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3-07-14 13:25:02 来源:网友投稿

●马丽丽 韩 平 邬万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思想意识复杂多变。在大学生偏向追求独立、自我个性发展的新时代,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所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掘高校理论及实践课程思想引领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补充,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新一代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实现高校教育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

统计学原理与应用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统计分析的思想和理论几乎延伸至所有学科,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数据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现象及其联系,洞悉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而指导实践[2]。统计学原理与应用数据来源于实践反之应用于实践的学科特性使教师能够很好地依托课程这一载体,遵循表面现象—实际数据—分析方法—发展规律的客观统计思维,将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多领域发展、唯物辩证思想融入课程内容中,实现课程价值引领的德育目标。

要做好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框架下,寻找思政素材,进行植入式教学设计。所以明确课程思政的顶层体系设计理念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1]。图1从四方面阐述了佳木斯大学课程思政顶层体系设计理念。

图1 佳木斯大学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理念

依据佳木斯大学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理念,统计学原理与应用教学团队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四个方面深入挖掘思政素材,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地渗透到课上课下全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教育。

1.课程前沿讲授中融入“国家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案例1:第一节课前沿部分,在讲授学科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时,特别介绍我国在该领域有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他们在该领域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巧妙地融入“国家意识”“民族责任”等思政元素。

实践:我国数理统计、概率论领域研究和教学的奠基者——许宝騄教授,他是世界公认的多元统计分析的先驱。1940年,已经在伦敦大学任教的他毅然放弃一切,回到正在经受战乱,满目疮痍的祖国,于西南联大任教,与华罗庚、陈省身在当时被称为西南联大数学系“三杰”。许教授在北大创建了数理统计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像钟开莱、王寿仁、徐利治等一大批概率统计领域的数学家和教育科研人才。许教授终生未婚,一直带病进行科学研究,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数学研究和教育上[2]。

分析:许教授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课上同学们对许宝騄教授纷纷表示崇敬。

反思与延伸:思政思想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听老师说,瞬间感动这个层面。可以通过设置课前预习或课后作业环节,结合所学专业,查找资料了解统计在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应用,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学科代表的行业发展历史和趋势,使思政渗透生活中,感动感受无处不在切身体会达到爱国思想无处不在,树立“国情观念”,保有爱国情怀。

2.从时间序列分析,激发“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自信。案例2:在统计数据整理这一章中学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时,引入我国近10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多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加强政治认同,增强民族自信。

实践:引用并分析2009—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工农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等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数据分析表明:从数据总量上看,我国经济总量一直处于高速增长;
从数据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向着持续优化趋势发展。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在向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尤其是2020以来,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萧条,而我国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这节课同学们学习热情高,讨论积极热烈。有的同学当时就问:老师,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些社会经济指标怎样,您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吗?

分析:讨论中,师生共鸣,得出了高度一致的结论,中国速度是世界奇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无人可比。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远远超过美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讨论中,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新冠疫情以来,无论在是疫情管控还是经济活力恢复,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做得这么好?学生们一致认为是我们的制度,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牢固,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爆棚。这节课特别令人深刻,课程学习既让学生们深刻理解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含义,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动态,学生们为祖国发展骄傲,为社会主义制度骄傲,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反思与延伸:建立课前线上学习+课后小组项目实践模式,使思政素材相互传播,学生民族情怀相互感染。通过本节课,老师的引导和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的热情碰撞出了课外延伸的火花。为更好地实现思政目标,下一轮课程我们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利用智慧树APP设置预习环节,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最新的国家经济统计数据、交通运输统计数据等预习资料,独立运用这些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课上讨论分析方法、结论。课后,运用智慧树翻转平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近年欧洲、美国、亚太国家经济数据与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学习报告,通过讨论区的交流传阅,这样下来不仅掌握了本章的学习内容,也能真切感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3]。

3.统计基本原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案例3:在统计数据整理这一章中学习变异系数的概念和应用条件时,向学生渗透要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实践和分析:在学习标志变异指标时强调,在比较数据测量尺度差异较大或量纲不同的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只看标准差或方差是不适合的,应考虑到平均数不同带来的影响,做归一化处理,比较单位平均数带来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系数。到这里,引发同学们思考,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曾出现过用同一个标准看待和衡量不同事物,而没有考虑到事物自身所处环境等其它差异呢?比如:有人从小就怀揣出国梦,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祖国的圆,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美国等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时间享受到了工业1.0~3.0时代的红利,国家实力强于我们,这就是平均数大。可是发展得好不好,要看速度和质量,也就相当于变异系数。

