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菁选五篇

时间:2023-04-07 14: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菁选五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的纲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作者运用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说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的能力。

  ②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这些科目是你们中考必须要考的.,那么你们有谁知道古时候那些考生要考上举人、状元,他们和你们一样必考的科目是哪些,请问有谁知道?(让学生踊跃回答)

  是“四书五经”。我们今天上的〈大道之行也〉是选自〈礼记〉。而〈礼记〉就是“五经”之一。(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解一)

  我们刚学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然而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礼记〉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全班朗读课文,老师解释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外户而不闭(从外面)

  l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三、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翻译课文,老师帮助概括、总结。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养----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同学们,本文的层次划分就是按照上面三位同学的翻译,划分的。)

  五、请同学回答

  ⑴、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大道”“大同”的各指什么意思?

  (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3]怎样实施“大道”,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⑶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有分,女有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六、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七、探究讨论问题:“大同”社会等同于“*社会”?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为依据的,是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虽然不能实现,但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而“*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八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九、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③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

  1、男生齐读。

  2、女生齐读。

  3、左边齐读。

  4、右边齐读。

  5、同桌齐读。

  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  社会的纲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1)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 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了》,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举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成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明确:“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的。但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倒退的主张。这显然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绝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而是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板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天下为公*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8

  课题

  大道之行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法

  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 )能。(2)男有分( ),女有归( )。

  (3)矜( )、寡( )、孤( )、独( )

  (4)窃乱贼而不作( )。

  (5)独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 )公不必为( )己

  (2)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 )亲货恶其( )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 )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

  (5)货恶其弃于( )地也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6)故( )人不独亲其亲故( )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后拓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 )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勿夺( )其时。

  (4)然( )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

  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说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为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长可分配组内6名成员各自需重点思考解决的题目,先思考后交流质疑。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梦就有理想,为了我们心中的这个美好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

  五、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对小组学习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朗读,自主的学习和理解,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

  3、设置的“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 )能。(2)男有分( ),女有归( )。

  (3)矜( )、寡( )、孤( )、独( )

  (4)窃乱贼而不作( )。

  (5)独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 )公不必为( )己

  (2)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 )亲货恶其( )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 )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

  (5)货恶其弃于( )地也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6)故( )人不独亲其亲故( )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后拓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 )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勿夺( )其时。

  (4)然( )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

  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说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为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长可分配组内6名成员各自需重点思考解决的题目,先思考后交流质疑。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梦就有理想,为了我们心中的这个美好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

  五、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对小组学习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朗读,自主的学习和理解,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

  3、设置的“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2)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的能力。

  ②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这些科目是你们中考必须要考的,那么你们有谁知道古时候那些考生要考上举人、状元,他们和你们一样必考的科目是哪些,请问有谁知道?(让学生踊跃回答)

  是“四书五经”。我们今天上的〈大道之行也〉是选自〈礼记〉。而〈礼记〉就是“五经”之一。(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解一)

  我们刚学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然而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礼记〉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全班朗读课文,老师解释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外户而不闭(从外面)

  l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三、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翻译课文,老师帮助概括、总结。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养----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同学们,本文的层次划分就是按照上面三位同学的翻译,划分的。)

  五、请同学回答

  ⑴、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大道”“大同”的各指什么意思?

  (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3]怎样实施“大道”,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⑶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有分,女有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六、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七、探究讨论问题:“大同”社会等同于“*社会”?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为依据的,是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虽然不能实现,但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而“*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八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九、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③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8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作者运用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说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学习本课,可尝试比较*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两者的异同点;

  学习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体现的思想,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的90后学生对社会经验体验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会和现在的`生活差别太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理解和识记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3)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 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了》,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举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成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明确:“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的。但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倒退的主张。这显然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绝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而是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板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6

  课题

  大道之行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法

  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 )能。(2)男有分( ),女有归( )。

  (3)矜( )、寡( )、孤( )、独( )

  (4)窃乱贼而不作( )。

  (5)独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 )公不必为( )己

  (2)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 )亲货恶其( )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 )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

  (5)货恶其弃于( )地也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6)故( )人不独亲其亲故( )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后拓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 )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勿夺( )其时。

  (4)然( )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

  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说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为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长可分配组内6名成员各自需重点思考解决的题目,先思考后交流质疑。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梦就有理想,为了我们心中的这个美好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

  五、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对小组学习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朗读,自主的学习和理解,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

  3、设置的“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4)

——大道之行也教案10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_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_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教案3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教案4

