼、蓬莱仙山等人间仙境,都是为了营造气氛,衬托明月,则最后两句无疑就是点睛之笔,突出了题目“海岱楼玩月作”。词中写景之作,有柳永的《望海潮》,写月之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柳词重点在于摹写人间美景,苏词重点在于对月抒怀,米芾此作则是以想象的笔调,描绘了梦幻般的月色,在表现上自有其独特性。

  这首词的上阕,首先从海岱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手。“千古”一句,是对涟水全境的景色的总写。涟水为水乡,当时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是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必经之地,且东濒大海,北临运河,水乡清绝,故以“涟漪”称之。然后特出一笔,写海岱楼之高拔地而起,“下瞰秦淮尾”,形容楼高用了夸张手法。“水浸”二句承“下瞰”而来,转而描写碧天浸沉在水中,然后又由如水的碧天联想到“广寒宫阙”,这便引出一个“月”字,从而为下阕写月出作好铺垫。但“广寒宫”是由水中碧天联想到的虚写,作者的笔墨仍然是倾注于“人间世”,上阕的全部重点均在“人间世”,“广寒宫”也是为修饰“人间世”而出现的。

  词人在下阕所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但这首词中的“海市”,并非实写,写海才是实际,从而再次为月出作铺垫。经过再三铺垫,曲曲折折,月亮终于在千呼万唤之后出海:“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这两句写月出,表面看来是写“三山”随月轮而至,月未出时“三山”暗,月出则“三山”明,月亮似乎瞬间移至眼前。这实际上还是写月,“三山”只是作为月的反衬物出现的。看似“三山”至,实即月轮出,这种笔法实际是借此写彼。这两句不仅充满了神话色彩,而且写得神采飞动。“顷刻”一词,写出了月轮出海时的神气和凌厉。词中真正写“玩月”,只是最后两句:“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这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圆月之可贵。这两句,前句重在其“异”,后句重在其“贵”,由于“异”所以“贵”。一轮明月,不知产生过多少神话,神奇之至,亦美妙之至,月也因此而提高了身价。月在古人眼中是群阴之宗,对其崇拜备至,所以这两句也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种种幻想与评价。

  创作背景

  绍圣四年(1097)词人知涟水军(今江苏涟水),此首《蝶恋花·千古涟漪清绝地》为词人任内登涟水海岱楼玩月之作。

推荐访问:赏析 原文 蝶恋花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 蝶恋花·早行原文翻译赏析1 蝶恋花·早行阅读答案 蝶恋花译文及注释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