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范文5篇)

时间:2022-04-13 12:30:02 来源:网友投稿

情况是一个名词,读音为qíng kuàng,是指情形,情景。出自《堕及妻赵氏墓志》。情况也有指事情的来龙去脉等意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5篇

【篇1】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作者:邵文松
来源:《群众》2019年第17期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以来,江阴市委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大力实施“暨阳红色先锋”基层党建质量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建强“领头雁”队伍,铸就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实施“乡村振兴领头雁358工程”,通过事前备案和全程纪实制度落实“县乡共管”,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强、作风纪律强的“五强五带头”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一是考出“成绩单”。每年由市委组织部统一扎口对全市所有村党组织书记个人进行年度考核,通过内部评、上级评、基层评,并结合村级综合考核,形成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张名单”。去年,针对“合格、基本合格”两个类别开展对标整改,制定整改措施496条,镇街园区主要领导见面谈话230次,针对“不合格”的进行组织调整,共调整9名村书记。二是搭配“营养餐”。市委组织部把村书记教育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市、镇街园区两级培训机制,实现培训全覆盖,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常态化开展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任前培训,每季度举办“领头雁工作讲坛”,抓好村优秀后备人才储备提升培训。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系列活动,举行新老支书“导师制”结对共建。三是解决“后顾忧”。按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调整提高村书记社保缴费基数,同时建立村书记职业年金制度,让他们在经济上感到有保障;每年按照总数7%的比例选任优秀村书记到镇(街道)属事业单位领导岗位,2019年度选任17名,让村书记在政治上感到有奔头。

        深化改革创新,点燃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以县级集成改革为契机,把改革創新与自主管理统一起来,以新思维新举措化解老矛盾、解决新问题,注重总结推广基层新鲜经验,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更加富有生机活力。一是创新网格组织体系。创新推行党员联户“1+10+N”制度,在村党组织设置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户主作为先锋党员,每名先锋党员联系10名左右党员及N户群众,形成“镇街党(工)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小组)”的四级党建网格体系,全市域建成17个党建一级网格、271个党建二级网格、1558个党建三级网格、5453个党建四级网格,推动党员信息、组织设置、活动场所等党建资源要素全部入网入格,实现基层党建网和社会治理网“双网融合”。同步建立教育培训、联系服务、考核评议、工作运行四项机制,做到“月联季访”,提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党员中心户1027户,推选先锋党员1355名,联系党员13886名,联系群众27960户。二是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求突破,在政策创新上勇探索,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为乡村振兴注入永不枯竭的澎湃动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全覆盖,全市累计组建238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2018年分红3.05亿元,累计分红26.05亿元。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通过国家验收,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2018年完成各类项目交易7142宗,成交总额11.14亿元。三是创新“三资”管理机制。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形式,将民主协商机制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全过程,变过去的“替民做主”为现在的“由民做主”。推动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户户通”和资金监管“e银通”全覆盖,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源“三资”信息全部入网,并及时更新变动情况,全面实现动态监管。

【篇2】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需要“人”,人才问题尤为重要。20XX年5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青年党团员组成调研实践组,围绕“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主题,赴芜湖市芜湖县、无为县开展“走基层、访一线、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调研实践实践活动,就我省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引领作用进行调研实践。调研实践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现状、如何发掘人才、人才涌现规律、人才的困惑等方面进行。调研实践组分赴芜湖县六郎镇、无为县红庙镇,开展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并与当地政府、村两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村产业带头人深入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和对乡村人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农村涌现出一批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一)带动辐射效应显著。******在徐州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调研发现,乡村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在带动周围群众致富、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无为县红庙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14年引入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打牡丹花籽油、菊花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该公司近年来流转2000余亩土地,其中将1000多亩严重缺水土地改造成具有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区,直接为红庙镇成功申报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20XX年3月下旬,前来该镇观赏牡丹花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大幅拉动了该镇的三产收入。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该公司每年给本地农民创造约300万元收入,同时解决30个贫困户约9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每年不低于2000元收入,多数贫困家庭仅此一项年收入过万。