案例4:在学习假设检验这一章时,向学生渗透看问题不可绝对化,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唯物辩证思想。

实践:参数假设检验就是利用已知的样本结果,反推最有可能导致这个结果的参数值。在讲解拒绝原假设的最小显著性水平——P值理论时,引申出2019年3月20日,三位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官网发表了一篇(scientists rise up agains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名为《科学家们起来反对统计学意义》的文章,指出单一依赖p值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产生误导性结论。对此,国际上很多科学家相继表态,既有赞同、也有质疑,还有的科学家呼吁要辩证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今对于p值的运用没有公认的定论。

分析:通过这些让学生了解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是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这些理论虽然可以实现利用样本推断出总体特征,但可能会犯错误,如同不存在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在学习中,要有批判性思维,都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思想上避免偏执一端。在生活中,互联网信息传播快,经常有看似有理,实则用非正常样本代替总体推断的片面信息的传播,需要我们认清善恶、辨明是非。

4.专业与统计实践相结合,塑造“公民人格”。案例5: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和统计调查活动的开展这一部分时,给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布置了有关交通数据调查的作业,提醒和引导学生带着社会责任感去关注数据背后的社会问题,增强公民意识。

实践和分析:课后分组调查行人过街违反信号问题、机动车礼让行人情况、机动车违章停车占用盲道的问题、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现象调查等。在实践完成后,每个小组上传自己的小组主题报告,通过讨论区的交流传阅,甄选优秀主题报告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进行深度分享、讨论和点评。这种实践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统计理论融合社会工程经济,提升能力和道德素养。案例6:统计调查部分、数据整理和编制,渗透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实践和分析:在讲授统计数据数据收集和整理时,引入2017年至2020年,国家统计局所查处的72起重大统计违法案件,生动说明数据失真给企业决策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形势判断带来的重大影响。使学生内心认识到,无论未来服务于社会哪一领域,要成为优秀的人,必须学识和道德齐修,不仅要兼具理论性和方法性,并且要有规范性和自律性。品德修养低劣的人,即使能力强和学识高,也只会损害他人,危及社会,为人所不齿。

案例7:实验课应用EXCEL进行统计图表的绘制,体现处理数据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实践与分析:在讲解到应用EXCEL进行统计图表的绘制时,和同学们展示同一组数据,可采用不同的表格和图形来显示,但是呈现出的效果却有差异。给学生展示简洁生动的统计图表,分析这些图表的绘制思路的过人之处,展示其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同学们在信息化时代,多了解数据整理的先进技术和软件,学习知识忌浅尝辄止、从现在做起养成做事做学问精益求精的创新和钻研精神。

1.教学目标涵盖思政元素。明确相关知识点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做好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4]。如果不能在教学目标中提出明确的思政要求,会导致在教学中全靠教师个人发挥,随意性大。设置思政德育目标,使之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结合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能够在源头上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和不断延续下去,形成越来越完善规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激发思政教育自觉性。经常性专题讲座、学习强国积分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关心国家发展,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以更开阔的视角发掘和积累优秀的思政素材。通过教学竞赛、各级各类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钻研思政教学环节设计,逐步树立并不断提高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

3.不断挖掘和更新教学内容中思政素材,贴近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入挖掘各个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完善现有案例,针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做扩展式、延伸式、研究性、专题性的深度挖掘,提炼出符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特色的爱国情怀、法治理念、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价值追求等要素[3]。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将这些思政元素进行渗透,做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技能性与价值性有机融合,让教学丰富生动、有的放矢,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下将课程的价值引领沁润到学生心中。

4.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实现立体化渗透式思政价值引领。专业课程贯彻“课程思政”面临着思政内容占用原本就已经非常有限的专业课程学时问题。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是兼顾思政目标与课程知识技能目标的必然选择。第一轮课改中,尝试运用学习通软件使学生预习和研读部分课程内容和思政素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项目式教学完成了部分课程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不但用较少的课上学时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轮我们准备着手创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及多门课程交叉共建,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我创新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不同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猜你喜欢思政思想课程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推荐访问:统计学 教学设计 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