  教学目标

  ①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②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复习知识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朗读课文并掌握文言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整体思路: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4、问题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第二层有三句话,从三个方面来说明: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5、 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6、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大道之行也》选自《__》,是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⑥废疾()⑦男有分()⑧女有归()

  3、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按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

  5、问答题

  1)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答案

  1、礼记·礼运,儒,戴圣,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 ①通“举”,选拔②讲求;培养③以……为亲④以……为子⑤老而无妻的人,通“鳏”;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⑥残疾人⑦职分,指职业,职守⑧指女子出嫁

  3、 ①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的实行,就是天下为大家所有。

  ②因此人们不只以他的亲人为亲,不只以他的儿子为子。

  ③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到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④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4、按原文填空: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外户而不闭

  5、

  1)就是说,*(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教学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案5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孔子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及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文中“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孔子所讲的大同社会”?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回忆一下《桃花源记》一文是如何描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学生说)是啊,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古代圣贤中不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大道之行也》教学实录

  一、用路不拾遗的故事导入,学生答成语

  还有一个成语:夜不闭户。两成语打一电影《天下无贼》,引出孔子“大同社会”。

  二、师范读,学生划重音停顿。

  投影:注意音义:

  1、先贤与能

  2、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幼有所长

  5、矜、寡、孤、独

  6、男有分

  7、货恶其弃于地也

  生读,师指导停顿重音。再齐读。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生读一句,全班翻译一句。师校正,生再读。

  四、大道、大同的意思理解

  哪些话概括“大道”?哪些话概括“大同”?请一女生大声朗读。

  生找句子。第一句话后三个小分句。最后一句前是“大同”,解释两词。学生试背。一总纲二总结。

  看中间部分具体内容。两句话。男女轮读。第一句人人受到关爱。学生试背此句。

  轮读男有分女有归。我们这社会超过这阶段,女孩子不仅只有归,也当有职业。

  再看最后一句。财货是大家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再读中间部分。

  五、延读再读全文,向往的语气。请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讲诚信

  3、没有战争,科技高度发展

  4、和谐社会

  5、保护环境

  6、人人*等

  7、尽职尽责

  8、没有穷富之分

  六、背诵全文先提示背,再齐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8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考虑: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宁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布置,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证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效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一起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协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标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实际,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考虑:“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_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_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习,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

  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

  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答案:第一关: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

  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附录

  总提①根本特征政治(社会财富)、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

  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爱亲之心、扩充社会

  年龄不同,合理安排

  残缺人群,生活保障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②③④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职业分配

  家庭保障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劳动成果,珍爱无私;

  共同劳动,全力无私

  全文总括⑤黑暗无存,和*安定,大同呈现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5)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5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一百多岁的老屋,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认为自己到了该倒下去的时候了。然而,因为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请求,它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倒下,只为了满足它们的需求。这篇课文中弥漫着的精神气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故事的人。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预测故事的发展,学生也许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每一个孩子应该都很渴望在未知的世界里探寻。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本课时,我将“预测”作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题、插图、文章内容、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中寻找故事发展的“蛛丝马迹”,学习预测方法,带领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感受预测的欣喜,明白预测是要有依据的。

  课时目标

  1.一边阅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初步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2.感受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明白给予他人的关爱和庇护能让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一边阅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旁批

  1.师板书“老屋”, 这是什么样的房子?指名说。

  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老屋的老。

  2.补全课题,质疑,猜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3.认识旁批。

  读一读旁批①的内容,和我们一样,看到题目就自然想猜一猜了。【题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呢?让我们来边读边猜吧。

  师读第一自然段并过渡: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站着的意义了,他要倒下来好好休息了。

  二、初读故事,随文预测

  (一)学习小猫需要躲雨部分(3-6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这时候,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出示第3自然段。猜“小小的声音”是谁?【示画】【贴图:小猫】

  2.小猫说了什么?指名读第3自然段。【板贴:安心睡觉】【板书:一晚】

  指导朗读小猫的话。

  猜一猜:老屋会答应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指导看图,引出预测依据【插图】。

  3.理解“凑”,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感受老屋的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老屋说——

  (二)学习母鸡需要孵蛋部分(7-10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他会倒下去吗?有什么依据?【题目】

  这时候,又有谁来了吗?【贴图:母鸡】

  2.母鸡说了什么?指名读第7自然段。【板贴:安心孵蛋】【板书:二十一天】

  指导朗读母鸡的话。

  猜一猜:老屋这时候会怎么想?想一想。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出预测依据【生活经验】。

  3.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理解“墙壁吱吱呀呀地响”,想象“再站二十一天”的艰难,感受老屋的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指名说)引出预测依据【前文内容】。

  (三)学习蜘蛛需要织网抓虫部分(11、12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2.读到这里,你产生了什么想法?请大胆说出来。别的小动物请求什么样的帮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引出预测依据【阅读经验】。

  3.这时候,谁来了?【贴图:小蜘蛛】

  4.小蜘蛛说了什么?指名读第11自然段。【板贴:安心织网抓虫】【板书:一会儿】

  指导朗读小蜘蛛的话。

  猜一猜:老屋这时候会说什么?指名预测。【阅读经验】

  5.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理解“眼睛眯成一条缝”,想象“再站一会儿”的情景,感受老屋越来越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接下来的发展会不会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什么变化?

