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现状与策略探析

时间:2023-07-26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路海燕

摘    要:做好有效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能有助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初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趋同性、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差别、教学方式及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关注主干知识的落脚、强调学科的内部联系、调整课堂教学的侧重等衔接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初高中;銜接教学;策略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广受师生关注。根据教育部教材局要求,浙江省从2020年秋季起,七年级开始使用《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新教材。与此同时,高一年级也开始使用《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新教材。在浙江省初、高中同步使用新教材的背景下,对初高中衔接教学这一课题就有了重新审视的迫切要求。据相关调研发现,目前我省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情况并不乐观,这与初高中地理教学重点有差异、初中地理学科教师队伍不整齐、初中生地理学习基础不扎实、高中衔接教学课时安排较少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为此,笔者聚焦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课程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比较分析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结构、教学及评价方式的异同,针对地理教学现状,提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策略,尝试为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展《人文地理》学习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引。

一、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现状评述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趋同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决定了学科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方向。要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首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入手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以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三个纲领性文本中,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存在趋同性,具体表述如下:《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由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其主要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综合思维、家国情怀等。其中,空间感知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社会参与包括实践取向和社会活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性质有如下阐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综合三个文本阐述的相关内容,初高中地理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上,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奠定了良好的目标指向。

(二)初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差异

1.初高中教材知识体系对比。要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还要仔细研究初高中教材,关注教材知识体系的差异与联系。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新教材主要的知识体系见表1。

2020年秋季浙江省高一使用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新教材,除宁波地区选用人教版外,其他地市均使用了湘教版。尽管教材版本不同,但都是依据《高中课标》编写的,必修一聚焦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貌、大气、水、植被和土壤;必修二关注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乡村和城市、产业、区域发展和环境(见表2)。

从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看,初中《人文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尺度由小到大包括乡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相对浅显,以描述地理现象为主,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教材重视地理原理的分析,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虽然,初中教材中既有中国地理也包括世界地理,但区域选择的数量非常有限,中国地理除了介绍三大自然区外,主要以地貌来介绍分区;而世界地理则只是总体介绍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点,并没有进行分区学习。这造成初中生区域地理学习知识碎片化,不利于高中生基于区域背景分析地理问题。因此,初高中衔接教学的一大核心知识点就是区域地理,需要两个阶段的教师充分认知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2.初高中知识教材表述差异。教材往往依据课标内容要求,从课程的整体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初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来进行编写。以“乡村与城镇”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初中《人文地理》第一单元第二课中有单独的介绍,这部分教学的任务是“运用地图图表认识不同聚落和区域及联系”,教学目标为“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教材中更多的是提供城乡典型的图片信息进行对比,其知识体系架构、教材活动的设计、思维链条的串联等与高中教材有着明显不同。高中教材的此部分内容在必修二,知识框架包括城乡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及城镇化进程三部分内容,整体阐述了乡村与城市从表象到深层原因分析、从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的深入分析,知识的系统性明显提高,这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明显更高了。通过对比,我们就可以了解初中和高中在同一知识点上的教材编写与教学的差异,为更好地进行初高中衔接奠定基础。在高中教学中,通过了解学生的相关学情,从而有效、有序地进行教学,这也是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中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环节。

从教材的对比看,对同一知识点的分析处理,初高中之间也有联系和区别,教材编写总体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衔接中,一定要注意知识呈现不同、教学重点不同,进而提高知识教学的连续性和能力训练的强调性。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与评价的差异

针对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生理、心理、思维发展特点上的不同,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1.教学方式不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强调综合性特征,在教学中,重视大单元规划、小课堂设计、系列化实施,提倡小组活动。如“乡村与城镇”部分教学中,设计相关活动,多选用当地乡村及城市聚落景观图,创设简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来感受乡村与城镇聚落的差异,并小组讨论,来描述乡村与城镇聚落特征及差异表现。这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在教学情境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但是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更多地聚焦表象的阐述,与高中的深度探究存在很明显的不同。高中教学中,更多的是倡导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重视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因此,要注意不同阶段学生能力的特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衔接教学。

2.评价角度不同。评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评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思考和行动。

《义教课标》明确指出,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合作评价、个案分析、学生成长档案袋及纸笔测试等,总体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注重诊断、激励和调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从以往中考的综合学科试卷组成看,地理学科部分所占的分值很少。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较低,会明显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相关地理知识与原理的积累,给高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多重视学生表现性评价和思维结构评价等。其表现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也评价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一类型评价与初中的评价有延续性。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关注学生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完整认识。相对初中评价而言,对学生内在学习能力的评价要求更高。因此,从初高中对学生评价重点的不同,可以看出教学指向的差异,从而为初高中衔接提供一定的方向。

二、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策略探析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策略可从实际教学的经验出发,侧重点主要实施于高中教学开始阶段及高一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这一关键时间点,要先了解初中毕业的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掌握的初步情况,有的放矢,进行行之有效的衔接教学。

(一)关注主干知识的落脚

初中的《人文地理》重点在区域地理部分,这部分也是高中系统地理的基础。这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会进行扩展运用,但是没有单独的教学。区域地理薄弱一直是高中教学的一大问题,因此,初高中衔接部分,在知识的落实重点上,应该将区域地理部分更为强调,进行必要的区域地理教学,以便于高中地理在分析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人口、聚落、产业等人文环境时,均能落在一定的区域背景中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二)强调学科的内部联系

初中《人文地理》重点落实在区域地理部分,但从表1的章节内容展示看,初中教材更多的是以点代面来进行地理关键点的阐述,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家住平原”,以“湄公河平原”为例,介绍平原区域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农业发展等社会经济状况。而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多的是从世界和国家的大区域角度入手来进行相关地理特征的探究。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调研,认识到初高中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差异,从而有利于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基础,为高中的系统、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三)调整课堂教学的侧重

初中《人文地理》涉及了高中系统地理的很多基础知识,但更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强调综合理解,是掌握系统地理的基础,但其侧重点不同。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好以初中的认知为导入,加以深入与拓展,并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的地理部分,更多的是阐述地理现象和原理“是什么”,到高中阶段,是上升到“为什么”的层次。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好的情境,设置合理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深入分析地理原理,用原理来解释现象,引导学生从初中阶段“知其然”的状态,不断深入到“知其所以然”,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随着初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和高中新教材开始使用的特殊時期,基于学科的整体性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初高中衔接策略,加强对初高中地理学科部分教材、教法等研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但这些都还需要教育部门和一线初高中地理教师的通力合作。

猜你喜欢人文地理初高中新教材新高考模式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辽宁教育·管理版(2022年5期)2022-05-25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12期)2021-01-13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6年4期)2006-07-19

推荐访问:探析 衔接 现状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