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范文(通用4篇)

时间:2022-04-11 22:24:13 来源:网友投稿

有力,读音yǒu lì,汉语词语,有多种意思。一是有力气;有力量。二是有功劳。三是有权势或有财力。四是 有活力的,有力气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故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史故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4篇

【篇一】党史故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

延安处处是课堂,“笔记本+小马扎”是标配,树荫下、操场上,时时聚集着成片的学员在听讲,这里的一山一水无不镌刻着历史的丰碑,一屋一舍无不凝聚着信仰的力量,一景一物无不闪烁着党性的光芒。我们一路学习,一路感慨,一路深思,穿越历史追问、唤醒红色基因、担负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利教育)

——穿越历史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我们要汲取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是要穿越那段苦难而辉煌的岁月,带着“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党性之问”来探寻伟大的延安精神。一问,延安精神的“源泉”在哪里?就在于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上。二问,延安精神的“根本”在哪里?就在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先进性上。三问,延安精神的“基础”在哪里?就在于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四问,延安精神的“动力”在哪里?就在于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所形成的巨大政治优势里。五问,延安精神的“灵魂”在哪里?就在于科学的思想理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优秀的政治品格、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向上的精神风貌。

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弄清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那就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确立我们自己的制度,开辟我们自己的道路,走出我们的坚定,走出我们的自信,一直走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那一天,并还要继续走下去。

——让红色基因觉醒,让信仰种子发芽。 延安精神不仅是共产党人担当使命的薪火相传,也是中华儿女自发形成的良性自觉。我们自开蒙之日,就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我们的血液里天然就流淌着红色基因,心底里自始就埋藏着信仰的种子。此次延安之行,与其说是“追寻”,不如说是“回归”。当年,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秉承着“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革命信念,在延安的崎岖道路上形成了一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企业员工、高校学子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短短几天,我们竟然在这里偶遇了自己的亲属、儿时的玩伴、曾经的同事、大学的同窗,在一处处革命旧址前完成了一次次欣喜又激动的大会师。原来我也在其中,原来你也在这里,确认过眼神,我们都是有共同信仰的人。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不说“去延安”,而是说“回延安”,因为我们原本就属于这里啊!

【篇二】党史故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高碑店市第三中学 乔春成

图片中,一名小女孩站在教室门口,双眼露出怯怯的神情,小手抠着门框。教室内,身着校服的学生正在上课。看到这张图片了吗,原来坐在凳子上的女孩,看到巡查的老师,紧张地从凳子上站起来,一双汪汪的眼中透出害怕的神情,自以为犯了错误,一副不知所措的可怜模样。

  后来,巡查教师了解到,教室里的老师就是孩子的妈妈。孩子一直发烧,上午打完针烧也没退。而下午,妈妈要上三节课。生病的孩子缠着妈妈,非要在一起。上课了,孩子的妈妈就给她在教室外放了一张凳子。

  门外是自己的孩子,屋里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教师妈妈有很多,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早上七点醒来,妈妈已经离开家门,晚上9点半睡觉,妈妈还没有回来。中午,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助教班里,从早到晚,一天几乎见不到妈妈,她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全部给了学生。她们的青春去哪了?全部给了学生。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如果说,教师是蜡烛,那么师德就是一片灿烂的烛光;如果说教育是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便是教育的光辉;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若诠释师德的内涵,那便是爱与责任。

爱,是教育的别名;热爱,则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生首先要从爱开始。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则是一种神圣的行为。我们正是用这种行为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我们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我们殷殷教导,鼓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当学生伤心难过时,我们悉心抚慰,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快乐。工作中,我们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我们用母爱般的关怀呵护着每位学生的心灵。然而,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我们已无心去应付孩子的撒娇,更无力去处理杂乱的家务。是爱,让我们在三尺讲台前默默耕耘,是爱,让我们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当我们一踏进校门,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未来的希望,家里再大的事也成了小事,学校再小的事也成了大事。在教育这片热土里,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爱心来滋润。

如果说爱是教育的源泉,那么面对教育的那份责任心便是教育事业的保障。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我们已经踏着晨露早早来到了学校;当别人在筹划着周末的计划时,我们已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工作。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忙碌与充实交织,失望与希望交替。然而在这忙碌而艰辛的工作中,总有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们,那就是:我们应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执着的热情,默默的耕耘,无私的奉献,这就是教育工作的诠释,正是这份对教师职业的坚定责任心,才成就了生命的辉煌,更坚定了跋涉的步履。   

肩负着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我们,愿把青春,刻进树的年轮;愿把关爱,溶入生命的河流;愿把奉献,织成洁白的羽衣。让我们把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穿越荆棘,弥漫花香,撒播在坚定的教师生涯!阳光之所至,阴霾尽去;阳光之所向,万物勃发。这就是人民教师的抉择。

【篇三】党史故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心中有梦想 脚下有力量

---2017辽宁省学科带头人省内外高端研修总结

阜新市彰武三中 穆新彪

在感恩节和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诞辰的日子里,我作为辽宁省中小学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中的一员和各位教学精英齐聚省城沈阳。开启了走进大师与名校、更新理念的学习之旅。

省内外的高端研修让我有机会走进名校、零距离接触名师,学习最先进管理理念和课程理念,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听课、参观、调查、听讲座、看活动、查资料等方式充实每一天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充实理论功底,进一步提高管理教学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也愈发感觉心中有梦想 脚下有力量。现将学习的情况简单报告如下:

一、走近了名师、走进了名校,原来教育如此美好

本次学习我们主要考察了周恩来总理就读过的东北育才、沈河文艺二校、辽宁省实验沈北校区、浑南一中等辽宁省内知名学校和江泽民的母校扬州中学、扬州竹西中学、扬州梅岭中学等江苏名校。这些学校都凸显一个规律,那就是,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个性的办学思想,大胆创新的管理实践,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办学层次的提升。每所学校的国家课程都得以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得以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得以特色化开发。茶道、花卉、书法、柔道、陶艺、机器人等课程成为孩子个性成长所需的“特色课程”。每所学校的孩子们在优美的育人环境与氛围中,分享着快乐、感受着幸福!天性得以释放、个性的以张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得以接地。每所学校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阳光、快乐、幸福!省内外的学习使我不禁感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美好”。

二、开阔了视野、明晰了思路,原来教育如此方向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告诉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让自己活得迷茫,不让自己的灵魂飘荡。制订计划要有系统,要做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影响人的品质,品质决定人的命运。

吉林大学哲学博士贺庆国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是读书与反思”,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他首先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读书——反思——共建”。其中“读书”要进行专业阅读,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反思”要进行专业写作,以便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共建”要打造一支专业团队,站在集体的肩膀上。其次,他还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是“术、技、理、道”。其中“用术”是新上任的教师,“炫技”是熟练型教师,“明理”是专家型教师,“悟道”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魏书生的弟子吴献新引领我们 “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与坚守”、“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树立科学教育观”,鼓励我们即使成不了教育家、教育专家,至少要成为教育行家!

黄宝国老师的报告以“差点教育”为核心,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能力的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吴寿东教授,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他以案说法,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在班级管理中真的遇到了危机事件,我们如何通过法律来界定我们应付的责任,如何维护我们的权益。听了他循循善诱的讲解,许多困扰在我们身边的实际法制问题,一一得以梳理澄清,大家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通过诸多大师的报告引领让,我感受到作为教育人要有自己的追求,同时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我也认识到十九大以后我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主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教育的方向。

三、反思自己、反思学校,原来教育可以这样改

教育名家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在“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价值”“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人生”的问题上给出了理想的答案。通过类似的报告让我反思自己、反思学校:我们学校的十年课改经历了“从跨越理念 走向行动;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究实效”,我们确立了教学模式、科学建立小组与评价,这些都将成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现在我们又践行“课堂走向课程、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还深刻的体会到学校的课程改革既需要传承又需要创新。我作为学科带头人更作为分管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必须放下个人的功利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用宽广的胸怀传承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传承中找出路,在传承中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发展途径,在发展中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感触很深,学有所得也将学以致用。感觉头脑得到充实,思路更为宽阔、清晰,也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经验,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发了我干好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这必将对我今后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学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改”。

四、心中有梦想 脚下有力量

通过省内外的高端研修也同时走进了本土的大师——谢娟处长。她精准教育文件的解读、娓娓道来的教育经典、富有诗意的鞭策,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更是我们前行的灯塔!谢处长说“心中有梦想 脚下才有力量”。听到谢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也让我油然而生“梦想”、顿时爆发了力量!

我对我校课改的梦想:十九大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需要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得到了升级,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核心素养是看家本领,是学生做事的能力。我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创新和合作”。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创新,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多的是合作,所以我们的课改方向是对的。

我对教师的梦想: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怕他们有缺点,就怕他们没特点。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素养=(知识+技能)态度,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技能,这个公式都适用。培养师生的态度,使其成为正值从而达到放大效应而避免负面效应。

我对学生的梦想: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养合作能力。从而改变学生被学习、被成长的窘态。对于三中的多年不理想的学苗我们要特别做好因材施教:例如数学好的孩子让他数星星、数学不好的孩子让他数月亮。

对于自己的梦想:我今年有幸承担了阜新市中考化学独立命题工作,并得到了市学院领导及我市广大学科教师的一致好评;自己撰写的关于“差异势能教育”的专题文章在CN类刊物《基础教育论坛》上发表;今年7月作为阜新课改的唯一代表在辽阳省级课程改革会议上作了我校的经验介绍并得到了省义务教育处宋升勇处长的表扬;11月末又有幸成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作为辽宁省初中化学学科任课教师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沈阳和江苏扬州的高端研修。这些都使自己明晰了新时代的新理念、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心中充满了奋进的力量。

所以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学习领会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国家省市文件,领会精神、把握实质、编制学校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增加工作魄力和责任担当,带领教学中层领导,引领学科教师扎扎实实的进行课程改革,争取不辜负领导要求和岗位要求。我坚信:即使我不能成为教育家也成不了教育专家但争取让自己成为教育行家。

最后再一次感谢小魏老师、感谢小韩老师、感谢谢处、感谢我的精英同窗、更感谢这个新时代能让我与教育同行,我要坚持做一个“问道”教育的永远追梦人!

2017.12.30

【篇四】党史故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作 者:张烁[1]

作者机构:[1]人民日报

出 版 物:中国记者

年 卷 期:2018年 第12期

摘 要:本文作者讲述了报道著名植物学家钟扬的经历和感悟,一路追随钟扬的足迹,真切感受“时代楷模”的精神内涵。

页 码:61-61页

主 题 词:好记者讲好故事;人民日报;科技报道

推荐访问:党史 脚下 信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