  指名预测【阅读经验】

  (四)学习学习老屋没有倒下的部分(13-17自然段)

  师: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1.打开教材,默读13-17自然段。【板书:一直】

  2.指名读13-17自然段。

  3.这个故事的结局和你预测的一样吗?

  三、课堂总结,提炼方法

  1.整体回顾课文,完善板书。

  2.读一读文中出现几处旁批(预测),总结可以从哪里开始预测。

  3.看板书总结预测的依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阅读经验、上下文内容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 其实作者还写过这另一个的结尾,出示(略)

  2.请同学们读一读本单元的另外两个故事,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猜一猜后面的故事情节或结局。

  板书设计: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够顺着故事情节去推测,体验预测成功的成就感;

  4、尝试预测老屋最终是否会倒下,与作家本人的结尾进行比较,体验预测之外的惊喜。

  教学重难点:

  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知道预测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故事内容线索进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老屋。在你的印象中,老屋应该是什么样子?

  2、加上“总也倒不了的”,把课题连起来读一读。对呀,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呢?谁来猜一猜。

  3、刚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运用了一种阅读方法——预测。(板书:预测)出示:预测不是我们随意猜测,要有一定的依据,我们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的题目进行了预测。(板书:题目)那么我们还可以怎样预测呢?今天我们就以本篇课文为例,学习预测的方法,体验预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第一个情节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指导朗读:把老屋读得再老一些。

  2、此时的老屋会想什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老屋为什么要准备倒去呢?(你来猜一猜:可能觉得自己太老了,没有用了)

  3、就在此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指名读。指导朗读:有时提示语能帮助我们读好体会。

  (1)那么老屋会答应它的要求吗?我们来看看这幅图:这是一位读者根据文中的插图做的预测。指名读。(板书:插图)这让我们知道了插图也能帮助我们预测。

  (2)如果让你来预测,你觉得老屋会答应吗?指名说。

  5、那么我们一起来验证:来,齐读第4自然段。

  6、分角色朗读:(请人扮老屋、小猫、旁白)

  7、小结:小猫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请老屋再站一个晚上。

  (二)比较异同,发现规律,预测情节

  1、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默读7—12自然段。想一想:你发现后面的两个故事与刚才学的故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交流。

  3、总结:故事的三个情节都非常相似,总是老屋先说自己到了要倒下去的时候,就会有小动物出现请老屋帮忙,而老屋都答应不会倒,小动物都会对老屋说谢谢。

  4、如果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下去,每次你一看到:“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你就会想到什么?

  5、作家慈琪在写了小猫、母鸡之后,又写了一种小动物,只不过在选入课文时删掉了,你觉得会是什么小动物?指名说。

  6、有同学猜对了,就是熊宝宝。你觉得熊宝宝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7、来,我们仿照课文的形式与同桌说一说,稍后请代表说。

  8、指名汇报。

  9、出示熊宝宝片段进行验证。

  10、小结:同学们非常厉害,预测的内容都十分接近。那是因为我们抓住了文章内容里的预测后面的情节,所以能够如此精准。

  三、预测结局,体验预测之外的惊喜

  1、课文学到这已经结束了,可故事还没有结束。作家慈琪又给故事写了个结尾,现在请你们结合题目、插图以及文章内容里的线索,来预测一下,老屋到底有没有倒下呢?

  2、指名说。

  3、想看结尾吗?想验证自己的预测吗?

  4、师范读。

  5、交流:什么内容是你没有预测到的?

  6、出示作家的信。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预测的方法,当我们在第一次阅读一篇文章时,就可以自觉利用这种方法。因为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预测成功的成就感,也能让我们体验预测之外的惊喜,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会认“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晒、洞、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吃饱、晒太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你见过一百多年的老屋吗?想象一下老屋的样子,怎么想都可以,读童话就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老屋之“老”)今天,就让我们去课文中找一找老屋总也不倒的原因吧!

