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校大学生校园歌曲认知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30 15:30: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校园歌曲是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它来自生命中最细腻的感动,穿透了都市人情的虚伪,直指人心。本调查显示,在商业化的社会现实下,校园歌曲创作者越来越少,校园歌曲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间。如何加强推广校园歌曲,是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歌曲;认知情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校园歌曲——生命中最细腻的感动

(一) 校园歌曲的发展

校园歌曲最早出现在日本,品川弥二郎于1868年创作的《阿宫先生》便是校园音乐的雏形。上世纪70年代,校园歌曲在台湾兴起。当时,一位叫李双泽的歌手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此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罗大佑的《童年》等一批传世佳作将台湾校园歌曲創作推向了高峰。这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歌曲渐渐陷入低潮。

台湾校园歌曲对于大陆校园歌曲的形成有着最为直接、最为深远的影响。1994年4月,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了一盒名叫《校园民谣1》的盒带。此后,这一类歌曲便有了自己的名称——“校园歌曲”。高晓松和老狼合创的《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铺的兄弟》将大陆校园歌曲推向了巅峰。

(二)校园歌曲体现了生命中最细腻的感动

校园歌曲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流行音乐,主要在于它的旋律和歌词多是体现校园生活的轻松惬意,抒发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它以细腻的曲调表达了大学生的感受,记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尽管它不完美,但是它承载着最美好的青春记忆。校园歌曲是最值得回首的珍贵纪念,是一份保存在心里的最永久最细腻的感动。

《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仿佛勾勒出昨天我和同桌、和室友嘻哈打闹的背影,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遥远。这些歌曲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校园歌曲一贯词曲并重的淳朴,更从生活的各种最细微和真实处入手,直抒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歌曲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

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和激情的校园歌曲,如今却很少在校园里面听到了。同学口中吟唱的,是欧美或日韩流行,或者是热火的情歌。调查组以浙江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调查,收到有效问卷71份。现将调查结果阐述如下:

(一) 问题一:对经典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的认知

在受访者中,85.92%听过,14.08%没听过;36.62%认为此歌属于少儿歌曲,25.35%认为属于校园歌曲,12.68%认为属于影视金曲,7.04%认为属于轻音乐,18.31%选择其他。

《外婆的澎湖湾》曾经是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校园歌曲之一。数据表明,对于流传最广的校园民谣学生普遍有所了解,但在感情联结上远不及上一代,而且在了解这首歌的人当中近四分之三的人并不知道它属于哪一类歌曲。不得不说,校园歌曲已经走在边缘,也许下一步就是消亡了。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校园歌曲由于无法带来可观的收入而被大公司排斥,他们花重金打造具有广泛市场的情歌专辑,而罔顾其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对听众们观念的不良影响。唱片公司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力推爱情歌曲本无可厚非,但他们主导着舆论倾向,无形间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如此现象的出现是否可以归咎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呢?

(二) 问题二:您最喜欢听哪种类型的音乐?[单选题]

结果:伤感情歌15.49%,日韩流行5.63%,欧美金曲15.49%,校园民谣8.45%,轻音乐26.76%,其他28.17%。

在所有音乐类型中轻音乐和其他音乐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伤感情歌和欧美金曲。

此题的调研结果有些出乎意料,伤感情歌和日韩流行并没有如同笔者预计般成为同学们的首选。而轻音乐独受青睐也预示着学生的压力之大。他们每天忙碌于各个教室,奔波于各个校区,同时还要应付各种作业、考试。学业上的负担使他们只好借助轻音乐来放松自己和舒缓疲惫。当然,这样的忙碌或许也是他们无暇去了解和欣赏校园歌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受欢迎的是伤感情歌。爱情已经成为许多同学的生活主线,当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吟出情伤的歌词,感慨爱情的悲剧和满身的伤痕时,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将学生——这个民族的未来引向了何处。

(三)问题三:在您听的所有音乐中,校园歌曲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单选题]

