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与高职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逻辑研究

时间:2023-07-14 0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马珊珊 刘彦平

[关键字]四史 高职网络思政教育 融合

网络思政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就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地方依然很多。因为思政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微观(家庭、学校)+宏观(经济、政治)的模式变成微观+宏观+网络虚拟的环境模式,在此环境下去解决理论与(线上网络+线下传统)实践的思政教育难点。

1.本质同一:融合的基础

网络思政教育的概念理解重点在“网络”。当互联网从Web1.0门户时代、Web2.0社交时代到Web3.0融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思政教育的环境模式,网络思政教育应时而产生,虽然是传统思政教育的网络延伸,但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整个发展模式是相对独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依旧遵循教育的本质、回答首要问题——立人。至于立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毋庸置疑,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在这一本质之下完成网络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必然以互联网技术、新媒体信息端为依托,用平等的关系、双主体的模式来进行有效对话,形成可沟通的双向互动的对话氛围,以此来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育各界领会精神,贯彻内容,充分发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

网络思政教育既不是传统思政教育,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统思政教育的网络延伸,而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空间。在这一空间之中,“四史”作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成果,同网络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保持一致的。网络思政教育就是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和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进而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启程和终点都需要在“四史”中寻找答案。弄清楚在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带领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就是让青年大学生汲取养料,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在历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问题,要从“四史”特别是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寻找答案,践行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知史担责。

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网络思政教育的本质是“立人”,“四史”教育的本质也是“立人”,立的都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回答的都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由此可见,本质同一,是网络思政教育与“四史”融合的基础。

2.方向一致:融合的条件

要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依赖传统思政课来完成显然现在已经式微了。在此基础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大思政”教育范围和模式,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大思政”模式的有效运行,就需要实现全范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到这一点,传统的线下“大思政”模式运行显然遇到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实现线上线下“大思政”模式的融合式运行,“网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四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光荣实践史。既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是隶属“大思政”内容范围之内,“四史”“大思政”契合式融合的关键就在网络二字。网络是时代的产物,归根要服务于时代,其跨时空性的特点刚好能满足“大思政”教育模式的运行,打破之前的困境,特别是Web3.0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无处不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从这里看出,“四史”教育的突破点在网络,“大思政”同样,故二者融合同向。

“四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锻造史+共产主义道德光辉史+不懈努力奋斗史等的融合,内蕴丰富,给予人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与执政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色和路径,这些都是以中国共产党史为核心的实践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升华和凝结,故要准确理解“四史”的内涵和途径,必须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角度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为过程,理论从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二者契合在内涵、融合在形式,理论的分析、实践的行动、理论与实践的准确掌握是理解“四史”的正确方向,反观网络思政教育是同样的道理。

3.内容同质:融合的逻辑

网络思政教育与“四史”教育的融合逻辑起点就是内容。从认识的逻辑起点开始,厘清两者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内容之间的交叉特点,才是抓住融合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问题。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思政”环境模式下,专业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三种途径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但却殊途同归。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虽内容相对不同,但有交叉,经研究分析,核心关键词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强调“四史”;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强调理论创新。在以“史”为主线的前提下,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成为指导中国继续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四个选择”“四个自信”“三个为什么”“三大规律”的一盏不灭明灯,而专业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是在“大思政”模式下实现三全育人创新的具体方式。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各行各业的合格人才,但这一句话的重点在于“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既然专业课程培养的人才是属于社会主义的,课程思政便应运而生,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培养的目标和内容跟思政课程同质。日常思政是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之后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侧重理论和历史,课程思政侧重专业和思想,日常思政侧重行为和养成,完美地让理+专+为融为一体,说明三者内容同质。信息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网络信息化和“大思政”目标是一致的,利用网络信息化实现“大思政”,网络思政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和大机遇。

“四史”中的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救国存亡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也是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这部历史是“四史”中的核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通过党史学习就是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和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当年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历史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来引领中国发展,选择相信中国共产党可以救国救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复兴,选择改革开放来促进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在党史的引领下,新中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它的内容会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什么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什么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意味着什么、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寻找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一步深刻把握和理解“三个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共党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辉煌乐章,巅峰之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从失败到成功、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坚持,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融合其中,学习社会主义内容就会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是什么、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中国为什么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坚持社会主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社会主义的“三大规律”中找到答案。

由此可见,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四史”教育的内容都是树立“大历史观”、形成理论+现实+历史的有机融合。

