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色花教学设计余映潮(精选范文3篇)

时间:2022-04-13 09: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色花教学设计余映潮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金色花教学设计余映潮3篇

【篇1】金色花教学设计余映潮

篇一: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2分钟)

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百度:之,是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 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

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

(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

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

师:互相商量一下吧

(学生商量1分钟)

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

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篇二:余映潮教案

余映潮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

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 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 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4、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策划用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充分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姑娘形象,了解照应笔法。

现在是第一课时。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0余个,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的“小”字。

师生双边活动,综合出:①写小姑娘,用了两“小”:小姑娘、小手,表现小姑娘年龄小、个子小。这与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②写家庭环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炉、小砂锅、小登子、小矮桌、小刀。这些足以说明家境和生活的艰苦。

③写制作小橘灯,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这些表现了一颗童心、一腔热忱、一种温暖。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开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可谓文小情深。现在我写出下面的关于课文三个“场面”的提纲,然后请同学们钻研课文,咀嚼品析,根据这种模式继续写下去:

“我” 初见 探望 告别

学生读书、归纳、写提纲、交流,教师评点、点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出现: 小姑娘 打电话 照护妈妈 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 形貌家境 精神

描写角度 速写概写 特写

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

作者感受 怜爱敬佩 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 背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起因 发展、高潮

暗线王春林 王春林王春林

情节买橘赠橘 制灯赠灯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诱导,并因势利导,重点解决上面内容中的三点:①情节结构、②描写表达的侧重点、③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析]

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动人心弦。

我们且不说每板块教学内容是为了从“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导教学内容,且不说每板块的教学内容从一个小巧的角度将学生导入课文,且不说每二板块的内容闪耀着学生积极思维的光彩,也且不说教师确立了这么美妙的教学视点。我们单看这教学设计的弦外之音,就有无限趣味。

1、《小橘灯》贵“小”,——全文的20余个“小”字。

教师一语既出,满堂惊奇。这就是所谓“惊疑效应”。

教师一语既出,皆觉新鲜。于是就产生“悬念效应”。

两种效应共振,学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读课文。

2、“小”中见大,——文中三场面的内涵。

由于教师提供了分析课文脉络的基本思路,学生产生强烈的试探欲望,这是“共生效应”。

由于同学们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便带动“发现”得更多的欲望,这是“完形效应”。 由于教师设计新颖,调动活跃,学生在饶有兴味之中对教师深深叹服,这是?魅力效应?。

三种效应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起课学教学的框架,形成一种“整体效应”。 弦外之音轻轻秦鸣:

为教之初,就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要用教学设计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

篇三:余映潮教案和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目 录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

——《背影》教例评析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5.分类式课堂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7. 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

——《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14.《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16.开发学习潜能

——《松鼠》教例评析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

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19.教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0.美读

1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1.把“球”抛给学生

——《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

22.一次多篇

——《寓言三则》教例评析

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

——《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

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一面》教例评析

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鞋》教例评析

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

——《荔枝蜜》教例评析

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小麻雀》教例评析

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

34.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35.多角度利用课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

36.变序式教学

——《谈骨气》教例评析

37.酝酿教学高潮

——《新诗三首》教例评析

38.巧用教学挂图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39.**语言密码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

41.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2

——《口技》教例评析

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

——《答记者问》教例评析

44.细细地讲个片段

——《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

——《读报常识》教例评析

46.《白杨礼赞》句典

——《白杨礼赞》教例评析

47.给课文提点意见

——《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

48.生动活泼地导读

——《核舟记》教例评析

49.诵读+诵读式评析

——《听潮》教例评析

50.提问之美

——《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

51.让课文更有嚼头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

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

53.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54.替代式朗读

——《有的人》教例评析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

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

——《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

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

——《从三到万》教例评析

58.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59.连环问 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60.积累语言

——《论求知》教例评析

61.走出课文

——《俭以养德》教例评析

62.懂了之后再读

——《“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

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

——《七根火柴》教例评析

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65.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

——《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67.谈谈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教例评析

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

——《沁园春·雪》教例评析

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

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73.美妙的“线条”课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75.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

76.换一个角度分析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

——《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

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

——《哥白尼》教例评析

80.三个环节 三种手段 三套方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

81.整体赏析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

——“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

83.讲究创意

——《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

84.不妨试试“野路子”