  2、板书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3、教师配乐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相信同学们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三、朗读练习。

  1、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暴、壁、晒”。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暴”是上下结构,注意“氺”不要写成“水”。

  “壁”下面的“土”要写得宽一些,能托住“辟”,与它相近的字“劈”注意区分。

  “晒”左右结构,左面的“日”字旁千万不要写成“目”字旁。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在老屋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你能说说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屋为什么准备倒下去?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老屋存在的时间、老屋现在的样子、用途等方面想象、讲述。

  (3)老屋已经这么老了,根据这一点,你能预测出什么结果?你的预测和课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吗?在朗读这一、二个自然段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点,然后练习练习。

  (5)指名朗读,最好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这是谁在和老屋说话?他和老屋说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读下列句子:

  ①“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猫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品质?

  ②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从加点的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用笔画一画。

  (2)有哪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他们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难的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读,现身表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选择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上情景再现。

  四、续写故事。

  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按照文章的写法,想一想,写一写。

  板书设计: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小猫遇到了暴风雨

  老母鸡孵小鸡

  蜘蛛好饿助人为乐

  教学反思:

  在这个童话中,有几处写了“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但是要学生真正理解或者说说老屋给他们的印象,也许他们还体会不出来,也说不会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老屋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想象表演来体会,例如:第一次,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我让学生做出老屋将要倒下,放弃一切时的表情,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全文学完后,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故事情景表演,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学生和我一起朗读课文,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墙壁”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3、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预测故事,续编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墙壁”等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1)图片——摇摇欲坠的老屋。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互相交流这是一座 的老屋。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课件出示2)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3)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4)生字,读生字。

  dònɡzhǔnbèibàoqiángbìèzhīzhūpiāozhuànɡbǎo

  洞 准备暴 墙壁饿蜘蛛漂 撞 饱

  shài

  晒

  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准、蜘、蛛、撞、晒”,后鼻音“洞、墙”等。

  (2)(课件出示5)词语,读词语。

  暴风雨往前凑喵喵孵小鸡叽叽好饿偶尔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

  注意读准:*舌音“凑”,三拼音节“喵”。

  (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三、品读文章,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6)插图,谈谈自己的发现。

  2、品读老屋的话。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老屋说的话,再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老屋说的话。

  (3)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老屋在别人提出请求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再读老屋的话,注意读出老屋语气的变化。

  (5)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再次看图,你想对老屋说些什么?

  4、老师小结。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5

  单元语文要素: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阅读)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阅读)

  3、尝试续编故事。(习作)

  目的:让学生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不同于普通阅读单元课文教学。

  要将策略教学和课文内容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文中旁析、课后思考题、学习提示等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开展边阅读边预测的教学实践,逐步从学习方法、尝试运用到独立运用。课前不预习,保护预测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确保学习预测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12课流程:

  (一)关联阅读经验,激发预测兴趣。(第一课时)

  (二)根据文中旁批,学习预测的方法。(第一课时)

  (三)借助课后习题,回顾预测思维。(第二课时)

  (四)回归课文整体,巩固识字写字。(第二课时)

  二、引导学生回顾预测的思维过程。

  预测: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自身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等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

  例12课,通过旁注提示了预测的线索:文章题目、插图、内容,泡泡总结,提醒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形成新的假设。教师要借助旁批中学习伙伴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回顾预测的思维过程。防止边读课文边读旁批,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思考的空间。

  预测的重点不在于猜对或猜错,而在于在不断地假设、验证中去推进阅读活动,是对文本进一步的加工理解。课后思考题,要重视交流思考的过程,通过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预测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老屋助人为乐的品质。

  【重难点】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咱们x年x班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早就听说咱班同学特别善于思考,老师想用一则谜语考考大家。出示谜语。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吗?生——。师:他能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猜出谜底,了不起。谜语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线索来猜测,有些文章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童话《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师板题,生书空。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边读边预测,学习方法。

  (一)、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快速标出自然段序号。背过纸。

  师: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屋?自由读1、2自然段。指1生读。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屋?(片配图)生:——破、老。很久没人住了,里面可能什么样?生——。师: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吗?

  这样古老又破旧的老屋,连他自己都觉得他到了该——(生:倒下的时候了。)

  A:老屋真的会倒下去吗?你猜猜。(师板书:用“我猜——,因为——”句式回答。)

  3生:我猜老屋不会倒,因为题目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师板书:题目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根据一些线索有依据的猜测,就是预测。板书:预测(红)

  (二)、我们继续读故事,第3段,

  (1)指名读。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预设:师评:1好:你为什么读得声音这么小?生:书上是小小的声音。师:能抓住关键词朗读,真会读书。2不好:怎样能读得)

  生:轻柔。

  (2)自由练读。

  (3)再指2名读。师评:好可怜的声音!