1.网络思政教育的范式转变

Web1.0时代下大学生群体重点是“观网”,通过“观网”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实际能力差距太远之间的需求和不足。但此类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发送是单向的、静态的、不交互状态。在此状态下将网络引入思政教育之中,教育者就是单纯地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思政教育内容。Web2.0社交时代的到来,让信息发送从单向、静态变成双向、交互。信息发送的主体也从专业网站变成个人,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思政教育者开始借助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交互式、交往式的教学模式,试图通过“网络对话”的方式创新思政教育,突破困境。Web3.0融媒体时代让网络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再作为线下现实生活的延续和补充。在这种环境下,思政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机遇和发展是对等的。广大思政教育者要积极应对思政教育的环境范式转变,采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式,从单一性静态网站发送信息转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社交媒体互动,让大学生成为自己的社交主人,融媒体生活+娱乐+学习一体化的方式加强了思政教育的力度,提升了教育水平,增强了教育效果。但在收效不错的前提下,Web3.0融媒体时代让思政教育的环境范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实中大学生失范的思维和行为也许会在传统的信息交流和分散中慢慢消散,但大数据时代信息做到了根据用户喜好精准推送,融媒体时代的内容集中体现,“信息茧房效应”“回音室效应”成为正面引导内容和失范行为的“产房”,如何让正面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信息在网络中极大扩散,用户(大学生)的需求是根本。

网络思政教育起步之初,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传统线下思政教育的补充,教育内容就是简单地把线下思政教育内容静态、单向地上传至网络,是内容的“搬运工”。学生在Web1.0时代,学生对网络这一“百科全书”充满好奇,他们需要在网络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一些知识答案,这时候网络是“思政的知识库”,是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网格化和数字化,原来线下思政教育给学生的疲乏感通过网络又焕发出生机。Web2.0、Web3.0社交网络、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这种生机出现了无力感。网络技术的革新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需求是基于网络技术规律和自身身心发展状态变化的。“四史”的“史”从现实实践出发,成功的经验理论来源于实践,落实于现实,史料中每个红色人物、歌谣、地域、物质都散发着浓浓的故事感,故事可大可小,可长可短,既能满足“快餐式”的网络互动,也可成“系列式”贯穿整个“四史”,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学生的“需求侧”,优化内容生产的“供给侧”。

教育对象的位置变化。教育主客体关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它深刻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育客体,教师是教育主体,故网络思政教育之初,传统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依旧控制着网络,教师忙着“搬运工”的作用,学生忙着单向在网络的信息中搜索知识。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自我革新,原本属于教育客体的学生跳出了原来的范围,打破了教育主客体关系,从被动获取变成主动求取,这种变化让教育对象反客为主,给网络思政教育带来极大挑战。融媒体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传统主客体关系变成了“主主体”关系,让师生都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主体,主体对主体的沟通和交流,“平等”“对话”必须是双向的,在此基础上,网络思政教育必须应对此变化,形成主体间性的对话模式,以“四史”为主线,教师的主体身份在于引导,学生的主体身份在于求学,从实践中来的“四史”是连接两大主体的关键,助力完成网络思政教育的“立人”目标。

2.高职思政课内容的独有特点

就研究现状来看,研究“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成果较多,大部分以本科以上的思政课为主线,涉及高职、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较少,可见此研究的意义。“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职思政课内容的独有特点。前文中论述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的内容与“四史”融合紧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发展史连接,一到七章内容主讲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重点解读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一路披荆斩棘,走向更长远的未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史”融合网络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连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一到十章以“史”来解读中华民族如何摆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一步一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融合的历史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以及“三个为什么”。思想道德与法治连接“四史”相对较弱,但在一到六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才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理论层面直接连接“四史”,从理论创新的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理论飞跃,让学生从“四史”中寻找中华民族为什么会走到现在。形势与政策结合“四史”,解决现实中的困境和挑战,抓住机遇,在历史中寻找答案。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课程用“大历史观”形成整体性视角,融合研究和讲述。但高职思政教育恰好缺少连接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史”融合网络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会影响“四史”教育的效果。基于实际,把“四史”融合高职网络思政教育很有必要,这样,缺少的两门课程以“四史”为主导,思政教育融合贯穿。高职现有的三门课程以“四史”为主线,融合贯穿,达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大思四史马克思主义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1-16——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吉林教育(综合版)(2022年9期)2022-10-18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推荐访问:教育 高职 融合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