——《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

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

——《包身工》教例评析

86.全面感受 重点研讨

4

——《荷花淀》教例评析

87.逆析

——《〈呐喊〉自序》教例评析

88.柳暗花明又一村

——《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

——《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

90.传授方法更重要

——《鸿门宴》教例评析

91.《祝福》三问

——《祝福》提问设计选评

92.《药》也可以短教

——《药》教例评析

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

——《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

94.巧问

——《雷雨》教例评析

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96.从一例探求一理

——《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

97.自读 改编 品评

——《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

98.一词以经纬

——《治平篇》教例评析

99.巧变角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

100.创设审美氛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篇2】金色花教学设计余映潮

《金色花》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多,自己学习的时候少,学生享受不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从“被动状态”唤醒,并领入“主动状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艺术的海洋里学会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展示。现代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是融为一体的,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高新科技迅猛发展,自主、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和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潜心进行语文课改的求新求变的创新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突破自我,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动态的、发展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沐浴在“课改”创新的春风里,让我们共同努力,善于点燃每一个学生敢于质疑的求知愿望,着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开放,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深刻,知识更牢固,应用更灵巧,在新课堂里健康、快乐地全面发展。

二、 教学课题:《金色花》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三、 教材分析:《金色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是现代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篇散文诗。第五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按照从手足情到亲子之情,从家庭矛盾冲突到家庭和美温馨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家庭生活,提高亲情感悟的能力。《金色花》一文写出了孩子与母亲的互相之间的嬉戏眤笑与深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子之间亲情的由衷赞美,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情,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拓展想象力的好教材。也是学习散文诗中借助形象来抒情,通过想象与联想,来讴歌母爱、赞美自然的好教材。

四、教学目标: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重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嗔怪”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文中浓浓的母子亲情,学习散文诗中借助形象来抒情,通过想象与联想来讴歌母爱,赞美自然。

五、教学设想:(一)、重点:在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二)、课型及基本教学设想:

1、课型:

自读课

2、教学设想:先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读、背诵,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内容,重点在于理解,不能讲解过于琐屑,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在延伸阅读中,唤起学生想象力,动手抒写出对母爱、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呼唤与热爱。六、媒体平台:

I、教具和学具准备:图片、录音和VCD。

2、多媒体课件撷选。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完成大屏幕上的这道题,这样老师就能更进一步认识你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假如现在你手中有100元钱,那么请你在10分钟内将手中100元钱在琳琅满目的人生超市中花完,请实话实说,你最想选择什么?依次选择什么?并请说明选择每一件物品的理由。师出示大屏幕:(1)财富(20元)

(2)友情(25元)

(3)亲情(30元)(4)信心(20元)

(5)童心(30元)

(6)爱心(30元)

(7)艺术素养(25元)

(8)体育技能(25元)(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创设一种轻松活波的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适时导人课文。)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请让我们关注一下课文中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选择了什么?(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1、认识、了解大诗人泰戈尔。(师出示大屏幕:大诗人泰戈尔的画像。比赛谁查阅资料最充分、最丰富,对作家的了解认识最详细。)

2、谈谈你初读课文和第二次朗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甲:感觉诗人的想法太天真可笑,不可能实现。学生乙:诗人都40多岁了,还童心未灭,写小孩做游戏的事,感觉挺有意思。学生丙:我们有些同学刚上初一,就厌学和辍学了,可是诗人都40多岁了,还怀有一颗童心,充满了想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速读课文,回答:

1、文中“我”都梦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梦想到那些事物和情景?学生讨论回答:(1)、“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呵呵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摇摆”、“跳舞”反映我在伟大的母爱的呵护中无忧无虑、天真无遐、纯洁善良的心灵;);(2)“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当你吃过中饭,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反映我为报答妈妈的无私付出,倾心回报、敞开心扉、浪漫无忧的美好心境。);(3)、“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反映我一天中三次与母亲嬉戏,淘气的举动表现里对母亲的无限依恋;);(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不见了孩子,妈妈是多么惶急,看见孩子,又惊又喜,自然是要嗔怪了)

2、串连这些美好梦想和心境的内在线索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回答:作者的童真雅趣和对母子倾心相爱相守的的人间真情的赞颂。)