  B:猜猜老屋听到这个声音,会答应他的请求吗?

  3生:我猜——因为——。

  师:课文第3段做了旁批,也进行了预测,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

  他预测的依据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呢?生:依据插图,预测结果是老屋会答应。板书:插图。师:插图也可以做为预测的线索。

  (三)师:老屋到底会不会答应呢?同桌合作读4—6自然段。

  师:原来那个小小的声音是谁呀?生:老屋答应了小猫的请求吗?生:答应了

  你觉得老屋是一个怎样的人?1生:乐于助人。

  C:师:老屋的任务已完成,他会倒下去吗?猜一猜。

  生:我猜老屋不会倒下去,因为——

  师:真棒,会用学过的方法预测了。

  D:(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看第7自然段,女生读人物的话,男生读旁白。指名读,猜猜这次谁又来了?

  生:我猜是老母鸡,因为课文中说孵小鸡。师:能根据课文内容来预测了,真棒。

  (2)老屋这次还会答应吗?3生:我猜——因为——

  师:我们看看课文第7段旁批中的预测是什么?指名读【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想一想,这个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呢?生:生活经验。师板书:生活(预设:生答不上,师举例:当你不断被别人打扰可能会很烦。)

  (五)师: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呢?默读8—10自然段。

  师:这次又是谁?生:老母鸡。看来同学们预测得很准确。

  师:老屋又答应了老母鸡的请求吗?于是他又站了多少天?生齐:21天。

  E:师:站了那么多天!接下来他会倒下吗?再来猜猜。

  生:我猜——还会有别来、因为。

  师:课文第10段的旁批也进行了预测,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有没有人和这个预测相同?你的依据是什么?生:我猜——文章内容。师: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经验。板指:内容

  (六)F师:这几个人物说的话好像挺有规律,请在1—10段中先用直线画出老屋说的话,再用波浪线画出小猫和老母鸡说的话。画完后4人一小组分角色读一读。哪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如果老屋此时还没有倒,你能猜猜接下来的故事可能是什么样吗?会有怎样的对话?

  生:我猜——小狗。—片出示填空,逐段回答。

  师: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也很善于动脑,已经会用学过的方法预测故事情节了。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七)请同学们自由读11、12段。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这两段(师旁白,1男生:老屋,1女生:蜘蛛)。

  师:这次又是谁来请求老屋了?生:小蜘蛛。老屋答应了吗?生:答应了。

  G:师:真是善良的老屋啊。故事读到这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还能预测到吗?生:——

  (八)继续读故事13—16段。

  H:师:故事到这儿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预测一下故事的结局吗?生:——

  师:你们希望老屋倒下去吗?为什么?生——。师:你们都是有爱心的人。

  (九)我们齐读故事的结尾17段。

  师:看来作者也希望这是一个(指板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三、回顾总结。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生:预测。

  预测的依据都有什么呢?生:题目、插图、内容、生活等。

  师:你觉得这样读书有意思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可以运用预测的方法,它会使我们乐在其中。

  四、生字书写:暴。

  课文中有一个字是要我们既会认又会写的,片出示:暴。

  1、理解字义,记忆字形。片出示:小篆和楷体对比。

  这个字小篆字形是一双手持着农具在阳光下晒米,本义是“晒”的意思,所以是日字旁。

  文中这个字出现在哪个词语里?暴风雨(片)。你把那个词圈出来,再把那句话读一读。师:暴风雨指什么样的天气?生:风雨很大。还很突然。师:“暴”在这里就是:突然而猛烈的意思。

  2、指导书写。片田字格出示:暴

  观察这个字,什么结构?上下。关键笔画是什么?你能提示大家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下面不是水。师范写。生练写。展示。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6)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大道之行也

  礼记〔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壮:青壮年。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的意思。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打开。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8.选贤举能(能) 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朝代:先秦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鳏 同:矜)

  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简介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 《中庸》 、《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7、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0、终:终老,终其天年。

  11、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8、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谓:是。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的意思。

  重点注释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与:通“举”,推举,选举。

  谋:谋划,指不好的东西

  贼,盗窃,这里引伸为指害人。

  赏析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⒈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⒉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⒊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7)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知识点3篇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知识点1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知识点2

  一、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字词句的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⑥,女有归⑦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与,通“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大门)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的意思

  三、课文理解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安定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知识点3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小说关于人物如何答题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推荐访问:之行 教学设计 大道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五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0字

猜你喜欢