结果:少于5%占53.52%,5%-10%占32.39%,10%-30%占14.08%,大于30%占0%。

(四)问题四:对于以下语言的音乐,请根据您听的频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排序题]

结果依次如下:中文,英文,日语,韩语,其他,火星语。

中文和英语是最受欢迎的两种音乐语种,日语和韩语也占有较大比例,说明日韩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问题三的结果是触目惊心的——超过一半的人听校园歌曲的比例少于5%,而比例超过30%的学生几乎没有!随着欧美日韩文化的入侵,学生对于国语歌曲的追捧越来越少,这预示着校园歌曲将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在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些青年学生只听外文歌曲,只看外国电影,追捧外国节日。我想这一现象普遍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闻媒体对传播内容不加筛选,学生缺乏鉴别音乐的能力,不能将真正优秀的音乐经典吸收消化。而社会本身也应为此负责,音乐人没有站出来为校园歌曲开路,使校园歌曲的传播缺乏良好的传播环境,也缺乏适宜的传播途径。

三、如何在大学里发展校园歌曲——以浙江大学为例

(一)积极传播——让校园歌曲唱响校园

您在浙江大学校园内接触过几次校园音乐? [单选题]结果:0次25.35%,1-3次59.15%,4-6次2.62%,6次以上12.68%。

从进入浙江大学校园的新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四本科生中,被调研的同学中竟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完全没有在浙大校园里接触过校园音乐。

网络的普及能让同学们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然而,网络也充斥着许多低劣的信息和资源,如果不加引导和传播,优秀的资源就可能会被遗弃而低劣的信息反而可能会被接受。对此,大学生组织和社团应该担负起宣传责任,他们应该积极传播校园歌曲,引导学生走近校园歌曲,举办“校园歌曲” 大賽等活动,在校内形成“我爱唱校园歌曲”的风气,真正唱响校园。当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一首校园歌曲时,我想,它才成为了真正代表这个校园,代表学生群体的歌曲。

(二) 鼓励创造——写出最饱满的感情、最真实的歌声

校园歌曲的创作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具有资深专业素养和扎实音乐知识的乐人;第二类是从事非音乐工作的音乐爱好者;第三类是学生,尽管学生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但是他们正处于校园之中,时刻感受着校园的文化气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能以真挚和饱满的感情投入到校园歌曲的创作和表演中去,他们不仅是当代校园歌曲创作的主力军,而且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喜好也决定着未来校园歌曲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校方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创作校园歌曲,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扶持和资金补贴。此外,还应该让专业的音乐老师对学生创作的校园歌曲进行评价和指导,以期创造出更具表现力的作品。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大力举办校园歌曲创作大赛以及校园歌曲沙龙、讲座之类的活动,以激发同学们创作校园歌曲的热情。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大学生音乐品鉴能力

学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世界观,对于是非曲直的价值判定也存在不足,很容易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冲昏头脑。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组织大学生创作和演唱校园歌曲的同时,要加强资料搜集与分析工作,建立具有反思性质的校园歌曲评价体系,提高大学生音乐品鉴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阳春白雪,创作积极向上的校园歌曲。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校园歌曲曾经风靡中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本次在校大学生校园歌曲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校园歌曲应该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引导、培育、弘扬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歌曲,唱响主旋律,使校园歌曲与莘莘学子相伴,并在若干年之后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

参考文献

[1]尹红娜.当代中国校园歌曲的审美价值探求[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06):01.

[2]孙一鸣.试论园区的校园歌曲[J].黄河之声,2009(07):08.

[3]刘蓓蓓.如何发展大学里的“校园歌曲”[D].哈尔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08(07):15.

[4]王晋.校园歌曲何处坚守[J].教学与管理,2008(01).

[5]末行军.《同桌的你》还让我们唱多久?[J].中国教育报,2003(09):02.

作者简介:李智巧(1976—),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大学公共艺术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推荐访问:在校 调查报告 认知 情况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