师出示大屏幕:同学们,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你们能说说这条短信的故事吗?5、12汶川大地震中,在都江堰一处坍陷的民宅上,一位已经死亡了的母亲保持着双膝跪地、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自己身体的姿势。她的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安然无恙。已经死亡了的母亲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伟大的妈妈,和所有的妈妈一样,不但用血汗培养孩子、而且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位伟大的妈妈伟大无私的母爱,让所有在场的战士和医生等救援人员泪流满面。大家说说,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当时会有如此坚韧的毅力呢?这故事说明母爱是伟大无比的,是的,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感悟童心、爱心的快乐美好。此时,CD播放童声合唱《妈妈,我想对你说》,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妈妈,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你说……。”感人的音乐在教室里飘扬,学生们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

3、教师小结:母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母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母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母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爱母是一只船,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母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母爱是一杯茶,令人温馨;母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母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母爱是擦拭眼泪的手帕……)(四)、拓展延伸:

1、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们当谈起伟大母爱时,总是一脸的迷惘?因为他们内心正被世俗的欲望和自私所侵占,正在失去童心、爱心?那么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师出示大屏幕:塔克是纽约最有钱的老鼠。切斯特听了非常惊奇。塔克苦笑着承认了。是的,当它还是老鼠时,亲眼看到很多很多年纪老了的老鼠因为没有攒下什么钱而无人理睬,最后孤苦伶仃地爬向坟墓。他下了决心,决不让那种可悲的命运落到自己头上。他从不像别的老鼠那样整天蹦跳玩耍,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把人们掉下的零星小钱弄回家去。真危险啊,他有好几次被踩伤了脚趾,扯掉了胡须。不过,冒险也值得!现在,他已经攒了两个五角钱的硬币,五个两角五分的硬币,两个一角钱的银币,六个五分的镍币,还有八个一分的硬币,总共两元九角三分美金,都藏在排水管里啦。他为自己拥有这笔钱而自豪。哈里告诉塔克,交出赎金以后,还能剩下九角三分美金。塔克听了,哭起来。那样,他就彻底破产了,还有谁会来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呢?……(摘自《蟋蟀在时报广场》塞尔登)(联系大屏幕上的文字,学生陷入深思,很快恍然大悟,积极发言:)(1)

淡化亲情 (2)淡忘友情 (3)追逐名利(4)失去社会责任心(社会公德)

(5)过分贪慕财富 (6)丧失自信心(7)缺乏审美素养 (8)缺乏热爱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2、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进入生活情景之中,教师适时叹一口气,继续追问: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淡忘母爱,失去童心、爱心,将导致什么后果呢?(学生越发不可收拾,抢着发言:)

(1)爆发战争 (2)暴力犯罪 (3)污染环境 (4)

洪水泛滥 (5)破坏生态平衡 (6)破坏大气臭氧层 (7)

乱挖乱开采地球资源 (8)疾病瘟疫流行……

3、现在回过头来,如果再一次让你在人生超市上选择物品时,你会选什么呢? (屏幕显示,学生异口同声高呼:我要童心,我要母爱。)(五)、文本的拓展和情感的延伸:

l、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作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下来。

2、放飞你压抑心底已久的童心、爱心,插上飞翔的翅膀,此时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你最想满足什么样的愿望,把心中的秘密和美好祝愿写下来。(注:对于两项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内心世界不同,自己选作完成。)师出示大屏幕:CD配乐朗读泰戈尔的另一诗作《最后的买卖》。充分唤起学生的童心和梦想。最后的买卖 泰戈尔早晨,我在石铺的路上走时,我叫道:“谁来雇用我呀。”皇帝坐着马车,手里拿着剑走来。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我要用权力来雇用你。”但是他的权利算不了什么,他坐着马车走了。正午炎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都闭着。我沿着屈曲的小巷走去。一个老人带着一袋金钱走出来。他斟酌了一下,说道:“我要用金钱来雇用你。”他一个一个数着他的钱,但我却转身离去了。黄昏了,花园的篱上满开着花。美人走出来,说道:“ 我要用微笑来雇用你。”她的微笑黯淡了,化成泪容了,她孤寂的地回身走进黑暗里去。太阳照耀在沙地上,海波任性地浪花四溅。一个小孩坐在那里玩贝壳。他抬起头来,好像认识我似的,说道:“我雇你不用什么东西。”从此以后,在这个小孩的游戏中做成的买卖,使我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俗话说,无欲则刚,大作家勇敢的心,经受住了权力、金钱、美女诱惑的考验,最终融化在童心爱心中。)