【篇3】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工作汇报]乡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乡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我镇作为农业大镇、正宗烟台苹果源产地,生态资源丰富,特色产业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果菜无公害高科技示范镇、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首批宜居小镇、烟台市特色小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镇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把准优势、高标定位,着力打好乡村生态振兴“三大仗”。

  一、着力打好“整治仗”

  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集聚力农村“七改”,全力补齐短板。加快农村“三大堆”清理进度,分片负责、统筹推进,坚持日调度、周评比,发现亮点和问题随时观摩学习、触动,争取早日达标完工。大力推进改厕工程,坚持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实现愿改早改、能改尽改。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努力让广大农村群众早日享受美好生活。积极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房前屋后、村庄周围闲置土地绿化。用心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开展“美丽乡村红旗村”创建活动,对红旗村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引导各村积极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号召各村庄组织开展以“五净一规范”(厨房净、厕所净、卧室净、院内净、个人卫生净和物品摆放规范)为主要标准的家庭卫生评比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争创“美丽庭院”、“精品庭院”。

  二、着力打好“保护仗”

  我镇境内古树、老房子等较多,本着保护、利用、开发的目的,组织开展对镇域内古民居、古井、古树、古桥、匾额、古塔、遗迹等历史文化要素的查找、梳理,以穿点成链,注入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学习借鉴浙江、贵州等特色民居经验做法,主动寻求名建筑师,对农房设计进行指导,打造特色乡村风貌。加强对镇域内现有枣林、核桃林、苹果基地等的保护和壮大,保证乡村生态特色。重点加大对烟台苹果的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深入挖掘烟台苹果的自然属性、公共属性、价值属性、文化属性,以延长烟台苹果产业链条,深化烟台苹果内涵,提升烟台苹果品牌,扩大有效供给。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按照要求实施退耕还果还林工程,通过退耕还果还林工程,研究建设打造高标准名特优新林果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名优林果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三、着力打好“发展仗”

  结合镇域内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生态产品,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增强生态产品服务供给,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最大程度实现生态资源价值。依托梨花古镇项目,进一步突出本地特色,提升苹果园景区档次,打造好“山东首个体验式轻度假小镇”品牌,放大“烟台苹果经济”效应,发挥烟台苹果文化节的带动效应,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立足烟台苹果、绿色有机蔬菜和千亩核桃林、百亩药材基地、千亩苹果园等特色资源禀赋,按照“结构优、质量优、生态优、效益优”的现代农业体系要求和“一村一品”战略,培育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生态示范村,串起绿色环保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篇4】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迅速推进,乡村振兴的提出也是农村发展新的篇章,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探讨其发展动力和发展本质,与城镇化结合,走农业规模化之路,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振兴提出的背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二、国外经验借鉴

1、日本——一村一品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振兴产业为手段,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振兴逐渐衰败的农村为目标的“造村运动”。在此运动中最具知名度且影响力全日本乃至亚洲世界各国的则是由大分县提出的: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来发展区域经济的“一村一品”运动。

2、荷兰——农民成为“企业家”

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大部分其他国家都采取限制的措施,阻止这些廉价的农产品进入本国,以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荷兰着力于在国内创造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条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优质的教育,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服务和职业培训,使得荷兰农场更具有竞争力、农民拥有更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原因。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角色是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使农民合作社的利润可以合理地在农民之间分配,而政府只从中提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利润,把农民变成“企业家”。

三、乡村振兴的思考

1、乡村振兴的前驱动力——城镇化

《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有个故事: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一般来说,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松茸。”卓玛说。松茸是:一城人参桌上的美味食用菌,甚至还远销日本。在香格里拉雨季的每天凌晨3点出门上山找松茸,如果去晚了,松茸就被别人挖走了。

这一集叫《自然的馈赠》,蕴含了两个重要的经济原理。一方面,松茸的产出完全是天赐的,产量固定,如果村民组织协调,可以早上六点、七点去采摘,从而避免凌晨三点出门这种辛苦。但是因为采松茸的人多,协调成本上升,这样的组织很难出现,这也是农业规模经营迟迟难以实现的原因。减少农业人口,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在土地资源和产出都接近极限,无法提升的时候,要提高农民的收入,那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减少农业人口。