(六)学生作品展示:

1、有的学生歌唱蓝天、白云、草原;

2、有的赞美小桥、流水、人家;

3、有的描绘月亮、银河、流星;

4、有的希望山区不再干旱,洪水不再泛滥,动物不再遭受杀戮;

5、有的希望非典、禽流感甲流感不再发生,非洲不再有贫穷、饥饿,战争早日结束。……学生习作展示:假如我是美国总统马志伟假如我是美国总统我将让世界没有硝烟,让世界充满和平。我不会靠着自己国盛民强去占领别的弱小国家我不会用精良的军队让世界炮火连天,我要让我的国家安乐,不让“别人”打扰,也绝不去与“别人”打斗。我要发展国家经济,与世界携手,发展贸易,互惠互利。我要加强外交沟通,而不互相打斗……然而,我知道它只是一个“梦”但我衷心的希望,美国对利比亚的战争能早日停止,制造恐怖的基地组织能早日放下屠刀,世界和平,人民团结共 同 发 展。晚上,我甜甜的做了一个真梦,我们的家园早上鸡鸣晚上狗叫,我们的母亲地球不再是硝烟弥漫满目疮痍,取代它的是晴朗的天空、深蓝的大海和碧绿的大地…… 附:板书设计24 金色花 泰戈尔早晨(嗅花香)孩子 中午(遮阳光) 母亲(在游戏中回报母爱) 晚上(回身边) (播撒母爱) 嗔怪 呵护 孩子的表达方式 母亲的无私奉献

(七)、课后反思: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探究和创新展示,我深深体会到,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就越大。学生的快乐创作是无止境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用开放的心态,随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按着自己的设想去探索和创造,揭开语文创编的神秘面纱,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展开勇于自主探究、乐意创新展示的双翅,在无限广阔的语文天地之间自由、自在、自然的飞翔。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最不重视、最缺少的训练就是对学生运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这一失策,是导致学生课堂提不起学习兴趣和写作文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果说让小学生互相质疑,囿于受思维能力和生活阅历的限制,让他们明确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和感受,是有点力不从心。但是面对当今接受社会各方面信息都比较全面的当代初中生,我们一定要给他们表达观点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相互切磋。面对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改变教学上的花拳绣腿。要想使课堂具有实效性,必须在细节方面下功夫。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和感受,通过学生的实际来发现问题所在,并且依此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是要深入全面掌握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写作信息,还要学会与学生多交流沟通,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困惑,询问他们的学习期望,要多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表达个性。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和思想状态,才能制定出既满足学生写作需求又具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课堂中学生的各抒己见,交流表达实际生活感受和困惑,我也就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思想状态,也就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真心交流。让语文课堂回归学生生活实际,真诚的与学生交流沟通,才能彻底让学生走出作文思想贫弱,情感缺失,语言寡味的怪圈,才能让他们在语文学习和写作文中感受到思想情感倾诉的愉悦。

【篇3】金色花教学设计余映潮

《金色花》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方法

美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具体过程

一、课前活动组织与计划:

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营造学习氛围。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你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忘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本环节,有两读:一、老师范读,目的是亲自示范指导学生朗读,并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二、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四、研读诗歌,探究主旨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⑴:“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⑵::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五、倾:情诵读,品读语言美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1、学生听配乐示范朗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自由朗读。

3、花样朗读比赛.:::::::

4、最后让学生充满深情地诵读全文.

六:、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出示课件: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课件显示)示范::

(1)我愿变成______::,当妈妈的时______:候,我可以为妈妈______:。::::::::::::::::

(2)假如变成了________:,我将______:。

例句:(1)我愿变成一条清清溪流,当妈妈工作累的时候,我可以:为妈妈唱出一首“叮叮咚咚”的曲子,让妈妈心情放松。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将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七、尽心回报,落实行动美:::::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件是行善,一件是:尽孝。让同学们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一张:贺卡上,今天晚上送给妈妈,如果妈妈不在家,就打电话念给妈妈听,把对母亲的回报落实在行动中。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圣洁

美丽

我::::::嘻戏

: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精选 金色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