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乡村振兴的本质,实际上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过半,即使按照目前的速度,城市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要达到发达国家75%左右的城市化率,中国也仍然需要20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这一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如果城市中第二、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就业岗位不断创造,未来农村人口持续进程就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必然走向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将同步提高,城乡间收入差距必将减少。

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带来规模效益,城市化是规模经济最重要的体现。规模经济体现为三大效应,一个是分享效应,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越多平均成本越低。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外部性。人员的高度密集,所带来的思想碰撞和火花能够带给人不断的学习和前进的动力。第三方面就是匹配效应。在大城市里面每个人,所做的事情更加细致,分工更加明确。这些都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所谓的“城市病”,主要成因为市区人口分布失衡,城市治理体系不完善等,而非城市人口规模真的到了逆城市化拐点。乡村振兴也不是忽视城市化的作用,相反,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城市化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乡村振兴的发展根本——农业规模化

在依托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农业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了 4.71 亿亩,占家庭联产承包的耕地比例达到近 36%。从流转方式来看,存在转包、转让、合作、互换、出租、入股等多种形态。伴随着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我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总量达到 280 万个;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总数超过1270 万人,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诸多好处,包括①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的集中流转,机械化劳动,耕地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都相应下降,将大大提高产出效率;②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的经营,可以面对市场进行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③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规模化经营可以突破传统经营耕地小、资金少等局限条件,无论是新产品的推广、新技术的引用,还是有机绿色等各项标准的统一,都成为可能……等等,但是目前在我国没有农业保险和政府高额农业补贴的情况下,耕地实现规模种植也有难以避免的风险,这需要各方面政策的完善和支持。

整体而言,当前中国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还处在野蛮生长状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效益将逐步凸显。

3、乡村振兴的后驱动力——农业+

振兴乡村,根本解放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受要素限制,在一定意义上产值存在局限性,要提高农民收入,更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此提倡在农业的基础上“+”,如农业+互联网,建立直销渠道,减少中间损耗;农业+地产,为城市居民提供第二居所,为养老群体提供养老场所;农业+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各种形式的农业+,目的都在于此。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也是当下农业+X的综合提法。

四、结语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时代的需要。乡村振兴之路已然开始,但任重道远,我们应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篇5】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杭州市委推进“百千万”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落脚点。前段时间,杭州市“百千万”活动办调研组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赴XX县XX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调研期间,共走访农户2559户,企业9家,开展宣讲6次,召开民情恳谈会、座谈会6次,梳理各类问题213个。调研组感到,XX乡是杭州偏远山区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调研,我们对杭州市如何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XX乡基本现状

XX乡是XX县最偏远的山区乡,也是全县经济实力最薄弱的乡。全乡总面积122.24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10100余人,共有38个党组织,其中党委3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32个,党员592名。主要有四大特点:

1.资源禀赋优势较足。绿水青山和民俗文化是XX乡最大的资源禀赋。境内拥有第四纪冰川遗址峡谷胜景,森林覆盖率达87.7%。三源、瑶溪等村被列入省级猕猴保护区,高凉亭、瑶溪等村被誉为森林氧吧村。这里茂林修竹、小桥流水,风景优美。XX乡曾是唐朝宝应年间昭德县治所在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XX绣花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2012年起,XX县取消了对XX乡的工业指标考核。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2017年,乡财政总收入为634万元,只占全县的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40万元,排名XX县末位。全乡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普遍较差,村均仅为15万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县平均数的70%左右。

3.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几年来,乡党委抓党建统领这个“牛鼻子”,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固定主题党日,注重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十抓十促”经验做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调研中,不少群众反映,“现在村里的党员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连电话都不用打就自觉回来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了。”2016年,乡党委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村党支部书记被评为浙江省千名好支书。

推荐访问:工作情况 党建 振兴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